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周出书文章(散文)审核:清风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岳阳周
帖子: 176
注册时间: 周五 5月 20, 2011 6:36 pm

RE:岳阳周出书文章(散文)审核:清风

帖子 岳阳周 »

(我的文章比较多,甚至有几篇是我比较满意的,但因为担心书的容量先放弃,刊发第一、二篇文章的意义是对文学风掌门的敬意和对网站的推广宣传,第三篇算是我的常规写作罢,不好让“岳阳周”这个名字让读者太过失望。)
纵横天下
帖子: 291
注册时间: 周三 5月 23, 2012 12:36 pm

RE:岳阳周出书文章(散文)审核:清风

帖子 纵横天下 »

岳兄洋洋洒洒之作,甚是佩服!问好!
醉入天籁
帖子: 1405
注册时间: 周二 11月 23, 2010 3:06 am

RE:岳阳周出书文章(散文)审核:清风

帖子 醉入天籁 »

这个评论我写了三遍,我知道原因了。不让我说话就不说吧,
珍妮
帖子: 2048
注册时间: 周日 7月 19, 2009 11:06 am

RE:岳阳周出书文章(散文)审核:清风

帖子 珍妮 »

一一拜读了,问候老友!
博友1192
帖子: 676
注册时间: 周六 10月 11, 2008 5:36 pm

RE:岳阳周出书文章(散文)审核:清风

帖子 博友1192 »

好手笔!拜读了!谢谢!
平远高歌
帖子: 334
注册时间: 周五 5月 14, 2010 10:06 am

RE:岳阳周出书文章(散文)审核:清风

帖子 平远高歌 »

第一篇的“拆资数万建网站”是否是“斥资”?文章平远高歌已审。疑点与作者商讨。
岳阳周
帖子: 176
注册时间: 周五 5月 20, 2011 6:36 pm

RE:岳阳周出书文章(散文)审核:清风

帖子 岳阳周 »

谢谢平远高歌审核,你很仔细,的确是笔误,请改正:“斥资”是对的。
岳阳周
帖子: 176
注册时间: 周五 5月 20, 2011 6:36 pm

岳阳周出书文章(散文)审核:清风

帖子 岳阳周 »

