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子出书文章(散文集)
RE:华子出书文章(散文集)
很好的感悟,现实生活里,只要不危害社会与自我的身心健康,有积极向上的信心,快乐中才能感获生命的极致!问好!
华子出书文章(散文集)
出书文集
第一篇
我是很喜欢喝酒的,年轻时候我并不喜欢饮酒,尤其是啤酒,但我发现近来似乎逐渐对它痴迷,犹如老年人爱上了京剧,仔细想想,酒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亦属于国粹范畴,我国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就有了关于酒的记载,延续至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婚丧嫁娶,开业散伙,乔迁荣升,逢年过节。。。无不以酒的形式抒发人们的喜怒哀乐,甚至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酒习俗、酒文化。在唐宋期间,酒与文化的结合达到巅峰,至今仍无法超越,文人墨客大多好借酒抒怀咏志,至今我们仍能从中找到酒在其中给我们带来的特殊的感受,白居易的“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描绘了及其朴素的温情画面。王翰的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岑参的“ 脱鞍暂住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表现了作者的苍凉豪放以及视死如归的爱国热情。亦有:“何处难忘酒,天涯话旧情。”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朋友感伤聚别之情。古人将自己的所有理想抱负,或洒脱豪放,或狂傲不羁,或悲喜情仇,或感伤叹息全部融入酒中,借物抒怀。李白之“将进酒”将酒与志融合到极致,当然更有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洒脱与无奈。我之酒当然不能与酒仙李白之酒相比,就象念经信佛之人岂能个个与释迦牟尼相提并论,但谁能想象一个没有酒的李白呢? 我想,由古至今,人们之所以好酒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它还承载着沟通交流的功能。人是群居动物,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活,古时候人们交流的工具和方法相对较少,只有“杯酒释天下事”,如今信息社会,电话,msn,QQ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茶坊酒肆亦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在工作之余聚在一起把酒言欢,相互倾诉各种情怀,人们需要酒,如同需要手机一样。酒绝非快乐之本,亦非罪恶之源,它只是一个喜怒哀乐的载体。人之饮酒重在酒德。无论是开怀豪饮之莽汉,亦或精酌细品之雅士,均应恪守一个“度”字,即抒发自己的悲喜,亦不伤害他人,若能如此,也是和谐社会的一番景象 由此想到了佛,佛是拒绝饮酒的,在佛教众多经典之中皆有明确指示与规定。其中《阿雀夷经》中曾告诫人们由饮酒而产生的六种恶行,“一者失才,二者生病,三者易生争斗,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悉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亦有佛教罗列的酒之十大罪状: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不明;四、现嗔相;五、坏业资生;六、增疾病;七、益斗讼;八、恶名流布;九、智慧成少;十、坏命终,堕诸恶道。佛之所以禁酒,与其无明欲求为生死苦本之业缘观,及清静离染为解脱正道之修行观有着必然的联系。佛以救世主自居,禁锢人的欲望,指导人的生活。就其《阿含经》中最基本的戒律而言:不饮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虽有可取之处,但亦有偏颇。不饮酒--虽能远离孽缘,但有因噎废食,矫枉过正之嫌,不淫邪--固有端正处事为人之道,但禁止出家人娶妻生子也违背了人的本性。即便是传道者,让人断子绝孙也绝非善举。上述几点或许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就是佛教从根本上禁锢人的欲望,灌输九世轮回的宿命论,将人们生活中的一切归结为前生后世的因果。诚然,因果是存在的,人人行善是好事,善待他人,积德行善是我们人类文明社会一贯推崇的行为。但我很难相信一个连现实都不能把握的人还能计划自己下辈子的生活。企图以吃斋念佛、积善成德而度成自己下世正果的想法未免有些阿Q,并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降世之时并非就知道佛为何物,从小就吃斋念佛之人大多因为家里穷困,被送到寺庙之中可以得到免费茶饭,以免人世之苦(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从古至今宗教界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成人后之所以信奉神灵无非几种缘故,其一是生活事业屡受挫折,以己之身已难以承受,所谓看破红尘,将自己的希望或彻底铲除,或找个寄托以待来世。