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吉林)电视台第一部电视剧《三月雪》(一)(比烟
长春(吉林)电视台第一部电视剧《三月雪》(一)(比烟
长春(吉林)电视台
第一部电视剧《三月雪》
(一)
文章:比烟花寂寞 编辑:清风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电视剧在今天来说,它已走进了每一个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电视剧形式多种多样。连续剧几乎代替了单本电视剧,而且电视剧越来越长,演员阵容越来越强,场景服装越来越华丽,耗资越来越庞大……..它更成为世界各国共有的一种剧种。可是人们可曾想过电视剧在初始年代,是怎样诞生、怎样演播的吗?
(1)创编剧本
早在一九六0年,长春电视台才转为正式电视台不久。当时演播室之狭小、设备之简陋、人员之少是今天电视人无法想象的。那时电视台只有三十五名工作人员。除去技术人员和新闻记者,能参加文艺编导播出的人员只有二十来名。演播室只有150平方米,自制的摄像机只有三台。而长春电视台的编导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考虑演播电视剧的问题。
当时我们还没有看到过电视剧,只是听说北京电视台播了全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长春电视台的编导们想,我们有播出广播剧的多年经验,而且在全国各电台中有相当的影响。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演播电视剧方面,也走在全国的前面呢?
时逢“七一”,我党成立三十九周年即将到来,我们试图播出一部反映革命战斗历史的剧目,来纪念党的生日。长春电视台文艺组长高兰,选中《三月雪》。她根据肖平同志的同名小说,改编成电视剧。高兰同志成为长春(吉林)电视台的第一名编剧。
电视剧本很快成稿,我看后,立即送交吉林省广播事业局局长王建颖审查,并顺利通过。
《三月雪》写的是以农村小学女教师作掩护的中共地下党员刘云同志,带着幼小的女儿,在农村与日本侵略强盗作英勇斗争的故事。最后,刘云被捕,壮烈牺牲,被埋葬在一棵美丽的三月雪树下。她的女儿小娟在战友的掩护下,逃脱了敌人的追捕,幸免遇难。她在革命队伍里长大,解放后在一所著名的大学读书。这位烈士的后代,继承革命烈士遗志,迅速成长,思想进步学业优异。在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前,校党委书记找她谈话。不料这位党委书记就是十多年前,将她救出虎口的周浩叔叔。当时,周浩望着这位婷婷玉立的大学生,不敢想象她就是当年战友刘云的女儿小娟。他沉思片刻,从他那巨大的写字台的抽屉里,拿出珍藏多年的刘云同志的日记,从日记本里,小心翼翼地翻出一枝从刘云墓前的那棵三月雪树上,采摘下来的三月雪树枝的标本。他眼睛湿润了,闪着晶莹的泪花。他回忆起在硝烟弥漫的抗战烽火中成长的小娟……..一个真实动人的战斗故事从这里开始。
电视剧《三月雪》要把这生动的故事,搬上电视屏幕,却没有什么可以参照的样本。全靠编剧结合电视特点和电视台当时具备的条件,去想象去创作。当时我们对电视剧的了解是十分肤浅的,为我们所能提供借鉴的惟有一条:那就是靠声音来表现的剧--广播剧;从而联想到电视剧,那就应当是靠图像和声音共同来表现的一个新剧种了。
电视剧的声音部分与广播剧差不多。由演员的台词,表现环境的种种音响效果以及烘托气氛的音乐组成。电视剧播出的图像,则由摄取演播室里场景、道具、演员表演的镜头来表现。在演播室里无法表现的环境,则利用插播影片资料,图片、画片、字幕,甚至利用演播室以外,摄像机可以到达的实景等播出手段来表现。虽然这些表现手段在电视剧里所占的比重并不很大,但它们是已有剧种诸如舞台剧和广播剧所没有的,自然它们给观众一种十分新奇的感觉,用今天的话来说它们是电视剧中的亮点。而这些播出手段是无从借鉴的,需要初创者们去探索。这一切都是在改编剧本、制景、绘画、寻找各种影像资料、排练、带机排练过程中,反复摸索,不断琢磨修改,从而构成了以往不曾有过的电视剧。也就是说充分地发挥电视的特点,按照电视直播的要求,运用电视播出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来表现剧情和刻画人物的一种全新的剧种。
