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芈诸梁传(叶崇东)
RE:叶公芈诸梁传(叶崇东)
叶崇东老师是原湖南涟源洪源机械厂职工子弟中学的高级教师,我们同事多年,常常被师生称之为“活字典”,他精通古今文学历史,博学多才,德高望重,今日在文学风著文还历史以本来面貌,文学风欢迎叶老师!
RE:叶公芈诸梁传(叶崇东)
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很好的印象.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再者经清风姐的介绍,对作者倍感亲切. 欢迎叶老师,期待老师更多佳作。
叶公芈诸梁传(叶崇东)
叶公芈诸梁传
(一)
文:叶崇东 编:梁长伶
内容提要:
一、芈姓的由来 芈氏在楚的发展叶姓的产生。
二、诸梁平乱 恢复楚国 “叶公谏子西勿用白公” “叶公平白胜之乱”。
三、叶公的人品 虚心求教 清廉公正 一心为国。
四、叶公的战功 收复失地 征讨东夷 敖地结盟。
五、“叶公好龙”辨 古人神化龙的依据和动机 龙的出现与灭绝 炎黄子孙爱龙的原因 刘向攻击叶公的原因及其后果 为叶公翻案平反
· 一、芈姓的由来 芈氏在楚的发展 叶姓的产生
叶公诸梁,字子高,春秋时(约前550年至前470年)人,姓芈。
据史料记载,黄帝之孙叫颛顼高阳,颛顼的玄孙叫陆终(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生六子,其“六曰季连,芈姓”“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楚其后也。”(引文出自《史记·楚世家第十》)
西周初年,周成王(武王之子,前1042年即位)遍访芈氏后裔,而后由芈众推举其中“文、武、勤、劳之后嗣”——“熊绎”,“封之于楚蛮,封以子男(最低等级的爵位)之田,姓芈氏,居丹阳,事成王。”(引文出处同上)
楚地开发,经历了300多年时间,西、东周交替之际(周幽王时),芈氏楚文王建立楚国,都城在郢。
楚立国200多年之后,芈诸梁为楚令尹,二十多岁就当了楚丞相,可见其才华。据《左传·鲁昭公十八年》(前524年)载:东周朝廷“以叶(邑名,在今河南叶县)封诸梁,号为叶公,诸梁之后以邑姓,姓叶也。”由此,芈诸梁子高成为叶氏的始祖。
二、诸梁平乱,恢复楚国 “叶公谏子西勿用白公” “叶公平白胜之乱”(引文见《左传·索引》)
当初,因受奸佞诬陷,楚太子——建(昭王之子)带着儿子——胜,与“同案犯”伍子胥一起亡命天涯,胜和胥辗转至吴。二十多年后,前510年楚令尹芈子西想召回堂兄——胜,征求叶公司马(前中后三军总司令)的意见,叶公劝阻说:“吾闻胜也,诈而阴,私养死士,欲报仇,无乃祸乎?”(引文出自《左传·鲁定公六年》)叶公知人,有先见之明。可是,令尹子西不吱声。叶公再劝阻,子西还是不听从。
第二年(前509),楚惠王召回侄儿胜,把楚吴边境的一个邑封给他,称胜为白公。
七年以后,即前502年,白公胜率敢死队员叛乱,杀向郢都,他的手下石乞在朝堂上杀死了令尹子西及其胞弟子期(同为楚官员),再去追寻楚惠王。挟持惠王至高府后被侍从屈固趁机背走,逃进了昭王夫人(惠王之母后,白胜的奶奶)之宫。白胜没找到,而后自立为“王”。
白公叛乱之时,叶公在蔡国。一月有余才听到消息,急忙往回赶。刚到楚都,有个人碰上他,高兴地说:“您怎么不带头盔呢?人们盼您,如同盼望父母,盗贼之箭若伤了您,就断了大伙的希望,您怎么不戴头盔呢!”司马边走边戴上头盔。又碰到一个人,那人焦急地说:“百姓盼您,就像盼望及时雨,日日夜夜的;如果看清是您,心里就安然了(官民鱼水情,拳拳爱国心)。”叶公于是取下头盔,边戴边快步前行。
快到昭王夫人宫了,正碰上箴子固将军和他一个属下军官,准备去汇报消息,再会合白公来抓惠王。叶公先安抚,说:“没有碰到你们两个,楚国将不国了!”再动之以情,“可是,你们却弃德从贼,能保全你们自身吗?”叶公义正词严,句句在理。也是叶公的人格魅力使他们羞愧地低下了头,跟着叶公和众多百姓去追杀白胜。白胜逃至一个山头,眼看自己众叛亲离、寡不敌众,就自杀身亡。
