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乡行(民声)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箫剑
帖子: 212
注册时间: 周四 4月 07, 2011 12:36 am

RE:栗乡行(民声)

帖子 箫剑 »

迁西板栗,远近闻名。但愿摇钱树下钱堆积越来越多!呵呵,欣赏美文,长见识不少。
民声
帖子: 57
注册时间: 周三 3月 23, 2011 11:06 pm

栗乡行(民声)

帖子 民声 »























.










.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栗乡行

作者:民声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我的家乡——河北迁西县是燕山山区,燕山山脈自东向西横亘在河北大地。这里自古就是燕国,赵国的领地,为抵御外敌,自古以来燕国,赵国就沿着燕山山脈修筑了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又把燕,赵两国的长城加以重修,连接。明朝初建,更是下大气力重修了万里长城。今天依然挺立在燕山山脈的万里长城就是明代的遗迹。我的家乡就座落在这万里长城的脚下。燕山山脈就像一座天然的屏障,挡住了北方的寒流,向南的山坡平缓,肥沃,是迁西特产————板栗的天然生长基地。这里盛产铁矿,品位高,含铁量可达百分之四十以上。正因为如此,这里的板栗含铁多,因而补血,补肾。日本的商家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因而日本的商人只要迁西出产的板栗。名之曰:天津甘栗。迁西县年年向日本出口板栗近万吨。 ­
可是,在七十年代,迁西的板栗还是在公社化时代。一切由国家外贸统一收购,再向外出口。一般的老百姓是吃不到迁西板栗的。那时,饭都吃不饱,年年老百姓都要拉饥荒,吃板栗就成为一种奢望。我还记得我们全家随老爸南下安家在湖南,每年,家中最大的事,就是向老家输送大米。我们把自己省下的大米用麻代包装好,然后通过火车托运到唐山,再由老家来人用马车运回去,一大家的亲戚,你5斤,他10斤的分好。留着过年熬粥喝,再不就煮一顿大米饭。这也就是一种好日子啦。 ­
岁月变迁,一晃三十年过去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老家的人们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生活状况。承包到户,老百姓自己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人们终于认识到市场经济的规律,开始有计划的种植经济作物,首要的就是种植迁西的特产——板栗树。大片的荒山被开恳出来,全都种上了板栗树。过去种的板栗是集体的,老百姓是看得见,吃不着。现如今种多少都是自己的,只要肯劳动,肯下功夫,好收成是肯定的。 ­
我的表兄是旧城乡吴家峪村的。是老山沟里。这里出门就爬山。没有一条好路可走。可我这表兄会一门技术,那就是嫁接果树。十里八村的人都来找他嫁接板栗良种苗。经他嫁接过的栗树,第二年就可以挂果。嫁接后的果树,品质好,早熟,产量高。他自己也带头示范,在自己家的山坡上种了两千颗板栗树,他伺弄的板栗树和别人家不同,精耕细作。施肥,除草,一点都不马虎。他精心修剪果树,到他的果园看不见一根杂草。 ­
九月的下旬,我去他家做客,特意说明要去帮着收大秋,也就是收板栗。表兄,他儿媳,还有我三人爬上他家的山坡,阵阵秋风吹来,栗树叶沙沙作响,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板栗树,枝头上硕果累累。硕大的栗球咧开了嘴,里面饱饱地含着喷薄欲出的栗子。有些熟透了的栗子,自动滚落在地上,光亮光亮,就好像一颗颗璀灿的明珠,树上还有些栗球半咧开着嘴,栗子要落不落的,我伸手去摘,表兄笑了笑说:“当心扎了手!你看吧。”说着,他抓住树干轻轻地摇了几下,只听得扑吃,扑吃,一下子 地上就落满了密密的一层油光水亮的板栗。我赶紧把捡好的栗子往麻袋里面装,不一会装满了,又拿来一条,又满了。我累得满头大汗,伸了伸腰,看了看表兄,他没有丝毫累的样子,不停的摇晃着栗树,一片片的栗子铺满了地面。我笑笑,对他说:“你这哪里是摇栗子呀,这不就是在摇钱吗?”他回望了我一下,摇得更起劲啦。“好啦,好啦。”我大声的对他说:“别摇坏了你的摇钱树哟。"“哈,哈,哈。。。”这回传来了他爽朗的笑声。这笑声在这山峦里和着秋风,和着沙沙的栗叶仿佛正在演奏着一曲新的《丰收》曲。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编辑 / 何 方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