它不同于舞台剧和广播剧,有些与电影近似,但又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在改编中突破了舞台剧的框子。电视演播室里没有舞台上的大幕、二幕。自然也就没有借拉上大幕、二幕换景转场的机会。与舞台剧最明显的不同在于电视剧去掉了舞台剧的场次,而是从开头演到结尾,一气呵成。去掉了场次,在剧本创作上再也不受场次的限制,场景可多可少,可大可小;可在室内,可在室外;可在地上,可在天空。各个演区的戏可长可短,不受时空的限制,从而使电视剧具备无限广阔的创作空间。使它更真实更接近生活,具备很多电影的优点。虽然当时只能直播,在创作方法表现手法上,还要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在创作第一部处女作时,我们已经开始感觉到它的某些优越的地方。同时也发现由于直播,对创作人员,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电视剧《三月雪》的剧本如同其它剧本一样,是一剧之本。所不同的是初创的电视剧本,不可能写得那么周全,那么完整。它只能提供一个排演的蓝本。很多细节和演播中的实际问题,是在排练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才得以解决的。尽管如此,第一个电视剧本的诞生,终究是电视剧创作过程中,迈出的极其重要的第一步。
(2)两地合作
电视剧本产生以后,随之而来的寻找演出单位却成了一大难题。高兰同志跑遍了长春各个文艺团体,包括长影演员剧团和经常在电台演播广播剧的演出团体,都不敢接这个本子。摄像员田振林满有把握地以为他的原单位长春话剧团,会接这个本子。他跑去找他的老领导,反复说明电视剧是一个新生的剧种,希望得到支持,好话说了不少,但都无济于事。长春各演出单位倒不是对我们的剧本有什么疑义。而是因为人们对电视剧非常陌生,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剧种,不知道怎么演电视剧,害怕演不好闹出笑话,所以不敢轻易接这个剧本。
最后,我提出请黑龙江省广播电视艺术团来我台演出。于是高兰拿着剧本,带着我写给黑龙江省广播局局长林青同志的信,抱着试试看的一线希望,前往哈尔滨。没有想到,林青同志非常重视。马上找来黑龙江广播电视艺术团的领导和编导,他说:“人家长春电视台的同志把电视剧剧本都写出来了,让我们演出,我们还不能演吗?”“你们好好看看本子,完成这个演播任务。”他还特别嘱咐:“你们到长春电视台演出,要与长春的同志很好地合作,向人家学习。”
黑龙江广播电视艺术团是东北三省最早的广播电视专业艺术团体,编导演员很多是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回来的骨干,具备相当的政治思想和艺术专业水平。有林青同志的重视,再加上这些从部队转业回来的演员、导演,对写革命战斗故事的作品,有着特殊浓厚的感情,他们非常喜爱《三月雪》这个本子。他们选出团里的主要演员参加演出,并在哈尔滨认真排戏。
黑龙江广播电视艺术团专门为长春电视台排演电视剧,真是让我们喜出望外,我们听到这个消息时,确实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3)场景安排
于是我们双方开始演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龙江(黑龙江的简称)的同志着手紧张的排戏。服装小道具由龙江的同志自带。我们筹划场景、制作布景、请人画插图、选择影片资料等等。
高兰请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的美术教师给画了几张转场的插图。有乡村的外景、水塘的芦苇等等。新从中学调来学搞美工的奚显亭同志,担负起制景工作的任务。他设计了一个农村房舍的内景,三月雪树下的坟头等大大小小六个景区。
在150平方米的演播室里,精心调配,反复调换,也只能挤下五个景区。最后一个大学校党委书记办公室怎么也安排不下了,也没有像样的办公室道具。
后来我提出用我的办公室,作为党委书记的办公室,用我的大写字台,当党委书记的办公桌。这样就解决了党委书记办公室的场景和道具问题。只是演播时要把摄像机推出演播室,推进我的办公室。这场戏演完再把摄像机、灯光、话筒等等推回演播室。这种作法在电视剧创作中可能也是很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