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青岛行(四)(莽原)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莽原
帖子: 79
注册时间: 周四 3月 24, 2011 11:36 am

难忘青岛行(四)(莽原)

帖子 莽原 »



难忘青岛行

(四)

文:莽原 编:紫藤花





名山访神灵

今天又是个晴朗的天,给我们登崂山的行程带来了欢乐和激情。
大家都熟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然而我认为这种说法却忽视了崂山的存在。“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这古话好象是专对崂山下的结论。蒲松龄的《崂山道士》至今广为流传。元代丘处机道长,被许多作者编进故事里。崂山也成为“海上第一名山”而天下皆知!
崂山有过“劳山”、“牢山”、“鳌山”的名字,几经易名定为“崂山”。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丘处机道长将“牢山”改为“鳌山”时所赋的诗句:“牢山本即是鳌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踪近人间。” 据说现在崂山的太清宫里,镌刻着丘道长留下的二十首诗。如果有机会亲眼目睹丘道长留下的真迹,再把这些做成拓片,那将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或者登上崂山和“崂山道士”来一张合影,也不枉此行。
早晨从青岛出发,一小时的车程到了崂山脚下。果然气势磅礴的山体拔海而起,峭拔的巨石险峰上,青松绿柏葱茏滴翠;另一侧则惊涛拍岸,天海一色。据说在中国,只有崂山才具有“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的气势,所以这“海上第一名山”的确名副其实。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海拔三百多米的“上清宫”。 不知道是谁什么年代,在峻峭的山体一侧开辟了这一眼望不到头的、盘旋而上的登山阶梯。我们跟在小李的身后,从第一级拾阶而上。在右侧好象是一条被绿色植物掩盖起来的深谷,谷里是否有水不得而知。左侧是被劈开的巨石断面,攀着石阶回旋而上。一路仰望,并没有发现“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的妙景,回首俯瞰也没有“云在山中绕,水在雾下流”的奇观,目所及处却是山峦叠嶂、异峰突起,或被绿色隐掩,或突兀尽显。也许正是这隐掩和突显的变幻融合,给崂山添了一抹不可言说的神秘色彩。
此间的登山路并非曲径幽深,游览观光的客人潮水般地拥挤在这山路上。上山的、下山的游客互相礼让,有时不得不擦踵而行。路边纪念品摊点相互连接,连绵不断地从山脚通向山顶,始终陪伴着游人的行程。在平缓地带,有“滑竿”经营者过来兜揽生意,我婉言谢绝。因为登崂山访道士,是此行的第一目的,我要亲自实践这“访”的涵义。访需心诚!不知到了哪个高度,我已气喘吁吁,腿软心慌。抬眼望望没有尽头的“天路”,低头看看身上湿透的上衣,觉得自己真是狼狈不堪,毛巾已经被汗水湿透,一拧哗哗出水。不得已停在一片绿荫下喘息,考虑一下后面的行程该如何打发。此刻我最需要的就是水,如果有水也好洗洗脸降降温。凉凉海风吹来,令人顿感惬意。大约十分钟后,脸上的汗水干了,疲劳便一扫而光。正是海风给了我勇气和毅力,让我精神抖擞起来。
继续登山了,汗水又淌下来,很多人越我而过,我不管这些,只是一步一步的走自己的路。左侧石崖缝里,有一股清泉喷出,可是太远了。前面地势变的平缓,右侧的峡谷变得开阔起来,峡谷上出现了一道石砌水坝,水坝顶部有一条水帘直泻而下,哗哗作响,形似瀑布。坝里的水是碧绿色的,像擦亮了的绿宝石,水面极平静,没有一丝波纹。俊美俏丽的山体倒映在水面,真有“高峡出平湖”景象。有山必有水,山因水而峻秀,水因山而有名,也许“崂山啤酒”就是因为有了“崂山的水”才名扬天下的吧?看到崂山的水,就已经找到了龙:在水坝的正面,清晰地写着“龙潭水库”!其实,找到崂山水又找到了水里的龙,就已经不枉此行了。
休息片刻,又匆匆起程,这段路程上登山者少了许多。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登一段就坐下来休息一会。就这样走走停停,又上到了一个平缓地带,一条十多米宽的小溪横在面前,这可能是注入下面水库的溪水。小溪两岸绿树成荫,溪水淙淙流淌,清澈见底,水底的卵石、沙砾如在镜子里晃晃忽忽地闪动;溪水上的小桥连通山上的路,向左转弯隐没在远处。可以想见,如果遇到特殊的天气,头顶有雾气升腾,林间有云霭缭绕,寂静的世界里,只有道士打坐入静,当大彻大悟了,世间的一切美丑善恶,都会像这过眼云烟一样悉尽散去。可以想见,在这里修行的人能不成仙吗?
从山上下来的人说,上清宫就在前面。我连忙在溪边洗去头上脸上汗水,把毛巾洗涮干净,强忍着疲劳向最终的目的地前进!没有十分的时间,上清宫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出现了。小李和同伴们早就等在那里,见我的到来,忙拉我到上清宫门前一侧的树丛下拍照。此时的我,头发蓬乱,浑身透湿,满脸疲惫,相机包的背带滑在臂膀上,太阳帽在手指上挂着,一副战败样子。我说要找道士拍张合影,顺着同伴们手指方向望去,上清宫正门前果然有位身穿黑色道袍、头戴黑色道冠、脸庞雍容的年轻道士,他盘腿而坐,表情呆板,紧紧守着一个醒目的牌子:“门票贰元”!此情此景,我的心好似一下跌入了崂山谷底。现在的道士是否也“看破仙境”向往红尘了?难道也想腰缠万贯地在这个世界上潇洒走一回了?我心目中鹤发童颜、仙风道骨、超凡脱俗的道士,如今何在?
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想了,把同伴甩在后面,转身原路返回。下山更不轻松,全身的重量都压在了两条小腿上,腓肠肌忍受着巨大的压力。抬着两位老者的两副滑竿,从身后轻松地超过我,激励着我去完成这超越体能极限的“壮举”。
就自己这样的体能,真不敢相信是怎样完成崂山之旅的,难道真的有“神灵”保佑?细想起来,哪有什么神灵保佑,无非是借助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才得以成功。也许这就是我们要寻访的神灵,这神灵就在我们自己心里!



http://bbs.sdinfo.net//attachments-bak/ ... cb7fb2.swf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