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孤独者》想到的(半亩菊田)审核:飘忽的云
RE:由《孤独者》想到的(半亩菊田)审核:飘忽的云
Quote引用ID编号为49073,称呼为纵横天下于2012-05-23 21:32:17发表的 :中间写得不错。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这些篇法..谢谢您的意见。我平时只是写着玩,对那些理论性的东西了解很少,虽也上过文学理论,但都是“纸上谈兵”,发到这上面实属偶然。关于您说的“感觉”一词,我想可能是人与人的理解不同,感触不同所致吧。另外,首句是我读完鲁文后的第一感触,动笔时也思量了许久。这只是一篇文学课的小文章,写时原没有想那么多,只是看了他的文字“心有戚戚焉”而已。而且,看到网站上都是一些前辈,再看看自己未出茅庐,倒有些担心了,只有小心地揣着一颗学习的心。
RE:由《孤独者》想到的(半亩菊田)审核:飘忽的云
Quote引用ID编号为49075,称呼为清风于2012-05-24 03:27:08发表的 :资华,本文作者选择了自动分页功能,后面还有一页..谢谢!您说的我记住了。不过,您的意思是,初次编辑时他并没有看,是吗?
RE:由《孤独者》想到的(半亩菊田)审核:飘忽的云
Quote引用ID编号为49085,称呼为半亩菊田于2012-05-24 22:49:51发表的 :谢谢您的意见。我平时只是写着玩,对那些理论性的..
这里都是草根文学爱好者,英雄不论长幼也。很欣赏你此文的内容!第一段语句稍欠通顺,不妨再作推敲一下。说错莫怪,欢迎常来交流发贴!
这里都是草根文学爱好者,英雄不论长幼也。很欣赏你此文的内容!第一段语句稍欠通顺,不妨再作推敲一下。说错莫怪,欢迎常来交流发贴!
由《孤独者》想到的(半亩菊田)审核:飘忽的云
由《孤独者》想到的
文/半亩菊田 编:飘忽的云
总感觉孤独不是视觉,而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灵的一尘不染,一种难以拥有,拥有之后更难以享受的感觉。
在鲁迅的《孤独者》中,随着行文的推进我一步步真实的感受了魏连殳的孤独。那种孤独一下一下的深入心灵,直抵深处。
真正的孤独可以产生深刻的共鸣,因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蕴含有孤独的种子。但孤独并不都可以被外化,不能被外化的孤独是痛苦的。选择孤独需要舍弃太多,需要太大的勇气。
孤独是这样的:你所坚持的不被这个社会的主流认可,你所认为的美好总对你避而不见,你所信奉的被称作异学,你所渴望的被警告为不可能实现……
总之,你不被理解,更不被肯定,你遭到众人的批判。若此时的你是幸运的,你属于你自己,你会满不在乎这种对待。那么此时,你的孤独是高傲的。
高傲的孤独是那么地纯净:“从心所役”,不受物质的束缚,感受不到外界的压力。这样的孤独是自愿的,这样的自己被自己喜欢。可以这么说,这时的孤独是天上的,适合放在外面被冠冕的评判。当然,旁观者往往忽略了你所遭受的艰辛,只说:我佩服他。你站在一旁微笑不语,也许这对你已足够,实则这对你早已无所谓。
可是你毕竟生存于社会之中,你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个群体。因为你遭到众人的反对,所以在你的那个生存环境中你不会“平安”。遭遇最基本的生存危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是必然。你也一定想过结束生命,但是你最终选择继续活下去。因为,当初坚持了那么久的“孤独”,怎能这么轻易就放弃,要给那“孤独”一个交代。
