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儿儒雅画初成(醉入天籁)审核:清风
RE:娇儿儒雅画初成(醉入天籁)审核:清风
一个写作者能得到这样深入浅出、全面精细的点评,他一定会有所收获的!谢谢天籁大哥的分享!希望有时间多到文学风来指导指导!
RE:娇儿儒雅画初成(醉入天籁)审核:清风
另外第五自然段,“生动形容了里吧栏杆内植物的茂盛状”,有两个别字,我已修改。请您把在其他地方发表的此文修改过来——不要让某些人抓住您的小辫辫,哈呵呵呵
娇儿儒雅画初成(醉入天籁)审核:清风
娇儿儒雅画初成
—赏析四海观澜先生绝句
文:醉入天籁 编:一缕清风
“诗词吾爱”是我久就心仪的文学网。朋友介绍我进来,我很喜欢。新鲜感未去,就用了几十个小时阅读作品。有话欲与大家交流,就借这块不受篇数限制的评论板块来说几句话。 应该说,四海观澜先生这首七绝是我阅读作品中最具生活细节、也最贴切自然、诗意浓郁的佳作。 这是一首平起首句不入韵的七绝,典型的四块匾绝句格组画。 “云垂阔野迷松影”是第一块远景特写镜头匾。之所以用了“云”字,是要明白交代时间(午间)和事件发生的场景(浓云低垂,弥漫旷野),(往常)苍翠的松树林也看不清楚了。起笔描摹出的远景贴切地渲染烘托出暴雨或雷阵雨来临之前的紧张气氛和特定环境,与下面将要展开的人物活动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这一手法的运用说明诗人观察细致并掌握了合适的表达手法,尤其是字斟句酌的功力比较深厚。 “翠涨篱栏近竹声”是第二块近景特写镜头匾。翠,形容词意动为名词,动词“涨(满、破、)”生动形容了篱笆栏杆内植物的茂盛状;近竹声,接近(听见竹丛被风吹得俯仰狂舞的声音)。通过动词“近”,慢慢将镜头由景观转到人物,明写景、暗写人。 “老父无眠书再览”是第三块人物特写镜头匾。诗人的老父亲因为没有睡意而不午休(还可能因为气压沉闷不能入睡),没事可做就拿起旧书漫不经心的翻看着。副词“再”用得恰到好处,一则说明这个家庭是尊老的,尽管大雨来临,该做的事都被儿孙们做了,老人想做而无事可做,也说明老人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没事做才找的旧书看。为下句孙儿聚精会神的作画成功预作铺垫。二则说明老人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阅读习惯,没事就看书琢磨关心些事儿。这对诗词创作是一个很好的提示:遣词如诗既要用好动词,虚词也起很大的作用。 “骄儿有兴画初成”是第四块人物特写镜头匾。“娇”与“老”对应,表现任务的年龄概念,二是说明祖孙三代关系亲密和谐。现在到的学校到处有“特长班”、“特长课”,这个“娇儿”的爱好特长是丹青作画。初,表时间,刚刚画好,也在时间上呼应和具结整首绝句。 “四块匾”绝句格易写难功。这首绝句是抓住了时间和事件发展的顺序才成功的。诗人同时还可能是楹联撰写高手,四块匾分别是写(远近)景出对句一副对联,写人物(爷爷孙子)出对句一副对联,以联语如诗写成四块匾的只是七绝格之一,初学者用起来有一定难度,就是这首绝句也有瑕疵,因为自我要求对仗的原因,句式、用词,就显得呆板而缺乏变化。笔者试着互易替换几字还依然是四块匾格,但读起来语感句式就不同了。云垂阔野迷松影,翠涨篱栏竹近声。老父无眠书再览,骄儿儒雅画初成。诗人原来用“近竹声”完全是为了对仗,其实改变词序不但没有使美感诗意受影响,而且语感和句式顿然一新。这两字都是仄声,只有词序关联。第四句我将“有兴”换成了“儒雅”有三点考虑,一是为了句式和语感灵活多变,二是进一步突出“兴”字具义,实指“娇儿”在很短时间内作画完毕的技艺了不起;三是落实一个“初”字的强烈对比效果。 当然,只是个人喜好,诗人原玉自具以联语如诗赋成四块匾的绝句特色。而且,诗人遣词用字的修为也到了一定火候,尤其是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方法都可圈可点,值得大家学习。 我现在仅仅只是品诗,对词、曲、赋和其他体式的作品还没有涉猎,不必多说什么。只从我读到的近体律绝来看,像四海观潮先生这样的佳作确实很少,大多数都不按律绝基本要求进行创作。随便抽出一首都会发现平仄不准、对仗混乱、格律无凭的现象,遣词用字、表情达意,起承转合等布局谋篇毛病就更多了。我这里就事论事,不针对任何具体人。我的意思是大家既然凑到一起来互相学习,那就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反正都是消遣爱好,有些成就和提高总要好些吧?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