其二是罪业过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减轻自己社会道德下固有良心的谴责,亦逃避了法律的惩罚。其三是极少部分的思想先驱者,在社会现象、伦理道德、科学、哲学中挣扎徘徊,百思不得其解,而遁入空门祈求得到答案。另有种种,这些人大多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让自己信服的快乐。从而寻找另一个寄托,将心中的希望转嫁到佛学中。我私以为,佛学也并无高深之处,只是对我们现实世界、社会的另一种解释方法罢了。 酒也好,佛也罢,人生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快乐”。所谓“快乐”,不是人们讨论出来的,而是来自每人自己的亲身感受。快乐是人的本能,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快乐”亦有大快乐、小快乐、物质快乐和精神快乐,以人的社会层次、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个人能力等等来划分,我们不能求其一致,即“快乐” 没有可比性。我喝酒很快乐,他念经亦很快乐,只要得到自己的快乐,没自欺欺人就好。我很赞同这样一个公式:快乐= 现实 / 欲望。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人的欲望无限的膨胀着,每个人都有快乐的标准,并且仍在随着现实不停的变化。有的人用压抑欲望得到快乐,有的人用扩大现实得到快乐。追逐“快乐”是个痛苦的过程,由此产生了有些人用酒精麻醉而忘掉痛苦,有些人信奉神灵转移痛苦,也许这些也是我们寻求快乐的一种消极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只要能使自己快乐就好。不要让“快乐”离我们渐行渐远……。 人生活的最高境界是能按自己的意愿去快乐生活。当然,寻求“快乐”并不能违背我们的社会法律和基本道德,这些无需各种清规戒律来规范,而是我们人类文明生活的基本准则,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追求都是应该赞同的。无需顾忌别人的非议,无需为自己的前生来世而计划,“鞋大鞋小只有自己知道”,把握每一天,快乐每一天,积极的面对我们的今生,这才是我们生活的根本所在。
第一篇
我是很喜欢喝酒的,年轻时候我并不喜欢饮酒,尤其是啤酒,但我发现近来似乎逐渐对它痴迷,犹如老年人爱上了京剧,仔细想想,酒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亦属于国粹范畴,我国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就有了关于酒的记载,延续至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婚丧嫁娶,开业散伙,乔迁荣升,逢年过节。。。无不以酒的形式抒发人们的喜怒哀乐,甚至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酒习俗、酒文化。在唐宋期间,酒与文化的结合达到巅峰,至今仍无法超越,文人墨客大多好借酒抒怀咏志,至今我们仍能从中找到酒在其中给我们带来的特殊的感受,白居易的“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描绘了及其朴素的温情画面。王翰的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岑参的“ 脱鞍暂住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表现了作者的苍凉豪放以及视死如归的爱国热情。亦有:“何处难忘酒,天涯话旧情。”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朋友感伤聚别之情。古人将自己的所有理想抱负,或洒脱豪放,或狂傲不羁,或悲喜情仇,或感伤叹息全部融入酒中,借物抒怀。李白之“将进酒”将酒与志融合到极致,当然更有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洒脱与无奈。我之酒当然不能与酒仙李白之酒相比,就象念经信佛之人岂能个个与释迦牟尼相提并论,但谁能想象一个没有酒的李白呢? 我想,由古至今,人们之所以好酒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它还承载着沟通交流的功能。人是群居动物,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活,古时候人们交流的工具和方法相对较少,只有“杯酒释天下事”,如今信息社会,电话,msn,QQ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茶坊酒肆亦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在工作之余聚在一起把酒言欢,相互倾诉各种情怀,人们需要酒,如同需要手机一样。