所以,你放下了一切,甚至连那最初的“孤独”,你选择“同流”。你成为大众的一员,甚至是一部分人的领导者。这时的你享受着荣耀,倾听着赞美,同时也更深刻地体会着孤独。其实,你早已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背弃原有的孤独,陷入更大更深的孤独中。而这时的孤独让你痛苦不堪,却无法诉说,更无处诉说。你对当时的社会无能为力,你成了自己所厌恶的人。你不再珍惜自己,开始残害自己,渴盼着死亡。因为你厌恶现在的自己,却又不得不在清醒的每一刻面对自己,所以死亡在此时对你而言真的是身体和心灵的解脱。这难道是对最初的“孤独”的交代?你苦笑,却继续更严厉地残害自己。
这时的孤独是那么的浑浊不堪,连你自己也讨厌自己。一切都违了心志,你为了身体的暂时需求,出卖了自己。人类往往如此。所以世上会有很多废弃的神庙,却很少有废弃的磨坊。这时的孤独来的可怕,也更加可悲。这种孤独在地狱里,让心灵背负沉重的枷锁,让你暗无天日。这样的孤独不能拿出来让人评判,因为每个人都不会理解。你成了疯子,连你自己也这么认为。你只能自己咀嚼,然后默默吞咽。
魏连殳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两种孤独:前一种孤独可以给人看,因为它“正大光明”;后一种孤独只属于自己,因为它“猥琐黑暗”。他的这段话让我震惊,也让我产生无法抑制的恐惧: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
这是怎样的话语,他该已心如槁木,知道自己已不久于这个世间。他选择了孤独的极端来体味孤独,这是怎样的血泪交融。往往恐惧于见到一双空洞无神的眼睛,那其中是彻彻底底的冷,对他人,亦对自己。那双眼睛可以吞噬他自己,一口一口的蚕食,整个身体鲜血淋沥,然而他的双眼仍旧是不变的冷。
读《孤独者》让我想到现在的自己和身边的人。进入大学,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渠道来了解社会,我们接触到更多灵活的思想,不同的理论。原来,我们以前所知的竟是那么少,甚至很多都存在着错误。原来一切并不像“通行书”(教课书)中描述的那么美好,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难以忍受的黑暗和丑恶。我们义愤,甚至忍不住咒骂,最终却也无能为力。感到真的该去做些什么,可是却又没有能力去做些什么。厌恶那些丑恶,却也会在冷静下来的下一刻审视自己:等到也如那样的一天,我也有相同的处境,饥寒交迫,衣食无着。我又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去维持自己的生存……
也许,这些依旧遥远。眼下的空虚才更来得现实。校园立于社会之中现在越来越显得突兀了,而且我们的所学根本无法维持生存。从未感到如此的迷茫,是因为以前看的距离近且范围小,而如今知道的多了那么一点,看的远了一点,范围广了一点,竟然看不清楚,陷入了难以自拔的迷茫。生活纷繁多彩,人心躁动。热烈繁华的生存环境会让其中的人浮华,认不清自己。
孤独在这个时候似乎离我们很远,我们太热闹了。其实,当你在热闹中安静下了,孤独随即回流。只是,我们都是俗人,体会不到这种孤独,享受不了这种“繁华”的孤独。
这时,想到了尼采,脑海中随即浮现一个词:太阳,他自诩为“太阳”。起初,并不了解他,便和大家一道以为那是自负。直到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是因为孤独。太阳是热烈的悲伤,因为太阳永远只有一个,无论怎样闪耀,都注定了孤独。
尼采的孤独是自造的,在很多人看来甚至近乎于幼稚。这不符合传统哲学留给人的印象:理智,严谨。他的哲学出自自我内心带着强烈的个人情感。他说,孤独是哲学家的命运,哲学家注定孤独。
不被理解,亦不求被当时理解。他这样说:我预言了新的时代,却又不被自己的时代所理解,如同只属于未来的早生儿。当时的时代没有人可以去理解他,他也放弃了被当时理解的“妄想”,他寄希望于未来。这是抱怨吧,是看似清高的不在意,实则带有无奈的抱怨。不被理解,注定孤独。就像很多人都不会和这样的人做朋友:你说的每句话他都需要你加上一大段的注解后才勉强理解。像是甲骨文被放到了现代,虽有很大价值,但又有几个人可以理解它的真正意义。所以有些人就不要那样的朋友,选择一个人的生活。我想,如果交流起来真的那么可悲,你又何必去委屈自己的修辞,幼稚自己的思想。
