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樵哥站庆出书文章(小说)
发表于 : 周二 11月 30, 2010 6:22 am
由 清风
小说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樵夫的作品刻画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活雷锋,赵二真是现实生活中非常难得的好人!感谢你参与站庆出书活动!
樵哥站庆出书文章(小说)
发表于 : 周一 2月 21, 2011 10:24 am
由 樵哥
第一篇:好人赵二
我见过太多的趋炎附势,世态炎凉。但村民们对一位孤寡老人那隆重的待遇,则完全是知恩图报。
赵二老人出生后不久,爹娘去南阳做买卖,推着绿豆在返回的山路上,“丢了”。赵二被邻居二婶收养,他9岁的哥哥没人管,出外讨饭,开始还往家里跑,后来就不见了,再无音信。
二婶家本来就吃了上顿没下顿,又养着自己的儿子,赵二便半饥不饱,勉强被养到两岁,二婶得急病死了。这时的赵二又没人管了,三天没吃东西,赵二命大,得了病,差点高烧烧死,又活了过来。最后孤寡的赵奶奶抱他回去了,养了几个月,养不起,作了难。村里几个老人商议,家境好点的几户,每家轮流养一个月,其他的人家,轮流养十天。
赵二就这样吃着百家饭慢慢长大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个矮、体胖、肤黑、貌丑、食量大。即便这样,到六七岁时,家家户户还是都乐意轮到养他,因为他好像天生就是干活的料,到了一家,什么活都做。越长越大了,做的活就更多了,养猪、放羊、耕地、种田,丢下这个拿起那个,没有一刻闲着的时候。愚愚钝钝的他在心里是把每一家都当成他自己的家了。
解放后,他作为赤贫,成了贫雇农的代表,干部们要他揭发、批斗地主富农,他绷着脸,一动不动。挨斗的地主摔倒了,他还忙着上去扶。这样划不清界线,谁也没有办法,他的贫雇农代表自然取消。
从十几岁开始,赵二就一个人过了。他没有老婆,没有亲戚朋友,没有儿女,不会打牌,不会喝酒,不会赌博,甚至不会花钱,一般情况下不说话。他每天就是不停的做活。今天这家的粪池淘了,明天那家的干草上垛了,不用说就是他干的。只要他看见的活儿,有人没人,他都去做。如果你喊他,他更是高高兴兴地跑去干。干完活让他吃饭,他就吃,没让他他就跑回家自己做,吃过饭便又回来了。看到田里有猪他就撵,看到路不平他去修,拣起个东西挨家问。他还特别喜欢孩子,带着他们割草、拾粪,给他们摸鱼、捉兔、掏雀子。不仅是在村上,就是在周围十几里几十里内,大家都知道他的好处,赶集看戏,他到处做好事,把迷路的孩子送回家,送有病的老人去卫生所,帮建房的人拖土坯,他每天好像除了干活、帮忙、做好事,别的像娶妻生子、喝洒打牌、玩乐享受统统不知道似的。后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家都说,雷锋咱这儿有,赵二就是,全国学雷锋,咱学赵二,赵二咱看着呢,好学。后来公社真就发起了一个学活雷锋赵二活动,学得像模像样,足见赵二的影响之大。赵二没老婆,可他对女人很尊重,不论老少,让大家很放心。人们从他身上找不到一点劣迹。他就是这么一个怪人。
赵二到底做了多少好事,干了多少活儿,谁也统计不完。有的女人丈夫要外出,对女人在家不放心,怕有些活计离了男人不行。女人就会说,走吧,放心吧,有赵二呢。赵二办事大家放心。赵二懂活计,舍得下力气,干的快,真的是一个人顶几个人。后来搞联产承包,实行责任田,地都分下去了,赵二一时很适应不过来,他喜欢大集体,喜欢生产队广大社员一块劳动的场面。不过很快他就适应了,自己的一点田很快做完,然后帮了这家帮那家,或者干脆丢下自己先帮别家的。有时早上别人还在睡梦中,他就去敲门,要拿家伙干活。再后来,农村进入商品经济,自然而然开始有偿服务。白帮忙的人少了,盖房修屋什么的,一般都要报酬。可赵二不管这一套,比如说吧,某家盖房,建成结算工钱,也给赵二留一份,他就会很不高兴地丢下,坐在一旁生气。村里几辈人都很感激他,考上学在外工作的,出外经商的,一般回乡都会给他带点礼物,他也会很高兴的收下,转身又给了村里的孩子们。他有了钱,自己花的很少,因为家里油盐酱醋什么的,都有人给他卖,衣服被褥,有人给他拆洗置办。他几乎不用钱,有点钱也放不住,他好像只知道钱是用来买劳动工具的,不知道它还可以用来吃喝玩乐,所以不是给这家买个铁锨,就是给那家买个铁叉。没人说他厚此薄彼,他也不会。大家都把他当自家人看待,要是哪家改善了生活,甚至有了客人来,割肉包饺子什么的,总先给他送一碗,不先送一碗仿佛亏了心似的。要是两家吵了嘴,打了架,别人劝不住,都会说,叫赵二来,叫赵二来。赵二一来,逮着谁都往家拉,被拉的人没法子,只好乖乖地被拉回家,战火随之而息。村支书说,赵二比我有能耐,咱村不要治安主任,赵二就是。
赵二后来就死了。他刚有病的时候,并没有人知道,先是大家看他干活力气不济了,只以为他人老了,没想到是得了病,等到看着不对劲,弄到医院,晚了。在医院里的十几天里,家家户户争着去照看他,都哭得什么似的。大家这时才觉得,村里真是离不了他。但他到底还是死了,家里什么也没留下。从医院里拉回村的当晚,开始村里一点声息也没有,鸡不鸣,狗不吠。后来不知谁家忍不住哭出了声,顿时村里哭声一片,半夜方止。安葬那天,村里按辈份在赵二之下的,不论男女老少,都挑了灵幡齐刷刷跪了,灵前伏拜几百人,白浪起伏,哭声震天,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赶来送葬。很多得到过他帮助的人按习俗送来了纸钱。村里村外人头攒动。这真是罕见的场面。
十几年过去了,人们仍没忘了赵二,每年清明、春节、元宵节这些农村祭祀的日子,人们在祖坟前祭祀毕了,都要到他坟前烧纸、插香,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惦记赵二好处、年年祭祀赵二的人,没有一个能学成赵二,有的还自私、刻薄得让人非议,但他们仍一如既往,怀着感激的心、带着虔诚的表情,年年来到赵二的坟前,焚上纸,跪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