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吉林)电视台第一部电视剧《三月雪》(三)(比烟
长春(吉林)电视台第一部电视剧《三月雪》(三)(比烟
长春(吉林)电视台
第一部电视剧《三月雪》
(三)
文章:比烟花寂寞 编辑:清风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10) 配乐和音响效果
《三月雪》的主创人员多出身于电台,有多年广播剧工作经验,对电视剧的配乐和音响效果十分重视,同时这也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决心用最好、最恰当的音乐和音响效果,来烘托剧情,加强现场气氛。
电视剧《三月雪》的配乐,我们选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剧《三月雪》的配乐,这自然是最佳的选择,为电视剧<三月雪>增色不少。
音响效果有的是利用插播电影片断中的音响,有的是在现场演播室里做出来的。比如敌人逮捕刘云时打碎坛坛罐 罐的声响……
电视剧是在与广播剧、舞台戏剧、电影等诸多剧种的比较中应运而生的。这种比较有的是自觉的,有的并不是很自觉的,而是在创作过程中发现,在总结中才有所体会的。
我们在《三月雪》的排练与演播过程中,与黑龙江广播电视艺术团的导演、演员合作,初步探索出一些电视剧的特点。尽管它是初步的粗浅的,但是今天回忆起来,还是十分亲切的,那种认真不断探索的精神还是很珍贵的。
(11) 几点粗浅体会
1、直播电视剧与电影和录制电视剧的比较,除没有修改、弥补的余地,一播即逝,无法保存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当时的电视剧是用几台摄像机,同时摄取各种图像,包括演区布景、演员表演、图片、影片、画片、字幕等等,由导演切换图像,组成连贯的画面,送到观众眼前的;伴音也是用多声――演播室的话筒、电影机放映机的声道,配乐录音机声道,包括演员的台词、配乐、解说、音响效果等等,同时组合播出的。把电影和录制电视剧的后期制作中的全部工作,在播出当时一次完成。
2、如上所述,电视导演的工作是非常复杂和非常紧张的, 他必须同时掌握、调度几部摄像机送到导演台前的画面,还要提示音响导演,配音效果的始末、大小、强弱等等。电视导演在播出过程中好比在弹钢琴,要求他胸有成竹,总揽全局,指挥若定。
而参加播出的全体人员,则必须密切配合,听从导演指挥,统一行动。
3、要达到如上要求,必须事先作好一切准备,严格按播出前,最后确定的分镜头本和导演的临场指挥行事。而不能出现一点闪失,任何一点差错都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4、导演集中指挥的权威,来源于在排练过程中的充分发扬民主。导演只有充分吸收了大家的合理建议,才能使最后确定的蓝本,形成大家自觉实现的行动。即或有些不能采纳的意见,也要充分向有关人员解释明白,而绝不能用导演的权威压服他人。否则,就不会出现心悦诚服齐心合作的创作氛围。
而这种良好的集体创作气氛,则是保证直播电视剧播出效果的一项重要保证。
5、排练和开机排练是准备工作的重要一环。各项准备工作,最后都要经过开机排练的最后检证。重头戏、复杂的转场、穿插影片图片的特殊环节等等,都要进行反复排练,使之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而分镜头本在排练中反复修改,才能最后确定为全部演播人员在播出中的行动蓝本。
开机排练是非常必要的,有些问题是在开机排练过程中发现并加以解决的。开机排练时电视台除发射机外,电视中心的全部设备都要同时开机。当年要消耗非常珍贵的进口摄像管,所以只能尽量节省开机的时间。在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我们取了开机排练。但是,《三月雪》、《亲人》等重点剧目,还是开机排练了,可见开机排练的重要。
6、为确保播出的质量和不出现鄙陋,对全体演播人员的各项要求,应该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必须是完全可行的,做到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统一。甚至在难度较大的电视处理上,还要留有余地,以确保直播的万无一失。
7、长春电视台播出的《三月雪》,充分运用了当年电视技术提供的一切播出手段,同时也尽是展示了当年能够展示出来的电视特点。我想这是它足以叫做电视剧主要依据,也是界定电视剧的两条根本性的条件。
也就是说:“电视剧应当是充分运用电视技术手段来摄制,并充分展示电视特点的,才足以称之为电视剧。”
(12)几点不足
当然,早期电视剧仅仅是电视剧的雏形。它自然是比较粗糙的,有些地方也是将就凑合着作的。比如,三月雪树枝的标本就是顾名思义,找了一枝代用品。我们当时连三月雪是什么样的都无从考查,只是顾名思义地想象:三月雪一定是三月开满白色小花的树,它盛开时,树林一片雪白,好像三月下雪了一样美丽。那么就找一枝已经干枯的长着密密的花蕾的树枝来代替吧。它应该是浅褐色的。当时我们想年久的标本,原来嫩绿的树枝,退色变成黄褐色也是有道理的。当时找不到更合适的代用品,也只好用它来充数了。