再回到尼采,他也并不是真的要去“孤独”。其实,又有那个人真正的要去孤独呢。人是群居的物种,一个人的生存不符合天性。尼采的孤独是不得已而为。因为必须孤独,所以便选择了孤独。只是到后来,他发现是孤独成就了他。这孤独,让他敏感,让他思考,让他疯狂,让他与疯子有一线之隔,成了天才。
悲观的思想亦注定了孤独:从虚无中来再回到虚无中去(当然这点我并不十分赞同),虽同属虚无,但也要在这虚无之间创造意义。虚无的人生,孤独,该是绝妙的选择。所以,他不应该有爱情,不该去恋爱。孤独亦需要有一个孤独的环境,一种冷的感觉,温暖不会产生孤独。想要成就什么,怎么可能那么随随便便,总要付出代价。尼采一个人就够了,孤独不需要分享者和旁观者,孤独是纯粹个体的生命体验。
尼采的孤独来自天上,不染凡尘世俗。纯净,透明。他相信自己思维所形成的一切,也实践着自己所相信的一切。这样的孤独是一种享受,一种自得其乐的享受。相信自己,完全的相信自己,是一种伟大。不在意他人,无论外界认为他多么的孤独,他都忽视。思想的强大和内心的丰富,让他看不到也不屑于去关注大众的评判。他有自己的准则,与其他人无关。他享受着自己独特的孤独体验。
孤独是一种感觉与视觉无关。
做一件事情,总要过一点才好。有一点偏激并无伤大雅,万不可少了那么一点。多一点,可以成就你;少一点,你依旧被湮没于人海茫茫。尼采的成就就在于他那“过一点”的孤独,过了这么一点,尼采之为尼采,而不是被湮没的芸芸众生。
他孤独了一生,思考了一生,最后又陷入到了绝对的孤独里。这是一种讽刺,抑或是一种慰藉。十年有余的精神疾病让他拥有更多难以理解的思维(如果可以称之为“思维”的话),他陷入了空前的孤独里。这十年间他的思想是怎样的,任何人都难以理解。在这里我只是感到这样一种莫名:无论你当初怎样的努力去改变你的思维,使自己怎样的与众不同,到最后总有一种不知的力量(尼采看到这“不知的力量”会愤怒吧)又让你自我努力的所有改变归零。但是,这时的尼采应该是最孤独的。任何人都不能走进他的思维,甚至之前的他自己。这亦是一种放松吧,一种思维的放松。此时,他完全不求被理解,亦不求不被理解。这有些像是中国传统的圣人、哲人,有一种得道成仙的淡然。这才是真正的孤独,叫做“遗世独立”。
最后,他依然保持原来的自己,依旧是那个尼采。尼采比魏连殳幸运,他没有背叛自己。他的孤独不含杂质,清且亮,魏连殳的是浊且冷的。
是魏连殳让我想起了尼采,便随意写了几句,感到有好多话要说却找不到更多的词句。此时,我感到词语的贫乏是人类难以求全的遗憾。行走在尼采的孤独里,你会微笑,他的思维集中于一点,是那么的果断而纯粹。他相信自己,坚持自己。这样的人容易让人喜欢,亦容易使人反感。不过,这样的存在才有意义,对自己,对他人都不空泛。这个世界最不缺少的就是大众化吧。
喜欢尼采的孤独,却也只能站在远处遥望,享受不了那种孤独。在生活中我慢慢学会了接受,做一个欣赏者吧,为什么每件事情都要走近呢?远远地看着会有别样的美。由魏连殳到尼采,也许魏连殳有鲁迅的影子,那么可以这么说:鲁迅和尼采都是孤独的。因为伟大所以孤独,亦因为孤独才造就了伟大。
如今的自己像很多这个阶段的人一样,有不可言状的孤独,只是不知道自己的孤独有几分纯粹、明朗,也在慢慢地学着享受孤独。不求伟而大之,只希望在纷繁中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平和。孤独,总是好的,让一个人看清自己,理解自己,不再纠结人生。孤独着,适合生存。
孤独,一种感觉,与视觉无关。
http://bbs8.zhxww.net/UploadFile2008/20 ... 048079.swf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