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政野语(胡石遗)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紫藤花
帖子: 932
注册时间: 周六 4月 25, 2009 1:36 pm

RE:修政野语(胡石遗)

帖子 紫藤花 »

中午回来匆忙间看到这篇文字,刚刚又仔细看了一遍,先生真是了不起,论述太精辟了,佩服!尤其是:“国富刑清,运踵唐虞,皆盛德之所臻也。故国之兴亡在道德,不在强弱。德泽满天下,道光普四海,虽贫弱不害长存也。贪富强而伤道德,虽强且富,不救短而亡。国之修短,如人之寿夭。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人有羸弱而寿考,亦有盛壮而暴亡者。故人要长寿,宜调护元气;国要长安,需培养国脉。又譬之种树,深固其根本,则枝叶硕茂,道德者,国之根本也。”这段,不愧是研治国学三十年,博极群书。擅长书法,工于古文的行家,希望老师在文学风多多发文,辛苦您了!
紫藤花
帖子: 932
注册时间: 周六 4月 25, 2009 1:36 pm

RE:修政野语(胡石遗)

帖子 紫藤花 »

此文紫藤推荐了!
笛音天涯
帖子: 611
注册时间: 周六 5月 08, 2010 4:36 pm

RE:修政野语(胡石遗)

帖子 笛音天涯 »

美文,欣赏,推荐!
醉入天籁
帖子: 1405
注册时间: 周二 11月 23, 2010 3:06 am

RE:修政野语(胡石遗)

帖子 醉入天籁 »

文字是交流的工具,这话恐怕没人反对吧。胡石遗先生这篇文字如果是写给一群五四以前精研“国学”的饱学鸿儒做时政学术研究,那无可厚非。遗憾的是我们只是一群并不博学的草根阶层。我们连现代汉语写作功能及文法都知之甚少,加上发财谋生的日渐艰难,事实上早就生疏了古汉语的虚词语法,尤其是那些特殊语境中的文言实词,更是伤透了脑筋。当然也不排除一二楼两位高手的“懂”和心领神会。但大多数人恐怕只是“不求甚解”吧。这篇文字早几天前我就试着用文言回复过,想想又觉得不妥,所以写了两遍又删除两遍。考虑主要是三点,一是现在不提倡用文言文进行写作。二是怕人说我在显摆学问。三是笨拙的以为该文立意偏颇,论述未切中要害。我最怕人家说我是偏激愤青,要求自己要尽量做到韬晦做过像模像样的花甲老人。所以自己枪毙了自己的跟帖。再次读该文,感觉依旧。但却不愿说了。
涟清
帖子: 455
注册时间: 周三 4月 20, 2011 1:36 pm

RE:修政野语(胡石遗)

帖子 涟清 »

师父,涟清看不懂这篇文章,您应该跟涟清讲解一下,让我也长点见识啊。
荆棘鸟
帖子: 1250
注册时间: 周四 11月 26, 2009 4:06 pm

RE:修政野语(胡石遗)

帖子 荆棘鸟 »

首先明确态度,我喜欢这篇文章。要我写文言文,打死我也写不出来的,但是,我一直还是喜欢看。不能说都懂,大概意思还是知道的。
只是,道德的沦丧是否完全归结于儒学的没落,我有些不能确定。我倒是觉得,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可能包含一点,就是知道自己丑,所以时刻不忘用一块遮羞布挡着;或者说久病自成医。现在是丑还在,遮羞布没了,病还在,自己不会医了。
我这么说,有点“自绝于中华五千年文明”,自绝于人民的嫌疑了。希望大家批评批语我也就算了,别把我绑到精神病院去。
醉入天籁
帖子: 1405
注册时间: 周二 11月 23, 2010 3:06 am

RE:修政野语(胡石遗)

帖子 醉入天籁 »

坏坏的鸟儿这段跟帖特有趣。我加精这段跟帖。。
醉入天籁
帖子: 1405
注册时间: 周二 11月 23, 2010 3:06 am

RE:修政野语(胡石遗)

帖子 醉入天籁 »

涟儿即将大学毕业,你好意思说读不懂这篇文字?由此你可以诉求于你的导师和教授,由此你可以控诉罪魁祸首的教育体制,由此你可以诅咒荒谬时代的荒谬文化。只是现在的导师和教授大多都是饭桶式的享乐主义者。夫复何言?
涟清
帖子: 455
注册时间: 周三 4月 20, 2011 1:36 pm

RE:修政野语(胡石遗)

帖子 涟清 »

我高中的时候也学了好多古文,可是这一篇真的不太懂。不懂就要问嘛,呵呵,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关于古文阅读,我会好好和师父学习的。呵呵。
胡石遗
帖子: 21
注册时间: 周六 3月 20, 2010 5:36 pm

修政野语(胡石遗)

帖子 胡石遗 »

 


























































修政野语

(胡石遗)


近闻中央议修政,将欲相时以立仪,度务而制事,通天人以济时,和阴阳以煦物,此正修之于可修之时也。中共建党九十载,鸿勋茂业粲然可观。然功成而德衰,腐败渐成痼疾,致无状也。夫俗邪日长,贪鄙嗜利,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世淫侈矣。官员无清惠之政,而有饕餮之害,巧伪滋炽,污蠹时风,此纷乱之原也,危亡之本也,斯皆当今之极弊也,而恬弗知怪,莫之能解,犹为政有略乎?风俗厚薄,治化淳漓,无不本于教化者。德以修己,教以导人,欲人之从化也,必以道御之。而人未之从化也,岂非立教之旨,未尽其方耶?故欲究此缪戾,冀臻时雍,首辨政教之失,次知经邦之阙,醇化懿纲,自能绍兴徽烈者也。 国富刑清,运踵唐虞,皆盛德之所臻也。故国之兴亡在道德,不在强弱。德泽满天下,道光普四海,虽贫弱不害长存也。贪富强而伤道德,虽强且富,不救短而亡。国之修短,如人之寿夭。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人有羸弱而寿考,亦有盛壮而暴亡者。故人要长寿,宜调护元气;国要长安,需培养国脉。又譬之种树,深固其根本,则枝叶硕茂,道德者,国之根本也。俗隳风靡,积讹成蠹,则如树之朽蛀,枯槁立现矣,何暇繁育茂荣哉?若夫察唐虞之所以兴,鉴秦汉之所以亡。岂无忧危乎?盖闻不宜忧而忧者,国必衰,宜忧而不忧者,国必危。故欲致之治平也,质文迭救,期于宣化。毓之以利,煦之以和,教之以仁爱,导之以德义。使风移俗变,则天下大治而国必兴矣。 五四以降,西学蔚兴,儒学寝衰,洙泗之风熄,经纬之文遂丧。一代之文不具,一代之道德亦几乎泯矣。夫广教化以美风俗,陶钧之道在尊经术,崇儒学,修礼乐,化洽于百官。使之渐涵灌渍于德义,爱人以敦本,分职而奉法,言足以为天下教,动足以为天下法,康哉良哉,上下同心,迁善日进,则经纬成德,文思垂风,铄乎化成天下矣。教化修则争竞息,争竞息则人安虞。既富则仁义兴焉,既安则寿考生焉,仁寿之心感于下,和平之气应于上。则天清澈,地富煴,阴阳和,物时熟。麟凤在郊薮,龟龙游于沼。灾害不作,休祥荐臻,四方底宁,万物咸遂。德厚焉,泽湛焉,礼乐兴又加美焉,庶可怡乐于和谐社会,厚享小康焉耳矣。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