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舛的农村老翁(良民)
命运多舛的农村老翁(良民)
命运多舛的农村老翁
作者:良民
乡村老人是无退休年龄之限的,他们为儿女数十年如一日地奔忙劳碌,直至老到再也无力躬耕的地步,才得以结束繁重的体力劳动。然而,对少数老人来说,这却是他们一生中最难熬岁月的开始。
清明返乡祭祖,瞥见一耄耋之年的老者,他弓着腰,在自家门前没走几步就打个了趔趄,我连忙跨过去拉住他那犹如锉刀的手,搀扶其坐下。和他说话,他缄口不语,神智有些恍惚,目光略显呆痴。赶路之余,他那踉踉跄跄的身影又浮于眼前。后来,我询问一同扫墓的人得知老者姓陶,两个儿子均已成家立业。老大和老二与老人同村而不同炊。老大几年前乔迁300平米的楼房;老二居住在老人尚未年迈之时,拼尽全力搭建的木房内,新居也在紧锣密鼓的修建之中。陶老栖身之地是未包产到户时集体的晒谷房。其房闲置多年且无人修缮,早已破旧不堪,有的房梁檩子已腐烂得快掉下来,摇摇欲坠随时有倒塌之忧。地面坑坑洼洼,漏雨处,以稻草补之。屋内除床、粮袋、锅、碗、瓢、盆之外,几无它物,真可谓家徒四壁。老陶的老伴50岁那年得了一场大病,撒手人寰。别人见他孤单寂寞,劝他再找个老伴,他无暇顾及,一门心思只想多挣点“工分”,多分点粮食,让全家人吃上饱饭。有一年,生产队修晒谷场,大老远挑一担沙子计2分。劳动力们一天挣10分,他挣12分。大伙见他那股拼命劲,戏谑道:“你不想再讨老婆了,累坏了身体没人愿意嫁给你唷”。他知道大伙是关心他,说的也是大实话,道理他懂。作为憨厚朴实的农村人,他认为老二还没成家,自己的责任还没尽到。为了攒钱给老二娶媳妇,他节俭成嗜,寒冬腊月,脚上穿的仍是自己编织的那双稻草鞋;屋前屋后果子熟了,他连尝尝鲜都舍不得,除留点给孩子们外,余下的全部挑上街换钱,以备老二结婚之用。两年后老二结婚时,他把多年的积蓄共600块钱全给了他。为此,老大说他偏心,几个月不和他说话,因为老大结婚时他手边只有400块钱。多给老二这200元钱成了导火索,兄弟俩火药味十足,吵得脸红脖子粗,此后的日子,兄弟间争争吵吵磕磕碰碰的事时有发生。他70岁那年,两儿媳为一些琐事大吵了一架,儿子们也早有自立门户的想法,于是分家拆伙了。
此后,他轮流在两个儿子家“打游击”,两儿家各住三月。那时他身子骨还算硬朗,为了减轻儿子们的负担,看牛、割草、种菜等力所能及的事他从不攀扯儿媳。孙子们不再为看牛、割草发愁,脸上挂满了笑容,见他总是爷爷前,爷爷后叫个不停,那段日子他过得还算滋润。可好景不长,一天傍晚,他放牛回家,因山路泥泞,摔了一跤。为了不给儿媳们增添负担,心想扛过去就没事了,躺在床上熬了一个星期伤痛却与日俱增,邻居们听到呻吟声不绝于耳,纷纷劝儿媳送他去住院。儿媳们先是为有无必要送他入院治疗久议不决,后又因医药费分担之事争论不休,待到终入院治疗略有好转时,他们又为久治不愈而愁眉苦脸。得知儿媳们的顾虑后,他曾几次要求出院,而医生告诫必须留院治疗,无奈的他躺在病床上难免要看儿媳的冷脸,听他们的怨言, 有时想喝一口有味的汤水都不敢言。没过几日终因凑医药费发生分歧而中断治疗。
出院后,邻寨一位心地善良的土医上山给他挖了些草药,敷服兼施,病况有所缓解。老人能瘸拐行走后,日子却过得大不如以前了,因病痛的折磨,他帮不上儿媳们的忙,成了累赘。媳妇风言风语说他好吃懒做,他佯装不知,仍厚着老脸轮流到各家吃饭。当他轮到哪家,那家饭桌上吃肉的日子定会少之又少,生怕伙食比兄弟家好点,自己吃亏,更怕他赖着不走。偶尔打次“牙祭”,多夹了两片肉,火辣辣的目光便会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筷子,轻则给脸色看,重则指桑骂槐,砸东西摔门,还会到处宣扬,说他特能吃、嘴太馋。
万般无奈,他只好另起炉灶。原以为此后可能不会再受气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因他所需粮油日用,仍由两儿分摊。有时眼看断炊,问儿媳要,却遭白眼。即便儿子愿给,媳妇也会埋怨或阻拦,认为超出了平均数,不公平,觉得自己吃亏了。当矛盾激化时,他们会背信弃义克扣应给的粮油,甚至找种种借口干脆一点不给,经村领导多次调和,粮油得以解决,但他们对老人的怨恨也随之加深。人老讨人嫌啊!若无儿女他倒可以享受 “五保”待遇,有进敬老院的资格,有儿是他晚年最大悲哀!
听完上述叙说,我露出惊叹之色,不相信老人含辛茹苦,呕心沥血,把儿子们养大成人后会落到这般田地。然而,这的的确确是极少部分农村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思绪万千之余,我想到了“百善孝为先”“鸟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等警言。其实,孝敬老人,从狭义上说是在做给自己的子女看,教育他们养成尊老的习惯,等到自己老了那一天,希望子女也能善待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孝敬老人实际上就是孝敬自己。著名诗人白居易年老时儿子不孝,病倒在床,没人送饭送水,伤心之极,忽隔墙看见儿子在喂孙子,他感慨万千,遂吟诗一首:“隔墙望见儿喂儿,好似当初我喂儿;如今儿子将我饿,只怕日后儿饿儿。”但愿这首诗能给那些漠视老人的儿女们一些触动!
编辑: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