电视剧《三月雪》的编导原来都是搞广播的,编导第一部电视剧难免具有更多的广播剧的痕迹。这部电视剧里解说的份量比较重,有的地方显得有些累赘。此外,有些插画也显得多余。
而电视观众也多抱着无比珍爱和宽容包含的态度,来观赏这一初生儿。
(13)重播
一九六0 年七月十六日,播出当天的长春日报上,刊登了电视剧《三月雪》节目预告。长春的群众第一次看到“电视剧”这三个字,人们怀着十分新奇的心情争相观看。
六十年代初电视机很少,人们得知有新鲜的节目,要找有电视机的地方去看,就好像去电影院看电影差不多,只是不用花钱买票罢了。
这天曾在电影厂工作多年的老广播田力健同志,得知电视台演播电视剧《三月雪》,他专程跑到工人文化宫电视厅,去看第一部电视剧。他看了以后高兴地说:“电视剧真挺好,和小电影差不多!”很多观众打来电话要求重播,有的说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一遍。有的说事后才听说播了电视剧,可惜没有看着,一定要求再重播一次。
当时没有录像,直播完了什么也保存不下来。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请黑龙江省广播电视艺术团的演员留下来,再演播一次。一九六0年长春电视台每周播三次电视节目,十六日是周六,再一次播出日是下周二,七月十九日长春电视台重播《三月雪》,满足电视观众这一要求。
我们与黑龙江省广播电视艺术团的演职员的合作是十分融洽的、非常愉快的、卓有成效的,对我们每一个参加演播的人员甚至可以说是终生难忘的。可惜的是我们竟没有留下多少剧照,也没有在一起聚餐,当时还没有发演出费,这一说。她们临行时,我们到车站送行。演小娟的郑淑琴,竟激动得流泪不止,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记忆。直到三十几年后我们再次相逢,还回忆起当年在一起演播《三月雪》和在车站离别时的情景。
黑龙江省广播电视艺术团回到哈尔滨不久,就在哈尔滨电视台演播了电视剧《三月雪》。这部电视剧是吉林电视台的第一部电视剧,同时也是哈尔滨电视台早期的重点剧目。《三月雪》是两地演播人员合作的结晶,它凝聚着全体创作人员的智慧和汗水。
这部电视剧在观众中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它受到观众欢迎,一再重播;更为深刻的意义还在于剧中人物形象深入人心,革命思想流传后代。而这正是我们播出革命历史电视剧的初衷所在。
(14)像小娟那样
电视剧《三月雪》在哈尔滨电视台播出时,正值演员刘玉森同志的爱人临产。在夫妇俩商量给新生的女儿起个什么名字的时候,母亲说:“我看电视剧里的小娟很好,我非常喜欢小娟。我们的女儿也叫小娟吧!”一九八三年写电视史志时,我同高兰同志一起到哈尔滨,找当年参加演播这部电视剧的演员,一起回忆往事,才得知这个动人的故事。我们见到了生活中的小娟,她已经长大成人,正在电大学习。她是一位有志青年,她希望自己像剧中的小娟一样生活,做革命的后代,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2008年得知,她现在已经是电视台的新闻部主任。
当时我同高兰非常高兴。我们之所以高兴,那是因为,我们宣传先烈的英雄事迹,不就是为了让人们去学习、去效法我们的革命前辈吗?这个事例说明,我们的目的达到了。这比获得什么奖励,都更有份量。
我们与他们一家拍照合影留念,并在写电视史志时,详细地记述了这一反映《三月雪》播出后实际效果的生动事实。而这一生动的事例,却没有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它在史志审稿时被粗暴地抹掉了,所以我在这里再次详加述说。
在第一部电视剧《三月雪》即将落笔的时候,我不得不再次重申,我们播出了第一部电视剧,并不能说我们有多么高明,也只不过我们赶上了那个思想解放意气风发的年代,历史推动着我们去尝试,去探索。我们所做的并不完美,只是那种从无到有的探索精神还是值得记忆的。上面所记述的,也只不过是记录当年的一些试探的作法而已。
我在这里再没有沿用以往史志资料所写的“吉林电视台第一部直播电视剧”的提法。这种提法的由来是写史志时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曾有人不大愿意承认《三月雪》是吉林台的第一部电视剧。可是又没有办法推翻这一历史事实。后来有人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才出现了特意强调“直播”二字的“第一部直播电视剧”的写法。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电视除电视新闻片外,全部节目都是直播的,所以没有必要在电视剧前面加上“直播”这两个字。加上这两个字只是对那些不大愿意承认《三月雪》是第一部电视剧的人一些安慰罢了。
至于说那时的电视剧太简单了。世上一切最早的东西,都不可能不是很简单的、很不完善的。比如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第一支火箭,与现代的飞机、汽车、火箭都是没有办法比的。但人们终究不能不承认那是最早的独创的产物。电视剧也是一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