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三十九(邓玉龙)
RE: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三十九(邓玉龙)
拜读《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三十九》我了解了燕郊预调双环天线的艰难,也看到了老一辈电视工作者们工作热情高、工作责任感强的高尚品德。祝你们马年吉祥,身体健康!
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三十九(邓玉龙)
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三十九
--我说西藏电视发射台的建设历程(三)
九、燕郊预调
文章:邓玉龙 编辑:清风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双环天线理论上说较其它天线增益高、频带宽,是性能优良的一种新颖天线。但是这仅仅是理论上的。由于在米波段,双环天线体大、笨重,在我国,当时还很少有那个电视台在米波段使用该天线的。广播电视部设计院天线室作为“创新”,大胆地跨出了这一步,给西藏电视台设计出了这种天线。由于是理论设计,实际生产出产品后,其各项参数能否符合理论值,他们也把握不住。另外,天线由北京广播设备制造厂生产。该天线用于米波段,尺寸大,重量重,是个庞然大物,不可能整套天线一体生产,而是要先加工出一片片、一块块,半个连环半个连环式的散件,然后拼装组合成完整的单片发射单元。九个单片发射单元用九条分馈电缆与一只粗长的阻抗变换器连接,最后再与粗大的主馈射频电缆连接,才能组成一副完整的双环天线发射系统。因此,加工工艺如何?拼在一起能否顺利组装?也不清楚。即使组装好了以后,技术指标能否调整出来并达标?如果调不出来,构件要作哪些修改?这些都不清楚,设计院天线室的工程师们心里也没底。如果设备冒然运回拉萨,一旦有问题,在拉萨是难以解决的。经与广播电视部设计院天线室商量,为了保证我台工程进度,如有问题不能带到西藏去,应在内地就地解决。于是我们决定先在北京进行预调整。预调地点在部设计院天线室下属的天线研究所。该单位在河北省三河县燕郊镇。经局领导批准,我与天线研究所签订了《调试双环天线协议书》。
要预调天线,首先要把6、8频道2副天线所有的构件、阻抗变换器(北京广播器材厂服务公司生产)、电缆、电缆头、转接器等全部运到燕郊。于是乎,需要早早和各生产厂家商量好,然后分别按约定的时间去办理验收、提货、发运手续。尽管如此,到1985年元月5日,得知200米SYV-50-17分支电缆还未到货。该电缆早在83年8月8日就与天津电缆厂签定了购买合同,约定84年2季度交货,发运燕郊天线研究所。经查询,得知厂方已作了很多努力,甚至写信到西藏电视台联系,但因燕郊站不收货,始终没有发运成。我等着急用,拍电报通知他们派车专程运来,才解决了燃眉之急。
85年元月4日,我带领唐国新、廉跃两位同志正式住到燕郊天线研究所,开始了天线的预调工作。2副天线的调试工作分别由天线研究所和天线室的技术人员主调,我们协助。
事实证明,天线先在内地预调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预调一开始就发现了问题。首先是机械加工上的问题。天线组装后,几个电缆头连接不上。原因是天线的馈电头严重变形,需要整形;还有几个天线环因焊接后密封不严,电镀时环内积存了不少酸液,需开孔放掉,再冲洗并补焊;其次是设计上有缺陷。8频道天线驻波比指标调不出来。经摸索得知设计上有缺陷,需对跳接片结构进行改造,以减小电容量;第三是变阻器指标不达标,要加以修正。
如果把这些缺陷带到西藏来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必然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完成时间。
这些问题的发现到摸索出解决办法,是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和实验过程,需要时间。再说预调本身需要时间。调试天线需要大场地,要模拟塔上安装位置。每两组间要保持相当距离,以减少相互干扰。天线研究所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室内场地。调试在室外空地中进行。那时正值隆冬季节,天上一阵阵的刺骨寒风,地上厚厚的皑皑白雪。在这样的严寒季节里,在室外连续工作是个什么滋味!更何况是在北方的乡镇里。别的人在办公室里烤着火,喝着热腾腾的开水还嫌冷,而我们整天整天地在室外呆着。有时手脚冻僵了,站起来搓搓手,跳几步,继续干。我们连续干了30来天,直到85年2月4日才算预调完。后面少不了是编号、拆卸、包装、再运回双桥北京广播设备制造厂待发运等收尾工作。
文 学 风 欢 迎 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