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相濡以沫67载(纪实随笔之二)

发表于 : 周三 10月 20, 2010 7:23 am
吕小丁1
还没看到你的之一,但从本篇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贤妻良母!问好,回归自然朋友。何方的编辑也是自然大方,很漂亮哦!

RE:相濡以沫67载(纪实随笔之二)

发表于 : 周三 10月 20, 2010 8:31 am
云想衣裳
面对一个粗暴的老公,依然能包容下来,用自己的温柔贤惠去感化他,安慰他,你的母亲真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增广贤文三字经等教人能忍为安,女儿经教人三从四德,老人家虽然只字不识,但是为人处事却为人称道,这是一个人的秉性所为,衣裳向家母高堂学习了!

RE:相濡以沫67载(纪实随笔之二)

发表于 : 周三 10月 20, 2010 9:20 am
清风
母亲的伟大,来源于她的胸怀博大,对家来说,就是用自己阳光的心态,去温暖父亲、儿女,对社会来说,就是与邻里朋友们和睦相处,帮助父亲做好队里的工作,文章几乎是采用素描的方式,勾勒父母不同的性格特征,回归自然朋友,文学风感谢你的文字!

RE:相濡以沫67载(纪实随笔之二)

发表于 : 周四 10月 21, 2010 9:15 pm
醉入天籁
三篇中这一篇我最中意,感受也最深。由此可知,平淡朴素的文字也能使读者情动于衷。

相濡以沫67载(纪实随笔之二)

发表于 : 周一 7月 23, 2018 4:27 pm
回归自然






































相濡以沫67载

(纪实随笔之二)
























母亲其实不满父亲说话气冲牛斗的,这样的人开始看似占到了便宜,最后却被人嗯得苦不堪言。我有好多次看到父亲回来就拿我们兄弟出气的。那一定是他在外面受了气回来。我们挨过不少的扁担打,拳头敲,脚踢。我们兄弟大都犯头疼,大哥说就是父亲小时候打的。母亲常常开导父亲,有话好好说,不要先做别人的爷,再做人家的崽。我们挨拳头、扁担的时候,母亲常常用身体护着我们。父亲高高举起的扁担就会停止在空中,然后慢慢放下来,嘴里骂一些极端难听恶毒的话也就作罢了。
母亲是个善于说道理的人,她没有读书,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但《增广贤文》,孔子的许多话她都能够倒背如流。什么“半夜想自己,五更想他人”,“得饶人处且饶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些话都是母亲在床头和父亲轻言细语说的,我们那时候还小,不懂这些话的意思,但都深深记在心里,从父亲促使粗气的叹息逐步变得平和到变成鼾声。就知道这些话都是好话。第二天,母亲还得去和那些受了父亲气的社员解释,说得大家重新欢声笑语。也就没有人记恨父亲了。
父亲还是个不修边幅的人,一年有大半年时间就是一条蓝色的纱卡短裤,在那里就坐那里,脸上常年四季看不到皮肤的底色,泥巴灰尘也不兴洗洗,而母亲却是一个特别整洁的人,青是青,蓝是蓝。还喜欢在一件喜欢的衣服上绣朵牡丹、山茶、菊花什么的。花中还可以看到一只蝴蝶、小鸟、蜻蜓什么的欲飞还留。荷花旁边必然会有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欲跳还游。爱情需要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语言。而父亲母亲无论哪一方面都是风马牛不相及。一朵鲜花插在牛屎上,这是社员们常常笑话的话本。我们兄弟为了这些玩笑骂了别人不少娘,社员们说:这几个兔崽子模样道是文显显的,但就是太蠢。其实,几岁的小娃娃是忍受不了别人说笑谩骂自己父母的。
我的记忆里,母亲一生有两次离开过父亲,一次是三十多岁的时候,母亲借调到县里搞计划生育,母亲回来的时候看到我们兄弟和父亲都廋得脱了体。母亲抱着我们一场痛哭,说是再也不离开我们了。后来县里再调她去搞工作队,母亲总是说一大家人离不开而拒绝了。再一次是四弟弟媳生小孩,要母亲去照顾几个月,那时候我们兄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父亲真的是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家里守孤寂。母亲说,这次父亲的身体怕是再也难以复原了。我们回家买了补品,每天早晨一碗酒蛋,不出半月,父亲依然红光满面了。父亲一生不会做饭,全靠母亲一生一世地服侍着,最困难的时候,母亲也能变着花样改善我们的生活,一个鸡蛋,总是放在父亲的碗底,我们看见了口水直悠。母亲总是告诉我们,父亲是这个家的顶梁柱,父亲是山,山塌了,我们的房子就倒了,柱子到了,我们的房子也倒了,我们就会压在房子里面出不来了。
我们感觉母亲对父亲深深的爱,从做人到衣食住行。母亲告诉我们,一家人当然要关心关爱。其实母亲一直有个心结。他觉得对不起父亲,抗美援朝那年,父亲报名参了军,临行前母亲生死不让。后来,那个和父亲一起报名参军的回来安排到了运输公司当书记,母亲说,要是父亲去,肯定比那人还要有出息。是她断了父亲的前途,她一生只有对父亲好,才对得起父亲。
(未完)

作者:回归自然 ** 编辑:何方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