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知青生活记趣(晨峰)

发表于 : 周四 9月 16, 2010 7:55 am
流云
过往点滴三五事,滴滴回味荡心头,犹记青春时代梦,岁月无情忆无穷。

RE:知青生活记趣(晨峰)

发表于 : 周四 9月 16, 2010 4:59 pm
珍妮
往事如云,一幕一幕。知青虽苦,快快活活。

RE:知青生活记趣(晨峰)

发表于 : 周四 9月 16, 2010 6:02 pm
吕小丁1
一代人的往事......

RE:知青生活记趣(晨峰)

发表于 : 周五 9月 17, 2010 10:00 pm
花语吟风
上山下乡往事丛丛,记载着一代人生命的走向和历练!问候!

RE:知青生活记趣(晨峰)

发表于 : 周一 9月 20, 2010 10:57 am
荆棘鸟
知青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一段经常听到却又比较陌生的历史.凭了青春的单纯和热情,也许辛苦中能找到一点乐趣,可是毕竟那么多人把最美好的时光留给这段特殊的历史了.

RE:知青生活记趣(晨峰)

发表于 : 周三 9月 29, 2010 9:44 pm
晨峰0708
谢谢流云、珍妮、小丁哥、吟风、荆棘鸟!有过知情经历的朋友,那是难忘的岁月,从励志的角度说,对人生还是大有裨益的。顺祝大家节日快乐!

知青生活记趣(晨峰)

发表于 : 周二 11月 09, 2010 3:08 am
晨峰0708





知青生活记趣



作者:晨峰/编辑:小荷

















8月8日,35年前的这个夜晚,我们一群刚走出校门的中学生,已坐在辽宁西北部的农村土屋里,开始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生活。如今,回想当年的一些生活小事,虽苦涩倒也挺有趣儿的。

洗衣服。那年代一家虽说都有几个孩子,父母照顾不像现在那样细致,一般洗衣做饭搞卫生好赖都能做些。但是,初到农村跟农民一样干农活儿,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当年,农村大干社会主义,口号是“早上三点半,晚上看不见”,一个个累得吃不消,中午回到青年点,一头扎在行李卷上饭不吃也先睡一觉。起初,有的男生衣服脏了不愿意洗,抖落抖落挑着穿,实在看不过眼,就用水泡上一盆,一泡不定几天,水变味、衣变花(那时都是纯棉的,深浅衣物褪色互染),闹出不少笑话。一次,一个男生收工回来,放下锄头,去取晾干的裤子,翻来调去反复看,纳闷:明明洗了两个裤腿,怎么不一样了?原来把一个裤腿洗了两遍,逗得女生哈哈笑!笑归笑,后来,女生自愿的把仅有的几个男生的衣物包洗下来。此后,男生在干农活时,也常常到女生的垄上帮助锄地、割庄稼,渐渐地男女生的关系融洽了,也不时地开开玩笑,其乐融融。要知道,那时在学校里男女生说话,是要被嘲笑的。

集体伙食。下乡第一年,知青吃县里定量供应粮,每人每月除二、三十斤玉米面、高粱米外,能有五、六斤细粮,即大米和白面。由于劳动强度大,又都年轻,定量供应粮月月不够吃。上级规定,知青粮食不够的,可向生产队借用(那时,农民家口粮不够,公家---生产队是不借的)。从队里借的都是未加工的玉米棒子,回到青年点把袋子往炕上一倒,同学们围坐一圈,手工脱粒。不管白天多累,不管手起泡、破皮,也不管夜多深,必须脱出百八十斤玉米粒,第二天再安排两人,牵毛驴去加工成面。女同学每月轮流做饭,多数不会发面,做出的玉米饼子或捏不动、或粘牙,有时还里外长褐斑(加碱不匀所致)。由于不会保管粮食,哪年都出现面结块发霉、米生虫又变成蛾子的事。其口感、味道可想而知。记得一位女同学的男朋友来,要改善生活,把舍不得吃的大米拿出来,才发现米已生虫。负责做饭的同学先挑米虫,出工的同学回来后,尽管又累又饿,也没人抱怨,因为毕竟要吃上一顿大米饭啊!全员一起挑,好不容易做熟饭。吃饭时,还有饭粒一样的白虫在碗里。大家边吃边挑,筷碗敲击声不绝于耳。一位女生说:“快吃吧!活物不入口!”像是在安慰大家。若是放到现在,说不定有人会说:“吃吧!那是高蛋白!”

