美国、加拿大之行(七)(细语)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qf2006
Site Admin
帖子: 1576
注册时间: 周六 10月 03, 2020 11:21 pm

美国、加拿大之行(七)(细语)

帖子 qf2006 »

















美国、加拿大之行(七)(细语)





发表日期:2007年3月22日 出处:原创 作者:细语 本页面已被访问 180 次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美国、加拿大之行
(七)

林肯的境界

华盛顿(Washington D.C.)哥伦比亚特区,美国的首都、东海岸城市。面积16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70万人,大小如同中国的合肥。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人造城市”。它建于1790年,当时美国只有3%的城市人口,全国最大的城市、首都费城也只有4万人。当时的美国南北双方对首都的选址争议很大,最后由首任总统华盛顿敲定,在这个南北的天然分界线上建城。1800年新都迁入。今天所见的宽阔的街道、整齐的建筑、美妙的绿化,都是出于当时的设计,200年来几无改动。

可以说,这座城市的设计意识是相当超前的,想一想当时连汽车也没有,何以能设计出适合200年后汽车行使的道路?这种超前意识的获得,是非常宝贵的。华盛顿城的设计者是法国人秀埃尔·朗方,是一个跟随华盛顿征战的杰出的设计师,但他的命运却因为有优异的超前意识而弄的十分悲惨。他当时的设计费是75000美元,但首都建成后,攻击声云起,说这华盛顿哪像个城市?到处空空阔阔,连城市的样子也看不见。他为此失去了职务,经过种种曲折,最后的设计费也只拿到1700美元。他死的时候,身上只有4美元!

首都华盛顿的建筑,一般不超过7层,任何建筑都要矮于国会大厦,以示国家权利的至高无上。但是只有华盛顿纪念碑是个例外。此碑高169米,建于1833年,状若大地突生一剑直刺苍穹。华盛顿是美国的尖峰人物,被美国人称为“战争中第一人,和平中第一人,国人心目中第一人”,有“美国的国父”之称。华盛顿的功绩是全世界共见的,这是一个以人格崇高境界影响了美国和世界的人。华盛顿率军苦战八年,从而使美国获得独立。

华盛顿当时若要称帝是很容易的,他手下的部属也多有让他称帝者,但华盛顿严厉地否定了这一切,坚持建立了一个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他功成身退,复归故里。后来,在国家需要时,他又复出就任总统,连任两届,第三届他坚决不再连任。以他当时的情形,他终身连任都没有问题,但他开创了美国总统连任不超过两任的先例,从而保证了美国最有才能和锐气的人能通过民意的阶梯,不断地出现在第一领导人的位置上。
11月21日,早餐后,参观白宫、财政部、造币厂、华盛顿纪念碑。午餐后远观五角大楼、参观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国会大厦、韩战纪念碑、越战纪念碑、美国之音大楼、航空博物馆、国家艺术博物馆、自然博物馆。

白宫。是美国所有行为的操纵中心,是国家的心脏和灵魂之所在。但白宫实在太小了,尽管见它之前我已经知道它很小,心中早有准备,但是见了它,它还是比我想象的要小10倍。这里是除了华盛顿之外所有美国总统的居住地,是美国的“皇帝”之宫,但它的小,已经无法与亚洲的皇宫和欧洲的皇宫联系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民为重、国为重、君为轻”。人站在这里面对白宫,绝对有站在另一个世界的感觉。这里以前是可以进去参观的,总统夫人有时也出来接待游客。但是“9.11”之后,他们不敢放人进去了。

“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之”。但这里要想“代之”,不必想怎么弄死别人,也不必搞的满天下是血,只须先有实绩,得老百姓之心,大家看你行,投你一票你就上来了。所以第一个入主白宫的总统亚当斯,在白宫国宴厅的壁炉上写了一句很警示的话:“我祈祷上天赐福给这座宅邸及所有来日居于此间的人,愿白宫主宰皆为明智之辈。”美国有史至今,已有40多位总统入主此处,他们都是明智之辈吗?

