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五(陈培云 侯秀兰)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珍妮
帖子: 2048
注册时间: 周日 7月 19, 2009 11:06 am

RE: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五(陈培云 侯秀兰)

帖子 珍妮 »

回首往事,有苦有甜,一个字,赞
比烟花寂寞
帖子: 707
注册时间: 周六 4月 18, 2009 7:06 pm

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五(陈培云 侯秀兰)

帖子 比烟花寂寞 »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编者按:家门大叔的《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五》又与我们见面了。拜读了两位不同时代电视编辑的来信,让我们对西藏电视台的过去有了更深的了解。电视编辑陈培云,给我们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故事;电视导演助理侯秀兰,给我们叙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故事。读他们的信我们看到了当年的电视工作者爱岗敬业的工作干劲和雷厉风行的作风。条件不好创造条件上:他们录制并拍摄好的素材编辑成电视节目;他们苦干加巧干从几个视频讯道切换画面当场编辑播出最好的电视节目。大叔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了,读您的佳作创办西藏电视台的历程好象就在大家的眼前,那么清楚,又那么难忘…… ——何方

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五
----两位不同时代电视编辑的来信


作者:陈培云 侯秀兰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original="http://img.blog.163.com/photo/E83VJDXyi ... 741737.jpg">


一位是西藏电视台第一位电视编辑陈培云,来信讲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故事;一位是吉林电视台早期的电视导演助理侯秀兰,来信讲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故事。
一位是将录制或拍摄好的素材编辑成电视节目,一位是从几个视频讯道送到导演台的画面当场编辑(当年叫切换)直接播出的电视节目。
前者具备仔细斟酌反复选择的余地,后者则毫无这种斟酌余地,当场立即组接编辑画面播出。虽然有导演的指挥,可是编辑画面的按扭却是操纵在导演助手的里,电视节目播出的质量,电视导演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单地说一位是编辑好了的电视节目,再播出。一位是当场直播。二者工作都十分紧张,而后者的紧张强度更大。

下面请网友她们的来信:

陈培云的第一封信--我的回忆

  1979年我被招工到西藏电视台工作,当时就留在了陕西台学习胶片剪接,接着又在中央电视台(当年在广电部大楼的后院)学习剪辑,也是剪胶片。等我回到西藏,当时学的剪胶片也用不上,因为西藏不能洗印,还得将拍摄好的胶片寄到北京洗片,成本很高。但很快没多长时间就有了录像机,我又开始使用录像编辑机,那时的节目制作量不大。
  我们西藏电视台那时还叫西藏电视台筹备小组,我们住在广电局,上班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每天要穿过歌舞团,再走过一个独木桥,就到了。办公室是一排活动板房和一个大房子。有一次开全体会,我觉得人非常多,就数了一下,一共18人。我记得我们的工作地点是一个很大的房子似的,在里门隔了一间播出的房子、一间制作的,剩下的就是演播室了,就是后面档了一个屏风,前面放了一张桌子,播音员是与您同来的李晓梅。记得我和晓明(明玛才仁)、达扎、强巴做过一个专题片是山南劳动模范次仁拉姆(名字忘了),为了有一个好看的片头,我们想了一个办法,让美工把片名写在透明的赛罗罗片上,在蒙在电视机上,再拍下来;想让字幕动起来,就慢慢拉,这也是一个小创意,出来的效果可把我们美坏了。
  后来我们搬到无线电厂的院子,可算有个家了,大家开始自愿组合两人一间分房子,我记得您的最气派,是为我们把头的一楼套房。(呵呵)我们工作的地点仍是一个大车间,里面分出了很多间,也有了一间专门录音的房子,这种房子不隔音,不可避免地经常要重录,因为传进了藏在房子里面的猫叫声或者是墙外的狗叫声。那时也挺锻炼人的,大家除了自己的工作外,还经常充当录音员、播音员。
  那时都是在北京往回录节目,自办的节目较少。我们在北京还设了一个录像点(很多偏远地区有电视台也在录,记得有新疆、大庆、内蒙电视台的),每天晚上录好后,装到铁盒里,就到王府井附近的民航局寄到西藏,过了几天西藏这边就到民航局取回,再播出,一般新闻都是晚一个星期的了。那时拉萨街头的孩子看到我们提着铁盒子就知道我们是电视台的,就会问今晚播什么啊。
记得我们在院子里埋光缆,是要架设更高发射功率更大的天线;大家都穿着劳动布工作服、带着草帽、手套在强烈的紫外线下挖沟,当时朱金辉的爸爸正好来西藏出差,看到我们就说你们这哪是电视台的啊,像是工人啊。我们还是年轻,没有觉得什么,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还是挺快乐的。