酒绝非快乐之本,亦非罪恶之源,它只是一个喜怒哀乐的载体。人之饮酒重在酒德。无论是开怀豪饮之莽汉,亦或精酌细品之雅士,均应恪守一个“度”字,即抒发自己的悲喜,亦不伤害他人,若能如此,也是和谐社会的一番景象 由此想到了佛,佛是拒绝饮酒的,在佛教众多经典之中皆有明确指示与规定。其中《阿雀夷经》中曾告诫人们由饮酒而产生的六种恶行,“一者失才,二者生病,三者易生争斗,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悉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亦有佛教罗列的酒之十大罪状: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不明;四、现嗔相;五、坏业资生;六、增疾病;七、益斗讼;八、恶名流布;九、智慧成少;十、坏命终,堕诸恶道。佛之所以禁酒,与其无明欲求为生死苦本之业缘观,及清静离染为解脱正道之修行观有着必然的联系。佛以救世主自居,禁锢人的欲望,指导人的生活。就其《阿含经》中最基本的戒律而言:不饮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虽有可取之处,但亦有偏颇。不饮酒--虽能远离孽缘,但有因噎废食,矫枉过正之嫌,不淫邪--固有端正处事为人之道,但禁止出家人娶妻生子也违背了人的本性。即便是传道者,让人断子绝孙也绝非善举。上述几点或许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就是佛教从根本上禁锢人的欲望,灌输九世轮回的宿命论,将人们生活中的一切归结为前生后世的因果。诚然,因果是存在的,人人行善是好事,善待他人,积德行善是我们人类文明社会一贯推崇的行为。但我很难相信一个连现实都不能把握的人还能计划自己下辈子的生活。企图以吃斋念佛、积善成德而度成自己下世正果的想法未免有些阿Q,并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降世之时并非就知道佛为何物,从小就吃斋念佛之人大多因为家里穷困,被送到寺庙之中可以得到免费茶饭,以免人世之苦(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从古至今宗教界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成人后之所以信奉神灵无非几种缘故,其一是生活事业屡受挫折,以己之身已难以承受,所谓看破红尘,将自己的希望或彻底铲除,或找个寄托以待来世。其二是罪业过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减轻自己社会道德下固有良心的谴责,亦逃避了法律的惩罚。其三是极少部分的思想先驱者,在社会现象、伦理道德、科学、哲学中挣扎徘徊,百思不得其解,而遁入空门祈求得到答案。另有种种,这些人大多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让自己信服的快乐。从而寻找另一个寄托,将心中的希望转嫁到佛学中。我私以为,佛学也并无高深之处,只是对我们现实世界、社会的另一种解释方法罢了。 酒也好,佛也罢,人生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快乐”。所谓“快乐”,不是人们讨论出来的,而是来自每人自己的亲身感受。快乐是人的本能,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快乐”亦有大快乐、小快乐、物质快乐和精神快乐,以人的社会层次、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个人能力等等来划分,我们不能求其一致,即“快乐” 没有可比性。我喝酒很快乐,他念经亦很快乐,只要得到自己的快乐,没自欺欺人就好。我很赞同这样一个公式:快乐= 现实 / 欲望。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人的欲望无限的膨胀着,每个人都有快乐的标准,并且仍在随着现实不停的变化。有的人用压抑欲望得到快乐,有的人用扩大现实得到快乐。追逐“快乐”是个痛苦的过程,由此产生了有些人用酒精麻醉而忘掉痛苦,有些人信奉神灵转移痛苦,也许这些也是我们寻求快乐的一种消极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只要能使自己快乐就好。不要让“快乐”离我们渐行渐远……。 人生活的最高境界是能按自己的意愿去快乐生活。当然,寻求“快乐”并不能违背我们的社会法律和基本道德,这些无需各种清规戒律来规范,而是我们人类文明生活的基本准则,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追求都是应该赞同的。无需顾忌别人的非议,无需为自己的前生来世而计划,“鞋大鞋小只有自己知道”,把握每一天,快乐每一天,积极的面对我们的今生,这才是我们生活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