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小说印象 (路人甲)
沈从文小说印象 (路人甲)
沈从文小说印象作者:路人甲 编辑:清风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那个年代,中国农村有一个常见的风俗-----男子三四岁就可以娶一个比自己大,能够照顾自己的女子做童养媳,湘西也不例外。萧萧到小丈夫家时十二岁,小丈夫两岁。萧萧每天的事务照例是洗洗衣服,做做家务,抱着自己的小丈夫去各处玩。不知不觉,几年一晃就过去了,萧萧就如同“园子角落里一株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繁茂。”和所有十四五岁的少年一样,她对外面的世界满是向往,对爱情也在梦里描绘了各种美幻的蓝图。终于,她为一个青年引诱,肚子里有了一个小生命,那引诱她的青年却独自逃走了,留下她独自面对这个困境。她不敢让别人知道,也没人可以商量,于是去拜佛时,她咽下许多的香灰,她每天去小溪边喝一肚子凉水。她有了一个愿望,想那小小的生命能够悄悄地消失,却未能如愿,她决定逃走又为人发现了。按照农村的规矩,她要不就是沉谭,以保全那个家族的清白名誉,要不就是远嫁,可以为那个抚养她几年的家族换回些钱财上的补偿,照例我们似乎可以预见她悲惨的命运。农村人一向善良朴实,那个家族也不例外,打算为萧萧找一个远路人嫁了。既然有了定论,家人对萧萧依然很好,小丈夫也每天和她一起玩,就等找个远路人。然而,远路人还没找到,萧萧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家人也如同对自己的媳妇一样给她坐月子,让萧萧好好的抚养孩子,等待丈夫长大好圆房。十年后,那个儿子同样找了一个比自己大的童养媳,媳妇过门时一如年轻时的萧萧,,而萧萧正抱着自己和小丈夫的毛头在院子里一颗树旁边看,而那个被儿子叫做大叔的小丈夫和家人正笑眯眯的忙里忙外的张罗,和自己的亲生儿子娶媳妇没什么两样。
和沈从文先生其他的小说一样,《萧萧》也写得极为优美动人,洋溢着人性的温馨。在我终于为萧萧的命运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时,我又想,难道这样的小说没有思想?那什么样的小说才算是有思想呢?难道是一定要极力的鼓吹某种信仰,或者是“深刻”的批判某种社会现实才叫有思想?热情的讴歌人性美不是有思想吗?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开始阅读《边城》。
《边城》被评论家认为是五四时期最伟大的收获,它让全世界认识了一个叫翠翠的美丽善良的湘西姑娘,还留下了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希望: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我想,只要是喜欢读小说的人,大约没有不阅读边城吧,因此,我不打算叙述边城的故事情节,我只想谈谈《边城序》和我读《边城》的感觉。边城序大约是我读过的最真实的序,序言也解构了我对“思想”的疑惑。在序言里从文先生这样说到:“对于农人与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来。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那类小乡城,我的祖父,父亲,以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就我所接触的世界的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支笔如何拙笨,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方面有些极其美丽,有些方面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因为它对于在都市中生长教育的读书人说来,似乎相去太远了。……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有什么,他们必也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知道点世界一小角落的农村和军人。……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边城》大约七八万字,读它觉得故事就在眼前,又似乎在过去和未来中行走,感觉飘渺而遥远,时时会为它美妙的叙述陶醉,又总是迷失于它字里行间的忧伤。
文 学 风 网 站 欢 迎 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