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老丁站庆出书文章(散文)

发表于 : 周六 5月 28, 2011 2:26 pm
小荷

闲侃游京探古
老丁
二00一年四月二十六日,我在女儿、女婿和外孙的陪同下,乘动车赴京“探古”。所谓“探古”就是探我童年在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之“古”。“古”者故也。
“古”者故也。已经过去八十多年了,也不知如今变成什么样了?是否还有,能否找到,心里全无把握。其实这一探“古”的想法,在我心中已经萌生了很久,虽然退休后单位组织几次去京旅游,但都因受集体行动限制没得机会实现。这次在女儿的鼓动下,一旦成行,这心里说不出该有多么激动。激动得连这次搭乘动车组的新鲜感也被冲淡了许多。一路上能使我专注的,一是窗外飞驰而过的电杆与各种路网设施,另外是车内门楣上显示屏滚动展现的行车速度。此时的车速虽然已经是秦沈速度的极限,但我心中仍然觉得应该再快一些才好。 就这样,我是被笼罩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下,挨过了不到三个小时的路程,终于到达终点站---北京。按理说也该算是够快捷了。
下车后随人流走出车站。
北京火车站我是熟悉的,还是老样子。站前的高大建筑多了不少,车流人流更是熙熙攘攘,显得那么蜂拥忙碌,热闹喧嚣,真是一派繁荣景象。还得说是国之首都。
匆忙中我们打了一辆出租,直奔女儿事先电话预约的住处---前门大栅栏连升酒店。
落脚有处了,稍事休息,我们把这短短的三天时间大致做了安排。
由于这次探京主要目的是为了“探古”,所以我们首先安排:明天全天就是探寻小酱坊胡同和北半截胡同,后天去奥运圣地鸟巢和水立方。其余时间可以在附近前门大街、大栅栏和琉璃厂随便走走,去看看那些老字号,或者买点纪念品什么的,至于北京的许多名胜古迹看也看不过来,就不远去了。
第一天,这一天的下午,天气不太好,天空多云没有阳光,哪也不去了,就在附近走走看看。我们步行来到天安门广场,放眼望去,海阔天空。站在升国旗的旗杆下,抬头仰望,五星红旗悠然飘动。正面的天安门城楼,对面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两侧的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巍峨挺拔。身处此境,不由心中滋生起崇敬敬仰之情。英雄纪念碑前新安装了一幅巨幅荧光屏幕,虽然规模庞大,但在我看来,这广场的宏伟气势,将会被这新增添设施的出现而逊色。
天安门广场之游,被当时天气的骤变给搅了,天空云层在增厚变暗,北风渐起,气压低垂,像是要有暴雨来临。我们不敢再多流连,急忙赶回住处。果然刚一进屋外面就疾风骤雨外加冰雹猛砸下来。这一晚上,我惶惶不安担心着明天的天气不知会是什么样子。
第二天, 天亮了,是个晴天。推开东窗,迎看日出,霞光万道,晴空万里。太好了,感谢老天赐给我们这么好的天气,让我们可以轻松舒服的畅游了。
七点整我们从旅店出发,沿着前门大街,走过箭楼,正阳门,又来到天安门广场。在人民大会堂前,女儿拿出相机为我们拍照,我也一试身手,给他们一家三口拍了一张。女儿怕我累,提议打车直奔小酱坊。我说不要坐车,就这么步行,边走边看,边说边忆,这一路风光,岂不惬意!穿过过街地道,沿着西长安街北侧直奔西单。在这里我们看到人民大会堂西邻那圆形顶盖的国家大剧院,别致的造型衬托着周围的水景,在疏密有致的树影中别有一番异国情调。在路过南长街路口时,我说这是我当年在京的第一住所所在地。女儿又拿出相机叫我站在那红墙中间、黄色琉璃瓦围拱门前,给我拍了一照。我告诉他们这条街进去不远靠西边第一条胡同叫老爷庙胡同。当初我就曾经在那里住过。站在南长街路口向北望去,远远地能看到那胡同口设有岗楼,而且有人站岗。看来是不能随便进出的,于是我们也就无意去惹那麻烦。从南长街沿红墙我们来到了新华门。这是中南海的南大门,也可说是我们共和国的心脏。门楼威严庄重,门岗设备森严,加上门前的五星红旗,门楣正中的国徽,特别是那两扇镶满金色钉帽的红漆大门,人们从这里走过,心境不免被门前的庄严气氛所威慑。这也许是我个人的感觉。这是什么力量?是国威吧!
