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中小览(莽原)
RE:淀中小览(莽原)
白洋淀的美景,尽收眼底:那满淀的芦苇,那千姿百态的荷花,那悠远的十里柳堤,那古老的诗篇,让读者享用了一份关于白洋淀的文化大餐,行文流畅,章节分明,结构完整,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游记!
RE:淀中小览(莽原)
说到白洋淀联想最多的是小兵张嘎的故事,欣赏了楼主的美文,对白洋淀的人文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谢楼主把这么优美的文字分享大家!
RE:淀中小览(莽原)
再一次欣赏到莽原老师的佳作,原来白洋淀这么美啊,有机会我一定去看看。支持清风大姐推荐这篇美文。
RE:淀中小览(莽原)
知道我想说什么吗?我没机会去看美丽的白洋淀,可是我有机会看看你留下的瞬间,不会吝啬吧?元宵节快乐!
淀中小览(莽原)
淀 中 小 览
文:莽原 编:清风
白洋淀的四季,有着截然不同的风光和韵味。我们选择盛夏来白洋淀,就是因为只有在这个季节,白洋淀才能展现出最为秀美的风光。
大约上午八点多,我们把车停在白洋淀千里堤的车场,一行三十人来到了汽艇码头。淀内静静的水面上,郁郁葱葱的芦苇荡无边无际,似乎遮掩了白洋淀的“真面目”,这第一印象对游人来说是既神秘而又极具诱惑力的。
我们分乘三艘汽艇结伴驶向内淀。汽艇冲开平静的水面,在蜿蜒的水道中穿行。宽阔的水道两旁,是茂密莫测的芦苇荡。芦苇在轻风中摇曳,倒影在水面上恍惚,给人以“曲径幽深”的感觉。遥想当年的雁翎队,就是利用芦苇荡做掩护,神出鬼没地袭击日本鬼子的运输船队,彻底破灭了日本鬼子妄想建立从保定经由白洋淀到天津水运线路的图谋。不仅雁翎队的威名使这一带的本鬼子闻风丧胆,就连小英雄小兵张嘎的英名也让鬼子避讳三分。我站在船头,举起相机对着水道两旁茫茫芦苇荡可劲地拍摄。可惜天公不作美,雨还没下天却是烟雨蒙蒙的样子了,拍摄效果可想而知。
大约四十多分钟的水路走过,汽艇进入被芦苇荡环抱的内淀。内淀呈现出另外一番洞天,浓密树木掩映着的村庄,就像一个个岛屿错落有致地撒落在宽阔的水面上;各色游船画舫川流不息;这喧闹的水面和宁静的村庄相映成趣,也是淀上景区的一大景观。
汽艇挤进了“荷花大观园”,在码头停泊下来。这是白洋淀九大景区之一,是以赏荷为主题的景区,也是我们今天来游的目的地。
“荷花大观园”是文学大师孙犁先生《荷花淀》里所描写的地方,也是当年雁翎队战斗过的地方。
进得园中,穿过浓荫小路,踏着曲径草坪,进入“精品荷花园”,我们立刻没入了荷花的海洋。亭亭玉立的荷叶荷花几乎高过头顶,各色名贵的品种千姿百态、竞相开放。荷花竟然还有以“牡丹”命名的一种,粉红色的花朵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换颜色;“嫦娥奔月”花朵重瓣色白,像嫦娥仙子衣袂飘飘。“鹤顶红”由红而紫,在与牡丹争奇;“五彩凤”、“尼赫鲁”、“白建”、“贵妃”、“花岑”……这各具特色的名贵荷花让我们目不暇接,难分高下。
这时天气放晴,我们顾不得烈日灼烤,穿梭在荷池之间,举起相机拍呀拍呀,恨不得把淀内群芳尽收囊中,其实那是不可能的。据介绍,这里的荷花有366个品种,就算我们不停顿地拍摄,恐怕一天的时间也未必能够完成。连接“精品荷花园”的是“睡莲池”,各色品种的睡莲花朵,玉卧水面、迎日盛开,就连南美洲的“王莲”,也在这里争得一席之地,以她那舒展而霸气的独特风姿,让游人倾倒、陶醉。
约2000多亩的“荷花大观园”,除环岛以外的广阔水域,皆是由栈桥、拱桥、浮桥的来连接相通的。游人可以从桥上近距离地接近淀里的荷花,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真切意境。极目远眺,成片的荷叶绵延到天际与蓝天连接起来,花朵在绿色丛中分外娇艳。人在“接天连叶”的气势面前,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咏荷的诗章浩如烟海,但是人们最喜欢《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在这里周敦颐给荷赋予了“君子”的品格,使荷成为一面镜子来正人。这也让我想起高占祥先生说的:“世人都学莲花品,官日清廉民自安”的话来。我倒觉得,我们对荷所给予人类的启迪理解得太少太少了,不过做人学学莲花品,对人对己对社会都将是有益而无害的。