白宫外面,有很多很有趣的情景。一个卖衣服的,衣摊上居然很显眼地挂着几件印有美国头号敌人拉登头像的运动衫。还有个卖胶卷的老头,造了一个布什总统的怪像,拿个破照相机挂在总统脖子上做广告。白宫外的草坪上,有个小老太太以反对战争的名义在草坪上搭了一个小棚子骂美国政府,全世界的人都来给她照相。这一切都没有人管。在美国,你只要行使的是公民权利,国家就不管你,所谓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要保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利。美国在这一点上确实弄的不错,很有大家气派。可惜,美国对外不奉行这个,它不是大家气派,而是“横家气派”和“霸家气派”。

华盛顿纪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耸立在苍翠的Mall地区中央,位于白宫的正南方,是为了纪念第一任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兴建,塔高169米,内部中空,是世界最高的石制建筑。这座纪念塔自1848年开始的兴建计划以各洲各国捐赠的石材及基金为基础,后因南北分裂而中断,直到1880年才恢复兴建。153米高度上设有了望台,有电梯可直达,游人登顶后可远眺华盛顿特区、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的景色。

远眺五角大楼。这里是美国国防部办公地,美国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所在地。整座建筑呈五角型,每个边长281米,高度22米,地面5层,地下2层。拥有办公面积380万平方米,现有约2.3万名工作人员(包括军人和文职人员)在此办公。楼内走廊总长度达28公里之多,电话线总长度至少16万公里。

这栋建筑在“9.11”事件中死亡168人,飞机穿楼而入,扎进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办公楼的躯体中,一场悲剧顿时成为一场大悲剧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造成这个世界军事强国的军中之痛,这是强大的美军从未想象也绝不能接受的伤害,但它却在这儿发生了。“9.11”中被飞机撞坏的那一面已经修好,但还是能够看出修复的痕迹的。

杰佛逊纪念堂。是为纪念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佛逊(1743-1826)而建。托马斯·杰佛逊,1743年4月3日出生在弗吉利亚州,1826年在其首府夏洛斯维尔他的家中— 蒙迪卡罗逝世。在他83年的人生中,他当过弗吉利亚州议会代表、州长、第一届美国国务卿、第二任美国副总统和第三任、第四任美国总统。

杰佛逊是近代史上第一个以在野党领袖身份从执政党手中和平地取得政权的人。而在人们看来,他历史中最光辉的一页,却是他写下的美国《独立宣言》。当时,杰佛逊被委托负责宣言的总体编写。据说他才思泉涌,集一生自由民主的理念,渊博的历史知识和精湛的文学艺术功底,一气呵成。

1934年6月26日,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拨款300万美元,在潮汐湖边建造杰佛逊纪念堂。并为此成立了专门委员会。1938年在罗斯福主持下开工,1943年落成。纪念馆按照杰佛逊喜爱的罗马万神殿式圆顶建筑风格设计,是一座高96英尺的白色大理石建筑。著名建筑师波普被选为设计师。在建造过程中,建筑师波普逝世。他的合作者奥托·埃格斯和丹尼尔·希金斯继续了波普的使命。

1943年4月13日是托马斯·杰佛逊诞辰200周年,杰佛逊纪念堂落成并向公众开放。为了纪念杰佛逊而建造的这座洁白的、以科林斯式石柱环绕的圆顶建筑本身也成了经典之作。整座纪念堂典雅纯洁,外围共有54根花岗岩石柱,每根长43英尺(约13米),重45吨,给人一种沉静的感觉。纪念堂的北面是大斜坡状台阶,游人至此都须仰望,看到由8根大石柱支撑的门廊山墙上一组庄严的大理石浮雕。那是美国独立前夕,杰佛逊等5人受大陆会议委任,起草《独立宣言》的情景。年轻的杰佛逊站在中间,他的左侧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亚当斯;杰佛逊的右侧是两位合作者罗杰谢尔曼和罗伯特·利文斯顿。这组石雕像的作者是纽约的雕刻家温曼,他受杰佛逊纪念堂修建委员会的委托,赶在纪念堂落成之前完成了这个作品。

