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断裂之忧思(回归自然)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花语吟风
帖子: 640
注册时间: 周三 6月 24, 2009 11:06 am

RE:中国传统文化断裂之忧思(回归自然)

帖子 花语吟风 »

文化断裂,即一种代沟现象,就现在的网络发展,办公等新一代兴起,也是步入低谷的一个原因,有低,就能走高,也需要国人觉醒和摸索的奋斗!拜读!
回归自然
帖子: 56
注册时间: 周五 12月 10, 2010 8:06 pm

中国传统文化断裂之忧思(回归自然)

帖子 回归自然 »














中国传统文化

断裂之忧思

1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小时候读书,老师总是十分强调字、词、句的掌握的,在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和它的含义思想之余,还得掌握字的写法,毛笔、钢笔【软笔和硬笔】的书法技巧也是必修的。    因此,老一代文化人在我们心中都是德高望重的。称得上文化人的不但要写得出好文,而且要写得一手好字。字是一个文化人的门脸,记得老师看作文,总是先捡那些字迹工整的先看,而那些字迹潦草的常常必罚重写。    再追溯到远一点,‘五四’以前,就可以发现那时毛笔是人们主要的书写工具,历史上许多的书法大家都是在这之前。‘五四’运动以钢笔代替毛笔,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是历史的进步,一切文化的根基都是需要一种物态载体扎根。‘五四’新文化运动,即以‘钢笔文化’代替‘毛笔文化’,五四的文化斗士们即以毛笔歌颂着‘钢笔’文化和白话文的好处,毛笔,钢笔之所以可以称之为文化,是因为它是文化的一种必不可少载体,事实证明,钢笔比毛笔携带方便,写起字来简便得多。白话文比文言文好懂,大家更容易接受。    一种文化的兴起往往是以另一种文化的沉寂为代价的。这是否就是文化的断层?中国现代的书法家没有一个可以盖过古代的,标志着毛笔文化的没落拟或萧条。现在,互联网的出现,电脑的普及,无纸化办公的出现是不是标志着有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将‘钢笔文化’淡出文化的舞台。若干年后,中国人将没有人会写字了。

2
  一种文化失去它相互依存的载体,即将无可挽回地消逝。‘钢笔文化’行将和‘毛笔文化’一样苟涎残喘,这是即将铁定的事实。    而现在 的网络语言则比白话文更简练,表达的方法更直接,像一个‘顶’字之网络上的使用率创造了汉字使用之最。又如‘牛逼’、‘很黄很暴力’等等这样的字、词、句,是否真的可以引领汉语文化的新潮流?现在下结论而为时过早,假定如此,那种诗词,散文,包括长篇小说恐怕又将面临和文言文一样的命运。一种新的文化断裂即将形成。    也许,我是一个过于迂腐的人,在杞人忧天,一种文化如果就是这么没有内涵,被一种脏言秽语所充斥,实在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3
  一种文化的形成,有它深厚的物载根基和土壤。    我们回头看看流传几千年的‘毛笔文化’,就流传于世的几大家,他们自成一派,或恢宏苍劲,或飘逸柔和,或刚柔并济。首先,要肯定的是,成就一代书法大师是寒窗苦练而成的。古代文人苦练书法,如同修炼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现代爱漂亮的女人的减肥美体训炼,不记时间,不计代价,不怕辛苦。一些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奇迹就随之产生了,有人磨墨,把贮在屋檐下几大缸水都磨干了;有人洗笔把一个池瑭的水都洗成了墨;有人用手在衣服上划字把衣服都划破了,隋唐书法家智永,怀素,他俩写坏的毛笔一个据说按现在的计量法有几百斤重,一个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如此这般,成就了一个文人的满腹经伦,一种文化的丰富内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何况是这么笔耕苦练之人。    ‘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则生光’,‘非人磨墨墨磨人’磨来磨去,磨出了一个个很地道的中国传统文人。磨出了颜体,柳体,赵体。。。这些流芳千古的墨宝飘香,磨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毛笔文化盛行的古代,文人的衣衫步履,举止言行,居室装饰,交友待朋,都与书法构成和谐,他们的生存生活都散发着墨宝的馨香。‘宝剑锋芒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代,几千年的文化涵嚳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克己、吃苦’。仅管其克己苦修所寻求的目标不仅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的文人都是苦修成的。    不像今天,只要有钱,就有名就可以出书。文化可以通过包装而招摇撞骗。包装出来的美女明星不管通不通文墨就可以成为作家。文人间拉帮结派,相互吹捧,封杀,打压新人。这是一种文化造假。有人说,现代中国文化是一种垃圾。虽然有点危言耸听,但确实有人在人为地制造着这种垃圾  
4
    回到前面的问题,一种文化必须要有一种物态的载体。    五四以前的毛笔文化,文言文流行几千年,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它的载体,流行于民间的白话文已经取代了文言文的位置,钢笔文化的到来,使整体文化领域如虎添翼,带来了中国文化的大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文化精英,郁达夫,丁玲,张爱玲,鲁迅,老舍,巴金一大批文人和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中国文化处于空前大发展的好时期。    欧州的文艺复兴运动同样带来文化的繁荣兴旺,这只能说明;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有一个适合其发展的物态载体,通俗的说法是文化的繁荣要有它适宜的发展土壤。才能使两种文化顺利对接,不至于出现断裂。才能迎来文化的大发展。    秦朝的焚书坑儒,使文化的断裂明显,我们这一代人还清醒地记得‘文革’时期的文字狱,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文革来十年里就出了一个浩然,他的作品还深深打上了政治的烙印,只能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罢了。改革开放,文化已处于较为繁荣的时期,但仍然有不少制约其发展的樊篱。说它是中国特色,这种特色确实还是有待不断发展与完善。    而今天,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应该说,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已经成熟。但今天来看,似乎并不可以乐观,一是文化届不正之风盛行,金钱的主宰,文化的造假,网络文化的粗俗,已经迟缓,甚至阻碍了文化发展繁荣时期的到来。当然,我们可以相信,一种粗俗的,鄙劣的文化因为行将失去它的物态载体而注定是短命的。    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要取得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任重道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体文化人共同努力。而要把口号变成现实,必须是全体国民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即日








文 学 风 网 站 欢 迎 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