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想起武训(梅妻鹤子)
发表于 : 周六 8月 21, 2010 11:53 pm
由 清风
我也曾经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也非常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但本文作者所提到的问题,真还叫人揪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个口号要落实下来,还真不容易!旧时有句话“十莫奈何讨米,万没奈何教书”个中的难言之隐,只有自己知道!
RE:想起武训(梅妻鹤子)
发表于 : 周日 8月 22, 2010 11:12 am
由 流云
从文章本身来说:文笔很好,行文流畅,有思想、有深度。看得出作者的水平。
从社会角度来说:社会是发展的,教肓水平整体上升,群众受教肓程度普遍提高,教师待遇比起很多行业来说是挺不错的。大家都在为人民服务,社会的多元化复杂化注定了任何事都是矛盾的。可以提出建议,但无须报怨行业和自身待遇。比起大多老百姓,你们已经很好了。知足常乐!呵呵!隔行如隔山,条条蛇都咬人!
想起武训(梅妻鹤子)
发表于 : 周三 10月 13, 2010 2:30 pm
由 梅妻鹤子
想起武训
文:梅妻鹤子 编:一缕清风
在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所谓“招生”,就是学生来学校报名上学,校方依据一定的条件接收他。简言之,“招生”就是学校被动的坐地按一定的条件接收学生。而且,这接受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一定非学校主管领导莫属。但近几年,就像站在海边观日出,我眼睁睁的看到,“招生”一词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着几乎是颠覆性的改变:不但学校招生要积极主动的拼了老命的出击,甚至还要劳民伤财,劳师袭远。而且,就连我等连普通教师也被有幸放权,不幸倾巢出动。
当我今年暑假一天里马不停蹄的第三次站在某个乡下中学的初中毕业生面前,激情澎湃的,摇头晃脑的、极尽煽情的,信誓旦旦的,也是低眉顺眼的,甚至有些低三下四的威严尽失的鼓动我尚显灵动的口舌,极力煽动,竭力游说面前表情麻木的学生报考我们学校的时候,我突然的,悲哀的就想到了武训-------那个清末的“乞丐教育家”。
在清末那个国力衰微殆尽,百姓无力接受正常教育的旧时代, 武训从没有文化的惨痛教训中奋起,靠着乞讨敛钱,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艰苦的努力,修建起了三处义学,购置学田三百余亩,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之多,受到时人的崇敬,更受到后人的纪念。
比武训幸运百倍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国力日益强盛,政府在报告里千万次的呼喊要日益重视国民教育的伟大时代;比武训幸运十倍的是,我们不必再像当年的武训那样“表演竖鼎、打车轮、学蝎子爬、给人做马骑等,甚至吃蛇蝎、吞砖瓦”的放弃人格和尊严以求赏钱;但和武训一样的是我们面对那些过去曾不被我们这些国企学校放在眼里地方学校,特别是乡间初中学校的领导和班主任们,我们也得点头哈腰的一直陪着笑脸,三番五次的请着吃饭,隔三叉五的送着钱物,以求人家稍发慈悲帮我们介绍个把学生,求人家可怜并施舍给我们宣传学校的机会;我们和武训相形见绌的是,我们的动机是自私的、猥琐的。我们大张旗鼓的作此一切,也只是只为了在当今的生源大战里侥幸不打败仗,有幸多打胜仗,从而保住自己的饭碗。为了生源,我们成了“乞丐”。我们虽暂无乞丐的实,但我们已初具乞丐的形。
细想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政府似乎是受武训精神的感染太深,因而就几乎没让我们的教育挺直过腰板。
先是解放初期,我们全盘传承当时苏联老大哥的衣钵,把本该是政府行为的教育,硬性的摊派给企业,让企业自己办学,教育自己单位的子弟。于是就形成了“企办学校”这样在全球来说绝无仅有的的怪胎。现在我们的教育再次沦为乞丐的症结就在这里。这时候的教育实际上是被政府这个亲父母过继给了有钱的企业,在企业这个后妈家里过着寄人篱下,遭人冷眼的苦难日子。教育这个本来是制造生产力的壮汉,被企业无知得打在了冷宫。这时候的教育虽不是乞丐,却胜似乞丐。但毕竟,那时,国家新立,一穷二白,为了减轻政府自己的压力,也为不使自己名叫教育的这个倒霉孩子饿死,政府把教育委托给企业的举动尚可理解。
文 学 风 网 站 欢 迎 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