第一篇:她用挚爱,给湖湘文化带来“一缕清风”
——记岳阳市文联委员、文学风网站创建者梁长伶
作者:岳阳周
把爱好作为消遣的人不少,但把爱好作为事业来经营的人不多;把完善爱好作为个人追求的不少,但用个人毕生的精力来构建大家爱好的舞台的人却不多。
岳阳,有个年过六十、退休多年的老大姐,因为酷爱文学,居然拆资数万建网站,忙里偷闲打点网站事物,用满腔的热忱吸纳热衷文学的爱好者,她用妙笔写华章,她不遗余力地指点初涉文学的新会员,一个自创的民间小网站,在她的经营下已然焕发生机,网上人才辈出,网上美文惹人流连,网站清新的文化气息彰显着湖湘草根文化的厚重和新潮。这位大姐名叫梁长伶,网上名称“一缕清风”,她用她的付出给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她给湖湘文化注入了一缕清风。
梁长伶,登录过“文学风”网站的会员都习惯于称呼其为清风大姐。她并不是文化干事,更不是网络先行者,曾为中学教师的梁长伶从小就对写作充满热爱,执教的时候可以通过讲台授艺学子,退休以后大姐不想荒废学业,当电脑普及以后,大姐便开始学习电脑上网,尝试着在网上发表文章。大姐的文章一经发表便受到了热捧,这给她的创作带来了动力,她感觉到了,虽然物欲横飞,但已然不乏文学爱好者,而那些热衷文学的人们更希望有能力的人能指点,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大姐是个热心人,她乐意和网友交流写作体会,可惜的是,初上网时她的写作速度不快,她还不能完善编辑,她更没有找到最有效的写作和交流平台。
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真诚相约网站站长鱼溪居、文友幽兰溪语和小荷,因为欣赏他们的写作和编辑等网络知识,大姐居然跑到千里之外的锦州去拜见八十余岁作者老丁和他的女儿小荷,学习网上写作、编辑和应用,学习办网站的经验。一个五十多岁的女同志,不畏舟车劳顿,克服重重困难,硬是学好了上网、写作、编辑和网站后台管理等知识。回家后大姐开始谋划建一个属于自己、属于文学爱好者的网站,以便更好地和文友们交流。在得到网友和家人的支持后,2006年10月,大姐将原先随意创办的“清风网”更名为湖湘风情文学网站,这是岳阳首个非官办的民营文学网站。
上网和办网站有一个自然规律:网友上网那里热闹那里去,那个网站有作用那里去——网民上网都是带着目的去的。所以,一些急于求成的网站为了效益不惜涉黄甚至遭惹官司,还有一些成长起来的大网站要么是聘请强大的网站推广团队,策划吸引眼球的活动,或者搞有偿点击和做巨资广告来激活一个网站,以其搞活网站人气。然而,清风大姐却没有这样的投资能力,所以,她的网站只能靠朋友的相互介绍来发展会员。湖湘家园的初建,清风大姐几乎废寝忘餐,她要和幽兰、小荷忙着网站的构架,她们要丰盈网站的内容,一段时间内,她们发表编辑了数百篇不同载体的原创作品供网友阅览,她要引荐爱好文学的网友来浏览网站和发表作品。对于新到的会员和新发的作品,大姐和网站的管理总是热心招呼,细心评论回帖,让网友感到亲切,切实受益。就这样,五年办站,她则陪伴着每个文学爱好者共同学习和成长。
2008年,因网站的发展,湖湘家园在网上有了一些影响,为了应对更大的发展,网站更名为“文学风”。文学风网站以文化为起点,没有地域局限,汇集天下文友,共话文化,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为了网站发文质量的提高,清风大姐求贤若渴,一方面她通过文联结识享誉一方的大家来发表作品和指点会员;一方面通过网络发现有实力的写手,通过工作感化网络写手加盟文学创作团队。今年5月,清风大姐在红网发现被誉为“四侠”的几名网友文风别具一格,便通过线上交流、线下沟通争取到四人同时加盟,无疑,这些写手的入会开阔了文友的写作视线,同时也提升了网站的人气和知名度。
