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青岛行(三)(莽原)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莽原
帖子: 79
注册时间: 周四 3月 24, 2011 11:36 am

难忘青岛行(三)(莽原)

帖子 莽原 »


难忘青岛行

(三)

文:莽原 编:紫藤花



邂逅“大美女”

新城区和老城区截然不同的是,依海滨大道而建的崭新的现代化摩天楼群,似乎高过了太平山,楼顶好象绕着白云,楼体的玻璃幕墙映着蓝蓝色彩,不知道是天的颜色还是海的颜色。宽阔平坦的六车道柏油路,使青岛市区交通井然有序。点缀着街区翠绿整齐的草坪,大理石街边广场里,依次排开供行人休息的条椅,路边矗立着欧式风格的路灯,一派异国情调!
我们跟随小李经过码头登上游船,随着机器的突突声,渐渐离岸向大海远处驶去。极目远眺,天水一色,很难分出那是天那是水,我们象在蓝天上飞翔,又象在蓝水上遨游,禁不住想高歌一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同时让我想起地球上有个“蓝色的夏威夷”,那我们现在说中国有个“蓝色的青岛”也是未尝不可的吧?此时此刻,在天水之间行进的我们,似乎都变成了蓝色的,蓝的是那样清澈透明,人的皮肤、心灵,还有世态炎凉、尔谀我诈,都融化在这纯净圣洁的蓝色里了。
栈桥是青岛标志性的建筑,原是1891年建造的一小小码头,后几经扩建成了现在的模样。远远伸入海里的栈桥,三面环水,与小鱼山遥遥相对。据说在小鱼山上就能看到青岛大致风貌。远望小鱼山,山顶绿色簇拥着的白色灯塔,是当年德国人建造的航标灯,现在早已废弃,只能成为历史的见证,供游人观赏游览了。
在今天最后的行程,我们的车又漫游在新老城区的街道里。小李给我们讲起青岛的“三多”,即车多、名人多、外国人多。在青岛市区每平均七人就有一部私家车,再加上全国各地的旅游车,使得整个青岛城区成了车的海洋;名人多,一是说青岛多出名人,二是说青岛影视名人的房屋和别墅多。外国人多是指大约有几十万外国人生活和工作在青岛,为青岛的繁荣发达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有人问,那青岛有没有“三少”呢?在大家讨论和总结之后,小李告诉我们青岛的“三少”,就是“自行车少、警察少、穷人少”。我们开始进行对比,的确很少有自行车在街头出现,车在市内穿行,还真的没有看到几个警察,却市内交通井然。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帆船赛场选在了青岛海湾,市政府把本市被征地农民,组织成大集体,发展第三产业,使青岛市民人人安居乐业,这也是青岛市的一大特色!听着小李娓娓的叙说,我们不禁对她肃然起敬,因为青岛在旅游旺季的收入,高达三百多亿元,有谁知道一个微不足道的姑娘,为青岛旅游事业在兢兢业业地做着非凡的贡献呢?
在和小李导游接触的初始,我们大家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她就像我们团队当中的人,像谁呢?谁都像!但谁都不是,她热情奔放、善美清醇、富具亲和力,深深融进了我们团队当中。当我们得知她名字是李艳丽后,都非常吃惊!原来我们团队中的一位同事,曾写过一篇文章《大美女李艳丽》,说的是小时候的同学是东北外来户,被同学们称为“大美女”。后来因为家庭变故随着母亲离开,直到现在没有下落。时隔十多年,难道眼前的小李真的是那篇文章中的人?天下真的有这等巧合事吗?然而我却觉得小李无论是不是文章里的人,都不必细究,我们团队和小李似乎天生有缘!也许出于这个原因,大家对小李除了无比尊重之外还多了一份真诚地呵护。



http://bbs.sdinfo.net//attachments-bak/ ... cb7fb2.swf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