陈培云的第二封信--摄制青藏川藏公路纪实

 记得1984年,我们西藏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就组成了联合摄制组,拍摄了青藏公路、川藏公路系列专题片,那时用的是16毫米胶片摄影机,我想这可能是我们西藏台第一次和央视合作拍片吧。那时,西藏台参加的是我和摄影记者陈珺,陈珺拿的是波莱克斯摄影机。中央台是编辑高峰(现任新影厂厂长)、摄影贾廷安、录音毛师傅。贾廷安用的摄影机比陈珺的好,好像叫安格拉。我们当时坐的是两辆北京牌吉普车,车身篷布上还印上了西藏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白色的大字,在那曲拍摄时,虽然是6月,可天气非常冷,每天早上陈珺开的那辆北京吉普车都要用兵站的军车拉着跑上几圈才能发动着,陈珺当年是少有的会汽车的摄影记者,只是车旧一些。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也是通往西藏里程最短、路况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从拉萨到格尔木,在青藏线上我们的拍摄工作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我们拍摄了沿途改扩建工程。在修路地段,汽车只能走便道,坑坑洼洼的,我们每个人的头都在车上左右上下来回撞击着,那时我还真不觉得累,也不觉得苦,倒是觉得挺好玩的。沿途我们大都住在部队的兵站,陈珺还带着一台电影放映机,一路走一路给当地的牧民群众和兵站战士放电影,那时我还学会了放映。放的都是一些国产的老片子还有中央台的一些纪录片。那时的文化生活匮乏,人们什么片子都愿意看,特别是给兵站放了以后,他们还对我们的食宿费减免了很多。青藏线沿途景观比较大气磅礴。可看到草原、盐湖、戈壁、高山、荒漠等景观。
  川藏线南线从雅安起向西翻越二郎山,沿途越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经雅江、理塘、巴塘过金沙江大桥进入西藏。二郎山的雄伟,大渡河的波涛,跑马溜溜的康定......沿途风光的壮丽奇伟和丰富多彩确实其他几条线路所不能比的。我们的吉普车在川藏线行驶,汽车水箱还经常“开锅”,陈珺和我就轮流用一个安全帽在路边的河沟里舀点水加到水箱里降温。为了能拍出天空云彩翻滚的效果,我第一次知道了这种效果是把摄影机固定在地上对着天空,逐格拍摄的。那时摄影师不像现在的记者用数字机拍摄,不行再来一条,不好就消了再重新录。胶片是十分珍贵的,所以每拍一个镜头都得想好了再拍,每个镜头拍出来几乎都是有用的。我们沿公路拍摄了大量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有冈巴拉雷达站、羊八井地热电站、渔村俊巴村(相传西藏和平解放前一般人是不吃鱼的,只有一部分贵族才吃鱼,有专门为贵族打渔的村庄就是俊巴村).......
在中央电视台把胶片冲洗出来后,我就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当时的地方组剪片子,带着白手套,身边放着一个很大的三角型布篓子装胶片,桌子上放着一台看片机,一个剪接刀,记得那时剪片子都很有一套,根据经验,在桌子上划上标记,一个2秒的特写镜头大概是一尺长,全景是3秒,也就是两胳膊长。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电视台都开始胶转磁,逐步用磁带代替了胶片,刚开始我还觉得不太习惯,总觉得触手可及的镜头没法掌控了,磁带不如胶片好编。后来慢慢地习惯了磁带编辑,觉得还是磁带先进,可以反复使用。
西藏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的专题系列节目做好后片子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我记得我们是胶转磁带回西藏台播出的。我们摄制的《川藏纪行》和《青藏纪行》系列专题片还在全国荣获一等奖。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拍摄两条公路时在四川五须海和当地藏族彝族群众的合影.陈培云(右二)、陈珺(右一)央视的贾廷安(左四)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陈培云与译制部主任扎西以青藏路最后一座拉萨 河大桥为背景留影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陈培云编辑片青藏川藏公路期间在天安门前留影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陈珺(左)2005年在台庆大会上高唱<歌唱祖国>


侯秀兰来信:


看了罗次写给您的信,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我们初到吉林电视台时的情景,那时我们也只有17岁,(记得当年参加选举时我们还没有选举权)实实在在是个大孩子。当时没有条件送我们上大学就从电影学院请来老师给我们讲课,都是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您还记得吗,当年转播交响音乐会,我们没有多少音乐知识,只是在学校里学过唱歌,简单的乐理知识。转播交响音乐会,我们对乐队里的很多乐器还不认识,您从吉林省歌舞团请来老师,对乐队里的乐器一样一样的讲解,我记得为了记准每个乐器,我就画个图,再注明这种乐器在乐队中的作用,再把每样乐器演奏员的位置画好,播出时好按要求及时的把画面切出去,完成我作为电视导演助理的工作。  看了罗次的文章,不,每看到您在西藏创建电视台的文章,我都会联想到咱们吉林电视台建台初期时的情景,50多年过去了,想起来好象就在眼前,那么清楚,又那么难忘…… 好想看您的文章,但现在天气越来越热了,愿你多多保重身体,注意休息。 


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吉林电视台现场直播了很多大型音乐会,其中有李德伦指挥的中央交响乐团、长春电影制片厂乐团、上海乐团的音乐会、温可铮的独唱音乐会,交响乐曲<梁祝>等等。当年不只是导演助理侯秀兰缺少管弦乐知识,就是当时的导演、摄像员、全体电视播出人员对管弦乐都十分生疏。初创的各地电视台一时很难物色到各种专业的文艺人才。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工作中边作边学。侯秀兰回忆的画图记乐器的方法,是我们大家普遍推行的好方法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侯秀兰在导演台前 




编辑:细雨


文学凤网站欢迎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