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电视台初创时期的故事(十五)
发表于 : 周六 5月 29, 2010 6:53 pm
http://www.photo.ccoo.cn/bbs/20051023/2 ... 503356.swf
庆3-15
一座电视台初创时期的故事(十五)
--为吉林电视台成立五十周年而
作者:何仁/编辑:文风乐乐
十五. 迈向彩电
我台的发展计划并没有停留在黑白电视上;建台第二年,就开始向彩色电视迈进。
1960年5月1日长春实验电视台,开始转为正式电视台。不久,吉林省委宣传部批准我我台研究彩色电视。
我台研究彩色电视,是出于‘立足当地,面向全国’的考虑。
我台可以得到光机所研制彩色电视的关键部件—分光棱镜,具备不可多得的研究彩电的条件;同时长春光机所研究分光棱镜,也需要在长春有一套彩色电视设备,检测研究成果。
我台研究彩色电视,正好与光机所相互配合。用现在的话说:是“双赢”、“互利”。
我台早日起步彩色电视;同时也为全国的彩色电视研究,尽一份力量。
事出有因,1960年2月我随同王建颖局长参加第七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有幸看到我国彩色电视研究成果:一个鲜艳夺目的红苹果彩色电视图像。它让人们惊叹:啊!彩色电视原来比彩色电影漂亮多了!这是参观者不约而同的第一反映。
会上,中央广播事业局长梅益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台也可以研究彩色电视。”这就促进我形成了上述研究彩色电视的构想。我征得王建颖同志的同意后,马上行动办两件事。
一. 找中央广播科研所所长王枫,准备派两名技术员到该所学习彩色电视技术。
二.找正在北京饭店开会主管外贸的副省长肖靖,批准进口一只彩色电视显像管,一条彩色电视48芯电缆。
这两项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都是一次获准。回到长春就以上面说到的理由写申请研究彩色电视的报告,并获得批准。
1960年春天,我同王光前研究决定,送出孙万山和王志杰两位年轻的技术员到中央广播科学研究所,跟随我国彩色电视专家学习彩电技术。
孙万山
王志杰
不料,广播科研所的彩电专家们,开始认为我们送去的技术员学历不高,不太重视。于是,我们的两位同志每天就主动扫地、擦地板、打开水,热情服务。不久,他们终于以自己的行动感动了上帝,专家们主动把自己的技术笔记借给他们,他们就连夜抄写……
虽然我们派去的同志学历不高,但是,他们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特别是在建台装机过程中,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在动手能力方面,自然远远高于新毕业的大学生。广播科研所的彩电专家们,发现了这一点,就大胆使用他们。让他俩参加广研所的彩色电视装机工作,经过装机调试,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学懂弄通了彩电原理。
在这种得天得厚的学习条件下,他们经过半年的刻苦钻研,基本掌握了彩色电视技术。
虽然我台彩色电视研究工作,在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下马,但是,孙万山和王志杰却成了吉林省彩电技术的种子,在我省发展彩色电视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0年我负责吉林省的彩电会战工作,孙万山、王志杰装调了一套彩电中心设备,质量优良,性能稳定。我曾陪同中央广播电部副部长董林等领导多次参观,都得到好评。
虽然,他俩当时并不是所在部门的负责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设备是出自他们之手。
王志杰在调试彩色电视设备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1980年,我从西藏回长春休假,到吉林电视台看他们拍电视剧《响铃公主》。拍摄中途,摄像机突然坏了。在场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台长,都束手无策,急得团团转。演员不敢卸妆,只好与播出人员一起耐心等待。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把孙万山找来了。他稍稍调试,不一会儿,摄像机好用了!
我当场问他怎么一回事,孙万山却轻描淡写地说:“没有什么,小毛病。”
我心想,小毛病这么多人解决不了!
不一会儿我也想明白了:“还是他20年前学彩电技术,学习的比较扎实啊!”
孙万山、王志杰两位同志,真是不愧为两颗吉林彩电技术的种子。
2006年,吉林电视台的老同志在长春聚会。孙万山还提到:“老何1960年就送我们去学习彩电,真是有远见啊!”
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起来,好像是这样。其实,当年并没有想得更多,仅仅是能早出手就出手罢了。
(请继续看第十六个故事)
文学风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