楚惠王复位,封叶司马为令尹,叶公身兼两职。(以上两件事均根据《史记·楚世家第十》译写)。
后一事件,《二十六史大辞典·史记篇卷四十·楚惠王》条第30页有概述:“楚惠王(?——前479)。白公作乱,惠王被劫持于高府,为从者屈固救往昭夫人之宫。白公自立为王。月余,叶公来救,杀白公,惠王乃复位。”
三、叶公的人品 虚心求教 清廉公正 一心为国
据《史记·孔子世家》和《论语》载:孔子周游列国。“孔子离蔡如叶。叶公问政于孔子。”(孔子离开蔡国来到叶邑,叶公向孔子求教,如何从政)。孔子说,“政在来远附迩。”意思是,从政的目的就是能使远方流浪的难民慕名而来你处定居,,近处的百姓依附信任你而安居乐业。叶公诸梁的确做到了这些。
叶公之弟后臧跟母亲在吴国定居。前505年,后臧来到楚国求官,叶公嫌他不在吴国侍奉母亲,始终没用正眼看他,更没有答应弟弟的要求。叶公也算半个“裸官”了,身居高位,连“海归”胞弟一官半职都不给,还一直对他瞪白眼,公正廉明如此。今之“裸官”观此不汗颜吗!
四、叶公令尹的战功;晚年收复失地 征讨东夷 敖地结盟
当初,白公作乱的时候,陈国趁机侵入楚国,占领楚地,种植小麦,并有军队驻扎。
二十多年以后,到了公元前478年,夏收的时候,楚王派老将军叶司马率军去割取小麦,击败了陈国军队的进攻,陈军退回陈国,叶公一路追击,包围了陈都。《左传·鲁哀公十七年》有记载:“秋七月,叶公灭陈而县之。”即在陈建立了一个楚县。
诸梁班师回朝,拜见楚惠王,辞去令尹之职,并举荐惠王之子——卜子国接任。楚王答应了。
公元前475年春,东夷越国侵犯楚国,此事激怒了楚王,他连忙亲率楚军出击,击溃了越国军队。接着,楚王又派叶司马统领军队去攻打东夷各部落。到了秋天,楚军取得胜利。叶公在敖地与东夷各部落缔结盟约,约定双方友好相处,互不侵犯。(根据《左传·鲁哀公十九年》史实译写)。
班师回朝后,叶诸梁又辞去司马之职,回河南叶邑养老。
叶公诸梁自从当令尹受封叶邑,到辞官归隐,为官50多年,已经是75岁开外的人了。
五、“叶公好龙”辨 古人神化龙的依据和动机 龙的出现与灭绝 炎黄子孙爱龙的原因 刘向攻击叶公的动机及其后果 为叶公翻案平反
西汉文人刘向在他的《新序·杂事》里别有用心的胡诌了一个“叶公好龙”的故事。寓言的前部分是事实,说叶公爱龙家具上到处雕龙,无可厚非;可是后部分说“天龙闻而下之,伸首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被吓得战战兢兢、魂飞魄散,丑态百出。这是对叶公诸梁的丑化和攻击。寓言因此而演变成一个具有贬义、讥讽叶公的成语。令叶公名誉扫地,使他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以及一度为司马,两度为令尹,力挽狂澜,平定内乱,恢复楚国,收复失地,征战东夷,敖地结盟等史实沉睡于两千多年前的古籍而被后世所忽视。
我们叶公子高的上百万后裔对刘向表示愤慨!
龙,是我们炎黄子孙所敬仰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它还是古代传说中的神物。
周文王写于殷纣时期的名著《周易》中,就有两种龙。第一种是史实中的龙。《周易·系辞下》中说:“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第二种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龙,《周易·乾卦》中,彖辞和爻辞就有“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乘六龙以御天”、“龙跃在渊”等,后来人们据此开始把龙神化。这也就是刘向所说的“天龙”。当然,这种神化,表达了炎黄子孙爱龙的美好愿望并使龙成为我们民族的图腾。
我来说一说龙吧。
龙出现于何时呢?