文学风网站是成功的,这是得到了岳阳文艺界领导的肯定和网友的赞许的。网站从起步至今,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已经收获了春华秋实。截至目前,网站已发展会员一千六百余名,发表原创作品一万余篇,日点击量不断提高;以网上作品为蓝本出版了“听风”、“听雨”丛书。如今的网站是光鲜的,创建时那些鲜为人知的艰辛我们似乎已经忽略,是清风大姐带领文学风网站所有的管理人员,坚韧地一路挺过来的,为了这份执着,为了广大文学爱好者能拥有这个共同的家园,她付出的是多少个不眠夜,流下了多少次心酸泪......在清风大姐生日的祝贺帖中,文友小荷有这样一段记载:那时的我们犹如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鱼站长的指导下,踉踉跄跄的在网站里蹒跚学步。也就是在那一段艰苦的岁月里,我和大姐结下了深厚的姐妹情谊。忘不了那一个个不眠之夜,我们在一起学习编辑的技巧;忘不了暴风雨过后我们为了家园的前景而放声痛哭;忘不了我们姐妹三人相依相畏共度难关……大姐,是你在关键时刻,以你那博大的胸怀,包容了一切,使网站继续平稳的运行下来。
在俗人的眼里,梁长伶是个傻子,花费自己的钱财和精力做了些无益于自己的事;在文友的眼里,清风大姐是个好人,为大家构建了一个可供学习和交流的文化平台;如果站在社会的高度去评价,梁长伶是湖湘文化的功臣,是她构建的文化平台丰盈了中华文化的阵地,她的平台上展现了草根作家的生命与活力。梁长伶,一个谦和的长者,低调稳健,网站却张扬。
第二篇:似曾相识文学风
曾在过去的文章中表露过心迹:我是不会入什么文联、诗社的,一则怕在桂冠的重压之下写文放不开手脚,二怕他人对鳖文的指指点点。无冠一身轻,写东西顺其自然,心血来潮的时候还可在名家巨匠的作品上弄点风声。而今,我似乎动摇了这个意念,对文学作品多了几分喜爱,甚至,心手开始跃跃然。 写了半辈子文章,回头再看时发现,原来我的文章莫过是工具,或公务文书,或现实记事,或声嘶力竭的呼唤,堆积的文字只不过是传递信息耳,意味深长、留有烙印的作品终究难觅矣。文字作为工具,是人类生存生活的需要,能够应用文字是人类的必须,善于驾驭文字工具却不容易,好文如刀可以通天地,美文如酒读之酣畅淋漓。而我等,缘何不在记事中丰韵精神冠以华装?其实为空腹所致,多人如我,为生计而抛学习,应付文字而不见长...... 原本我是有些文学“细菌”的,这是初中语文老师对我的嘉许,黑板报上的范文,文库报上的豆腐块曾激扬过我,为写好文,我可以凿壁偷光,也曾初中代考高中语文。因为严重偏科,最终还是回归乡里,躬耕田垄。残酷的生活现实让我离文学日渐远去,当铅字和奖状证书在潮湿的土屋里霉变后,书中的黄金屋也轰然坍塌,重拾笔端的时候,笔头仅仅只是谋生的工具了。 一月前的那个电话来得很及时,文学风的邀请,原本在大网站傲视众生的我以一种被邀请的荣幸出席了文学风的庆典活动,在一片赞誉声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两天。这两天,除记住了清风大姐外再叫不出其他会员的名字,活动以后依然着自己的忙碌,要不是日后网友的提起,我几乎忘却了大姐和网站。 第一次上文学风网站是来交“作业”的——一种礼遇性的应付罢了。这个网站的网速很慢,快节奏写作的我有些不适应,匆匆注册、发文后便离去,没有浏览网上的作品。两天后再看时,我的文章后面多了一些评论,这些笔力深厚的评论让我极为震撼:那些个妇人老叟满腹经纶啊!突然之间,我仿佛觉得自己如同白日溜进粮仓的老鼠一般,贪婪地获取着食粮,虚伪的外衣在滑落,景仰油然升起。 我没有理由不敬佩清风大姐,为了对文学的挚爱勤著文学,花甲之年耗资数万建网站,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展示的平台,热心服务大众;我没有理由不敬重天籁老师,老师文章练达、人品至高,其精心的评点、无私地授教让所有会员受益;妖桃优美的文字如轻轻惠风;珍妮的记事细腻平实;荆棘鸟的文字充满了哲理;还有那个“猫”,看似豪侠其实温馨,我想,她的文字一定是大气而流畅...... 文学,曾经的追求,远去后的回归,路在脚下,走起来却颤颤巍巍了。岁月在流失,两鬓在飞霜,重拾的文学还能装备我的武器么?曾经在这道门外徘徊,如今,却是心诚悦服地拜倒在文学风的殿堂下......