我们一行通过蜿蜒的栈桥、起伏的拱桥,路过“蟹园”等野生动物区,登上了“观景山”的凉亭。还没来得及在这凉风习习的亭子里小憩,就随着同伴们又开始了通往“十里柳堤”的行程。通过栈桥连接的“十里柳堤”好像是个绿色的通道,绿树浓荫之下,整齐的绿化条带,植物搭成的通廊,都让在万绿之中穿行的我们,觉得盛夏时节变得清凉无比。以草木为基础材料建制的亭台廊榭独具白洋淀风格,合理地点缀在“十里柳堤”园区。区内宾馆、医院、市场、车站(供游人游览用的电瓶车站)等设施一应俱全,都包围在浓浓的绿色之中。如能在这天然氧吧中生活,不长命百岁才怪!我们都累了,在亭廊里休息,享受着人文与自然浑然合一的那份恬静和惬意。
小憩之后的下一个去处是“孙犁纪念馆”,来到白洋淀这是必访之地。当我们走向通往“孙犁纪念馆”的栈桥时,被同伴通知预定时间已到,中午十一点半必须按时返回“荷花大观园”码头。时间太短了,行程如此匆忙,给我们留下了未能拜访“孙犁纪念馆”的遗憾。
短短半天的游历就要结束了,大家都意犹未尽,依依不舍,要求汽艇放慢归程的脚步,好让我们更深地感受淀区的秀美景色。我望着渐行渐远的“接天连叶”,忽然想到一则谜语,给大家说出来:“远看一片青,近看海棠中,锅凉盖天(注)热,米熟米汤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说这样的谜语,谜底很快被人破出来。短暂的欢乐之后是沉寂,大家的眼睛似乎都在水面上搜寻着什么。我明白了,人们寻找的是那些戴着斗笠、摇着双桨、架着鱼鹰的淀人,悠哉游哉、怡然自得的捕鱼活动的情景。北方鱼米之乡的特有风情,其中的新奇和神秘,勾起我们许多遐思……
古老的白洋淀承载着几千年的人文历史。据称,古代的白洋淀,决不亚于“八百里洞庭”的广袤,可那时却没有现在这样的秀美和富饶。雨量充沛的时期,洪水聚集白洋淀,给淀区人民生活造成深重灾难。
从汉代开始,由于历代帝王的需要,逐步开凿河渠,使洪水“以利归海”。尤其是清代,康、乾盛世,曾“发帑万金”,“筑堤一百二十里”,使上游十余年来免除水患。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勤政治理,白洋淀经济开始有所发展,逐渐出现菱荷芦苇的秀丽景象,康熙大帝曾在淀区建立了四所行营以用来观赏淀内景致,也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赞美。
有诗云:“野淀弥漫人望迷,渔庄蟹舍接通堤,远天云树熹微里,只少楼台似浙西。”康熙大帝也曾亲自挥笔写诗赞美白洋淀:“平波数倾似江声,风阻湖边一日程,可笑当年巡幸远,依稀吴越列行营。”
是呀,本来北方粗犷彪悍地貌上,却出现了江南水乡轻盈柔美的景色,淀区的物产之丰,堪比太湖鱼米之乡!清代诸生、任丘人李经垓,在《白洋夜月》里写道:“一水沓无际,平波静不流,三庚渔火熄,清影射双眸”,这是赞美任丘三景中的“白洋夜月”的美景。如今,政府投入巨资极力保护白洋淀湿地资源,建立人文景观,白洋淀因此跃升为国家著名的5A级旅游区。
汽艇缓慢行驶,水道宽阔起来。终于在芦苇荡边上出现了几只小船,有戴着斗笠、架着鱼鹰的淀区人在小憩,我们快速举起相机,拉近镜头拍摄下来。一只小船上,一个带着斗笠的人在捞着什么,汽艇驾驶员告诉我们那是在捞榨菜(一种水草),是喂养鸭子的好饲料。芦苇荡的上空,不时有成群的水鸟腾飞而起,想抓拍它们却非易事,快到码头的时候,一只大胆的水鸟忽然闯进了我的镜头,它站立在芦苇荡的根部,头转向一侧,伸出长长的喙,好像在张望什么,我快速按下快门,留下这漂亮的背影。这唯一的水鸟照片,又是自己抓拍的,所以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结束了今天的行程,最后的项目就是品尝白洋淀风味的鱼宴了。席间,我听说政府又投资几个亿,准备恢复建设清朝帝王的行宫,不久的将来,会为游人开放新的旅游景区。看来,华北明珠白洋淀,注定要熠熠生辉、耀眼夺目。
http://up.cbb163.com/swf/201012/2011011 ... nlnlan.swf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