大厅中央耸立着高近6米的杰佛逊总统立身铜像。身后的石壁上,镌刻着杰佛逊生前的话:“我已经在上帝圣坛前发过誓,永远反对笼罩着人类心灵的任何形式的暴政。”每年的4月,纪念馆旁的潮汐湖畔樱花盛开,景色十分秀丽。

林肯(1809-1865)纪念堂。是为纪念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而建的纪念性建筑物。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林荫路西首的西波托马克公园。它是一座四面排列36根大理石柱的长方形宫殿,高约30米。林肯是美国解放黑奴的伟大先驱,1865年4月14日晚,林肯在福特剧院观剧时遇刺身亡,美国国会于1867年通过了兴建纪念堂的法案。1913年由建筑师亨利•培根提出设计,1914年始破土施工。至1922年哈定任内,才最后建筑完成,首尾时隔55年。按照设计者的意图,纪念堂四周高13.4米的36根廊柱,象征着林肯时代的36个联邦州。石柱的横楣上均刻有这些州的名称。1922年纪念堂落成的时候,美国州的数目增加到48个,新增州的名称就刻在石柱横楣的上部。

整个建筑如同一座雅典的巴台农神庙,南北宽57.3米,东西长35.9米。纪念堂正中是一座5.8米高的林肯坐像,此像由28块大理石组合雕塑而成,设计者是D.C.佛伦奇,制作者是皮奇里利兄弟。雕塑家选用林肯担任战时总统的形象,面带愁容,颔首沉思,神情肃穆。每年4月16日是美国具有传统性的复活节,这一天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到波托马克河畔的林肯纪念堂瞻仰。

国会大厦。是美国国会的办公大楼。建在一出海拔83英尺的高地上,故又名国会山。1793年华盛顿亲自为大厦奠基,南北战争爆发后,有人提议停建该大厦,林肯总统却坚持要将高280英尺的大圆顶造好,现在,国会大厦的这个圆顶已经成为电视中美国政治新闻报道的最佳背景,圆顶内部是一个可以容纳二三千人的金碧辉煌的大厅。

大厦的北厢是参议院,南厢是众议院。两院各有小会议厅和许多大小房间。此处还有雕像厅,里面有几十座美国各州历任议员的巨型雕像。白色的国会大厦被草坪和树林环绕,远看犹如被置放在绿绒毯上的象牙雕刻。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根据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利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法院掌管。三个部门行使权利时,彼此相互制约,以达到权利平衡。

1793年9月18日,身为总统的乔治·华盛顿安放下奠基石宏伟的国会大厦建筑工程即告开始,1800年11月21日,参议院迁入大厦的北翼,11月22日整个国会迁入大厦。1814年8月24日,入侵的英军一把火焚毁大厦南北两翼,幸好当夜一场大雨铺天盖地,才没使这座大厦完全化为废墟。1819年12月,参众两院迁回重建的国会大厦。1824年10月,国会大厦中央圆顶大厅装修完毕,并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欢迎仪式,欢迎法国将军拉斐特。1851年6月,国会大厦扩建南北两翼,并将拱型圆顶增高扩大。1863年12月2日夜晚,随着近6米高的自由女神铜像被安上国会大厦的拱顶,代表35个州的35门礼炮轰鸣,国会大厦的扩建工程宣告完成。从那时起,国会大厦的外观基本确立,并保持到现在。

参议院举行会议时,在国会大厦的北翼升起国旗;众议院举行会议时,则在国会大厦的南翼升起国旗。“9.11”之前,国会大厦向游人免费开放。参众两院举行会议时,有兴趣的公众亦可前去旁听。在恐怖活动的阴影下,出于安全的考虑,这一沿袭了多年的传统已有了调整。目前,国会大厦正在修建访客中心,以协调访客和安全的矛盾。假以时日,游客们将又可自由轻松地造访国会了。

越战纪念碑。这是建在坡地上一个倒置字母“V”造型的两面黑的发光的花冈岩墙体。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简·斯克鲁格斯在战后萌发的。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旨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这座提议中的纪念碑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不管纪念碑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