第三篇:故里奔丧,一路悲怆
前日接到家乡高邻电话,称一与我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房兄去世了,病死的,没有得到及时医疗拖死的。我的心情十分疼痛,这个兄弟自出生之日起便和我一道滚打嬉戏,成年后为了生计我们各奔东西,我在城里打拼,他在乡下劳碌田埂,短短四十年的生命就此终结,兄弟的遗憾留了一堆,我焉能不悲:生命如蝼蚁,生息一瞬间,兄弟今日的大限,难道不会是我明日的丧钟? 奔丧去月田塘坳,那天的太阳很热毒,没有空调的客车内似乎没有什么生气,与我奔丧的心情出奇地允合。我的脑海内都是逝去的兄弟:兄弟的父亲近乎木讷,年近四十的时候才娶了亡夫改嫁的妻子,老婶子嫁来的时候还带着两个女儿,一年后生下了兄弟,被伯父视为至宝,尽力地呵护着兄弟成长,虽然贫寒,邻里都能感受到兄弟被关怀的爱宠。兄弟长到十五、六岁的时候,操劳的父亲病倒了,坍塌了家庭支柱的兄弟不得不辍学维系家庭生计。二十三岁的时候兄弟结婚生子了,照顾多病的伯父和赡养妻儿都是他的责任,兄弟拼命的劳作仅能维系家庭的温饱。不及四十岁,兄弟已然早生华发,俨然成了个小老头。曾清楚地记得兄弟跟我说起:人不结婚真好,一个人赚钱一个人花,想玩的时候就玩,想睡的时候能睡,如果有钱的话还可以去外地游山玩水看世界。可惜,兄弟的夙愿再也无法实现了,唯有满足了一个愿望,睡了,永远地睡了。 “哟,这不是传宗嘛,你也去“看老”?”(俚语,看老即吊念死者)车在公田大塅时,一个老妇突然向我招呼。这个老妇是我同村不同组的族人,我尊其为叔婶。婶子告诉我她是在接孙儿读书的,婶子的孙儿才6岁,刚上幼儿班却要到15公里开外的异地就读,这15公里要乘船、搭车才能到达,显然,一个六岁的孩子是不能这样折腾着老远来读书的,所以,接送孙儿的任务就落在婶子的身上了。为何孩子读书要来这么远的地方?婶子愤愤地说:谁愿意啊,只是塘坳没有学校,到了读书年龄的孩子总要读书,送到外地读书也是没办法的选择了。婶子说她每个星期都要来接送,每周接送来回就是两天,好在自己还能动(婶子65岁了)如果要儿子媳妇来接送的话,家里的农活就做不完了。 说到我那死去的兄弟,婶子眼睛里噙满了泪水。她说,我那兄弟死得真不值得,半月前听说身体不舒服,到镇上医院去检查说是得的肝炎,诊了几天不见好,别人建议他去大医院治疗,他怕花钱一直拖着,还叫村里的“马脚”(法师)来关菩萨,结果,十几天就丢了性命。这个兄弟还有一个84岁的老母亲,膝下两个儿子,大的18岁,小的才2岁,老婆也是个药罐子,这家子的生计真让人揪心。 车到大洲我们下了,回家还要乘船,有着八里水路的行程每天仅有两趟船,上午8点从塘坳出发,11点从大洲返程,下午2.30出发,5点返程。前来乘船的人来早了要等,来迟了却要误在这个没有旅店和饭馆的荒郊。这日乘船的多为去兄弟家的悼客,其中有几个熟面孔,说到兄弟的死亡多是唏嘘不已。等船的时候,我见几名老乡争相翻阅一张报纸,这是一张失去了新闻时效的岳阳晚报,老乡们却看得津津有味。问之才知道,原来村里没有阅览室,村民没有任何读物,村里经济紧张,唯一订了一份岳阳晚报,而报纸需要通过船上才能送达村里,因为缺乏读物,一张报纸常常多人传读,以致报纸常常无法送到村支部。
兄弟的丧事办得很简单,一家老小哭得死去活来,十几个乡亲在忙着张罗安葬的活计。主持丧事的堂兄说,丧事只能办一天,这样节约开支是为了活着的人还要生活,象他的情况,整个开支必须在一万元以下。兄弟说,在塘坳,当地老百姓死了,办后事的还没有花费过三万的,因为这里村民家的条件不允许。乡亲们的房子还是泥砖瓦屋平房多,农民不能搞养殖,经济收入低,发展无门路。 奔丧一天一夜,悼念的人们在兄弟破旧的房前度过,蚊虫叮咬,飞蛾乱舞。我自备的香烟已经抽完了,办丧事提供的相思鸟也凑合着,刺激着神经,刺激着哀愁。安葬兄弟后亲朋散去,灵堂对联撕裂,到处飘散着纸屑烟灰,庭前狼藉,妇孺哀嚎,此景好生煞人。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