住土房。和当地农民一样住在土屋里。住土房最怕两件事:屋漏和炕堵。我们青年点是68界老知青住过的旧房子,到了雨季,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屋里还下。每逢连雨天,大家就闹心。用不多的塑料布、雨衣把行李、箱子、米袋子盖好,其余能接水的家什全用上,面盆、脸盆、洗衣盆,甚至连刷牙缸子也用上了。遇上夜间下雨就更难了。炕上方漏雨,无法睡觉,心里没缝。有的几个挤在不漏的“领地”眯觉,有的坐在小板凳上盹睡,有的在一边抹眼泪,有的还唱起了长征组歌,不过把悲壮唱成了悲凉。火炕是用土坯搭成的。第一年,男生房间因多年未住人,炕不好烧。东拆西扒弄不好。农民家房子炊烟从烟囱走,我们的炊烟从门窗走。冬天冷得盖厚棉被,棉袄棉裤,外加棉大衣,头戴围巾、棉帽睡还冷得不行。早晨水缸、脸盆的水都结冰,用水得先破冰。晚上洗的毛巾,早上冻成“毛巾板”,无法用。每天早晨起来,鼻塞成了通病。鼻子不通气,难受又别扭。我从按摩书上看到用两拇指按摩鼻翼两侧可治鼻塞。试后,见效,推广。一小男生觉得挺有意思,急于通顺,用力过劲,结果弄得鼻子里通外痛,几天后,鼻子两边各结一长痂,逗得人们乐不停!

出行。那时农村出行主要靠马车和步行。知青回家一般搭生产队办事的马车,赶公共汽车或火车。从家回来就难了,火车晚点、汽车点更没准,每次从沿线小站下火车都要背包罗伞地往几百米远的汽车站跑,因为只有一趟公汽,赶不上就要步行30来里地的旱路。村路行人稀。一走就是3个多小时,夏天热、冬天冷,夏天青稞高,怕钻出歹徒;冬天日落早,怕黑天遇坏人。雨雪天汽车常常停运,那就更难了。买粮食、交公粮、拉化肥、出民工等等,都是用马车。尽管不安全,除此,没则!一次,外出修水利工程,马毛了,马拉车狂奔,车上的人跳的跳,摔得摔,一个女知青不敢跳,颠的摔下来,不省人事,经赤脚医生抢救,才苏醒过来,几个女知青都吓哭了。不过,坐马车还是笑的时候多。走远路时,村里人鼓动知青唱歌,知青反过来让村里人讲笑话,好不寂寞!还有一次,春节期间,知青们随大队文艺队坐马车到外村慰问演出。演出后,该村设宴款待到半夜。队员们一出屋马车不见了,两村人,四处找,也没见马车影。原来,几匹马见人都大吃二喝的,担心车老板“酒驾”不安全,干脆,好心“拒载”吧!于是,静悄悄地拉着空车溜达地回村了。饲养员莫名其妙,明知道大队宣传队到邻村(又是邻县)去演出,大队的手摇电话也打不通啊!哎!要是现在就好了!



























文学风欢迎你








RE:知青生活记趣(晨峰)

发表于 : 周三 1月 18, 2012 1:05 am
清风
知青生活的艰苦,不是一般的人都体会过的,晨峰的作品记录了一个时代,因了一个裤腿洗两遍的那个男生,我才欣赏到本文,真是姗姗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