1980年7月1日,经国会批准,在靠近林肯纪念堂的宪法公园尽头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这年秋天,由美国建筑家学会组织,在全国公开征集纪念碑设计方案。投稿者必须是年满18岁以上的美国公民。结果在征集过程中一共收到1421个应征方案。方案设计者被隐去姓名,由8位国际知名艺术家和建筑大师组成评定委员会,通过投票选出最佳设计。1981年5月1日,林璎的被登记为1026号的设计成为首选。反倒是应征者中那些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们、其中也包括林璎的老师选送的设计名落孙山,时年林璎只是一个21岁的女大学生。

林璎的设计引起广泛的争议。虽然艺术界和新闻界均对她的作品赞许有加,但是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认为纪念碑应该拔地而起,不应该陷入地下。甚至连林璎是个华裔也成了问题。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委会更改原设计,委员会为慎重起见,重新审阅了林璎的作品,审阅之后仍觉得是一个佳作,就拒绝了退伍军人的要求。1982年3月11日,林璎的设计获得最后批准,3月26日工程动工,当年10月纪念碑主体就基本完成了。这些黑色的花岗岩来自印度,在美国佛蒙特州切割,在田纳西州镌刻阵亡者姓名。这些姓名都一般大小,每个字母高1.34厘米,深0.09厘米。就是因为林璎的坚持原则和据理力争,我们才能看到纪念日这个越战纪念碑,才能看到一位才华横溢的华裔女性令人绝倒的原创精神。

韩战纪念碑。与越战纪念墙相对应,韩战纪念碑建在林肯纪念堂的右侧。完成于1996年的韩战纪念群雕,展示的是一群士兵的雕像走向美国国旗。这群士兵雕像共有19人,据说寓意19个参战国家。

在雕塑群的南侧也是一面黑色花岗岩平滑光亮的纪念墙,上面使用激光技术刻制了文字和人物图像。相关记载:

1950年6月25日韩战爆发;
1951年7月10日联合国军和共产党之间的谈判在开城开始;
1953年7月27日停火协议签订,为时3年的冲突结束。

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坐落在华盛顿市区国家大草坪东部的南侧,馆区从南第四街到第七街,占了3个街区。隶属于史密森学会。航天馆于1972年由国会批准拨款兴建,1976年7月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航空和航天科学技术方面收藏品最为丰富的博物馆。涉及的领域包括航空学、宇宙航行学、地球和行星、以及航空史等。这个馆的突出特点是收集了具有历史意义和代表尖端技术的飞机、航天器、火箭、导弹、各种航空发动机、推进器等。此外还有大量模型、飞行服、奖品、仪器、飞行设备,以及著名发明家、飞行员、重要航空史实的遗留物其中大多数都是实物。该馆面积之大,即使走马观花也需要几个小时,如做深入了解,花上一个月的时间也探索不尽。是华盛顿最引人的博物馆之一,自1976年7月1日开馆以来,每年的参观者超过1000万人次。

开放时间:10:00-17:30,圣诞节休息,免门票。
国家艺术博物馆。坐落在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对面。这个历史性的希腊文艺复兴式建筑花了30年建成,其中现今的馆藏空间于1867年筑成。内战期间,这里曾被当作医院使用,它同时也是林肯总统第二任就职大典的现场。重建大厦内的中庭花园里有一对生铁锻铸的喷泉和雕像。

此馆拥有国内最古老的艺术品收藏。研究及档案中心收藏着37500件美国的绘画、雕塑、小型人物肖像、民俗艺品、图样及照片。其它的收藏还包括:乔治·凯特林收藏的大量印第安绘画、非裔美国人的艺术品、希伦·包尔斯的雕塑、亚伯特·平可汉·莱德的新分配时代设计与绘画、19世纪山水画家与印象大师们的作品等。林肯艺廊则专门展示二次大战的作品。