据《左传》载,龙出现在虞舜在位之时,即原始社会末期的最后三四十年,也就是前2100年前后。
当时有一个老头儿发现了龙。他饥渴难忍,周围又没有别的充饥物。于是,他连忙从地上抓了一条龙就吃,觉得可口,此后就常吃龙了,那时候的龙比较多。
有一次,老汉遇到了虞舜,就敬献了一条给他。舜很高兴,赐老头儿姓董,又赐他官位——蒙龙氏,侍奉舜王。人们称老头儿为董父。由于龙的样子奇特好看,又能果腹,所以原始人特别爱龙。
一方面是因为龙的繁殖缓慢,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天敌——原始人类的偏爱,久而久之龙就逐渐地稀少了。
那么,龙是在什么时候灭绝的呢?
据《左传》载,龙的灭绝是在夏王孔甲在位之际。夏孔甲是夏桀的高祖父,他在位于前1700年左右。
龙是怎样绝迹的呢?
当初,夏孔甲的父王在位时有一个年轻人,叫刘累。他到豢龙氏那儿学了几年养龙、耍龙的技艺。到夏王孔甲登位时,就以养龙、耍龙侍奉夏王,被封为御龙氏。此时,王宫里只养有一对龙了。一天,雌龙死了。刘累就暗地里把它剁成肉泥,煮好后送给夏王吃,让他品尝龙肉的滋味。虽然没有明说是龙肉,但也表明了一片忠心。可是,孔甲吃后,吩咐御龙氏,还弄些这种美味来吃。
御龙氏刘累回家一想,雌龙死了,是自己的失职。大王还要吃龙肉,若吃了最后一条雄龙,还能吃什么呢?他越想越怕,于是带上妻小连夜逃亡,最后逃到鲁地定居了。
龙从舜时出现,到夏孔甲时灭绝,历时约400年,此后一千一百多年叶公生活的年代,哪里还有龙?刘向所谓的“天龙”更纯属子虚乌有。
原来如此!刘向的祖先——刘累因养龙失职而丢官逃命,怪不得他痛恨爱龙者,攻击叶公子高了。
千百年来,由于受刘向寓言的影响,世人都以为叶公是一个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一个不齿于人类的小人。但是,叶公诸梁的品德和历史功勋彪炳史册,光照后人!“蚍蜉撼树谈何易”!现在是为叶公翻案、恢复名誉的时候了!我们希望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让叶公的品德和功绩广为人知;同时也希望今人在运用“叶公好龙”这个成语时,能冲破刘向用主观臆想编织的思维牢笼,想到叶公的伟大!这,就达到为叶公翻案平反的目的了。
南阳旧勋业,万古相依循。
愿始祖叶公子高在九泉之下瞑目!
附注:作者认定史上有龙,依据有三。
一、《左传》上有确切记载,且道明了龙生活的具体年代。
二、从舜至孔甲,各代帝王均设有捉龙、养龙、舞龙的官职,舜有蒙龙氏,夏有豢龙氏、御龙氏等。
三、世界各古老民族均有自己的图腾,这些图腾都是先民们目睹的实物,如动物有大象、牛、雕、山鹰等;植物有枫叶;天体有太阳、星星、月亮等。所以,我们祖先的图腾——龙,也应是先民们实实在在的目睹之物。
附录:
萧红同志编著的《四书五经详解》第1256页“哀公十六年”之后的“讲评”,对叶公子高沈诸梁,即芈诸梁,作出了评价:
叶公子高沈诸梁在刘向《新序·杂事》中成了反面主人公,并留下了“叶公好龙”的典故,被描写成言行不一、疑惧退缩的人。这种评价与历史的记载相差太远。
其实,叶公是楚国历史上又一位贤臣。据说其貌不扬,但才能卓著。先秦的荀子在《非相》一文中对他做了较高的评价:“叶公子高微小短脊,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作乱,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耳。仁义功名著于后世。”在平定白胜的叛乱中,叶公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一身兼令尹、司马两职,在楚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等楚国稳定后,他又不徇私利,任命青年才俊,自己则告老于叶,是位相当杰出的历史人物。
作者简介:叶南阳,本名叶迪崇,字崇东,湖南邵东古奇洞人,先祖籍南阳。中学高级教师。联系方式:湖南省娄底市康复医院家属区 电话:13637387835 15273859981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