开放时间:10:00-17:30,圣诞节休息,免门票。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体系─史密森尼博物馆所属的十六所博物馆之一。该馆位于华盛顿第十街和宪法大道西北,开馆于1910年,藏品全面反映人类和自然环境的面貌和演化。是展示自然发展史的专门性博物馆。其展品多达一亿二千万件。是研究人类及其自然环境的资料宝库。从恐龙化石、模型、各种矿物到美国的印第安文物和海洋生物等等,包罗万象。展品包括无数保存完好的珍贵的古今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昆虫和海洋生物的标本。大量珍稀矿物、火星陨石、宝石等。还有一些展厅展示了人类最早的历史和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

这个博物馆以矿物珍宝馆闻名于世,以世界上最大的钻石─重达127克拉的大蓝宝石切下并加工而成的45.5克拉的“希望之星”─为中心展品。

“钻石”这个词,是从希腊语派生出来的,意思是“不可战胜”。
“希望之星”也许是钻石中最具反讽意味的魔钻。虽然名为希望,但它决不带给主人哪怕一丁点的希望。相反,它只会慷慨地送来离奇的死亡。这颗泛着蓝色火彩的钻石原本嵌在印度教一尊神像的额头上。后来被愚蠢的人类取下,神的诅咒从此伴随着它,将不幸传染给每个拥有它的主人。

此钻原先重112.25克拉,闪着迷人的蓝光,先是一名法国珠宝商将它带往法国,在珠宝商80岁的时候,突然就失去了他所有的财产,两手空空。钻石流落到路易十四手中,重新琢磨成心型,称为“王冠上的蓝宝石”,可是路易十四仅戴过一次,就一命呜呼。路易十五将它借给情妇佩戴,结果是其情妇在大革命中脑袋落地。后来的主人是路易十六夫妇,没有意外出现,夫妇俩双双被送上了断头台。此后该钻石被封存,一个宫廷侍卫将钻石盗到手之后,终日惶惶不安,精神错乱而自杀。

1883年,该钻石被大银行家霍普买去,重量已经减少到44.53克拉,搞笑地称为“希望钻石”,又名为“霍普钻石”,传到外孙时,银行倒闭。钻石流入东欧,一位王子曾把它赠给一位女演员,若干年后,这位女演员被王子开枪打死。后来钻石一度被一名希腊富商占有,但他却在一次可怕的撞车事件中丧生。钻石旋即落入土耳其苏丹哈米德二世手中。他得到这颗钻石才9个月,就发生了由青年土耳其党发动的军事政变,苏丹被赶下台,谁也没有看到“希望”的哪怕一缕折光。

艾浮林·维尔西·马克林太太是第一个占有“希望”钻石的美国人,正当她戴着这串价值连城的项链到处炫耀富贵时,厄运之神看上了她:两个儿子相继死亡,女儿服安眠药过世,丈夫死于精神病院。于是这颗钻石在民间又被称之为“灾难之星”。
到1949年,美国大珠宝商“钻石王”温斯顿买下马克林夫人的全部财产,他在了解这颗钻石的历史之后,像扔汤手山芋一样,将它捐给了史密森博物馆。此后,印度神祗的诅咒方终止于公众的目光之中:它来自属于公众的神像额头,又归诸于属于公众的博物馆。也许,神秘耀眼的蓝光只能属于整个世界,而不是情人温暖的胸脯。

开放时间:10:00-17:30,圣诞节休息,免门票。
晚餐后入住酒店。美国的酒店,在细节上显示出了新一代的特点,上的电梯要刷卡,这样可以阻止一些闲散人员随意上楼,房间的电话机上有十几个按钮,能随时查询各种信息,还配有闹钟、收音机,电熨斗和熨衣架。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一句很尖利的话:看一个女人干净不干净,不是看她的外表,而是看她的内衣。国家也是一样,看一个国家发达不发达,也不仅仅看外表,而是要看它的内部的细节和对人的关怀。在华盛顿的街边上,也一样有那种专供行人饮水的水龙头,它是一种水流向上射的小设施,人饮用时不再需要其他用具,直接喝就行了。这个设施只是繁杂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细节,但一个国家做到这点,谈何容易,这要把全社会的水质都达到直接饮用的程度。若非一个高品质的社会,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文.细语;编.冬雪

























  老站评论:    





没有老站评论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