我们沿着紫禁城的红墙继续前行,走出不远一处路口,红墙向北折去,这条路是城隍根吧?看路牌标的却是府右街,是我记错了。
长安街是条十分宽敞的标准大道,又宽又长。往东延伸,东长安街,建国门内大街,建国门外大街建国路直达京通快速路;往西延伸,西长安街,复兴门内大街,复兴门外大街,复兴路直达石景山路。据说这从东到西足有几十公里长,也许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城市街道。
西单(原称西单牌楼)是老北京西城区主要交通枢纽,往北是西单大街经甘石桥直达西四(西四牌楼),往西是复兴门大街,往南是宣武门内大街。我小的时候,这里只是个简单的十字交叉口,西单市场就在西北角上,非常简陋。现在这里已开辟成了文化休闲广场,有过街的地道、天桥和地铁。广场内设有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场地,还有棋盘座。不仅过往行人可以休息歇脚,就是附近的居民也可以到这里休闲娱乐,现在我们来到这里,不由得也找个地方坐下来歇歇。
从西单到小酱坊胡同路不算远,主要的几条胡同仍在,其中灵境胡同和辟才胡同已成为比较规范的马路,甚至在十字路口还设有交通红绿灯。过了这路口就是甘石桥路段,小酱坊胡同就在前面。当我来到标有小酱坊胡同字样的街牌时,我手扶着牌柱,心里想到:“小酱坊啊,我可找到你了”!
半个多世纪了,你的外貌如何,我是不是还能认出你来,只有深入胡同才能知道。先在这里留个照。
我们一行顺着路口向胡同深处走去。胡同是由西向东的走向,走出不远就左转向北成南北走向。回忆小时候这段路比现在要宽不少,而且 没有这一家挨一家的小店。记得在这拐角处靠西边有一大宅门,是一座西洋铁艺栅栏大门,透过铁栅栏门可以看到有一座别墅式的白色楼房,如今这里也有一门,却是座古典小门楼,门前两侧一对石狮子,透过墙头,可以看到院内一些房檐屋脊,与记忆中的样子完全不是一个情调。从这里北行,胡同更为狭窄。记得原来这里路的东侧是一大片空地,西侧是那家大宅院灰白色的 东墙这墙一直延伸到这片空地的尽头,足有五六十米。可现如今走在这狭窄的小道上,西侧也是灰白色院墙,与东侧那一片小门小户隔道相向,最窄处也只有四五米宽。这时对面开来一辆出租,与我们身旁的一辆手推车相遇费了好大劲才错过去,当年的旧模样,现在是一点也看不见了。记得当年在这片西墙下曾经有一小角门,面朝那空地,无独有偶,现在这里的西墙上也有一座小角门。但这个小角门是否就是当初那个小角门呢?实在无从考证,不过这个小角门却让我想起了当年在这里我所遭遇的一个关于“鬼”的故事。怎么回事呢?说说也无妨。
记得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满天星斗,没有月光。叔父带着我去东城洗澡,回来时坐摩电(那时叫铛铛车)。在大酱房胡同下车,这小酱坊与大酱坊是相通的,我家就在这两条胡同连接处不远。当我们快到家门口时,忽听前边有人高呼救命,我在叔父的带领下,越过家门直奔出事地点。只见一个拉洋车的车夫,拉着一辆人力车,蹲在一个大杂院门口喘气。大杂院里跑出好几个人,围着那车夫问长问短,人群中有一妇女挤过来,一遍叫着“柱子,柱子”一边蹲下来把车夫搂在怀里,摸着被叫着柱子的头问发生了什么事,那个拉车人还在不停地“鬼,鬼!”叫着,这时有人打着灯笼,我借着灯光看到那个拉车人是个二十几岁年轻人,留着光头,满脸惊恐的表情,像是被什么突发事件吓得面无人色,眼睛瞪得大大的,汗流满面地讲着刚才发生的可怕经过。
原来这个年轻车夫,拉了一天车,正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回走,进入小酱坊胡同,走到那家大宅院东墙外那个小角门处,看见一个浑身白色披挂的“怪物”笔直的戳立在小角门洞里,突然一个转身,显现出了它的恐怖面容,两个眼睛加上鼻子下的那张嘴,简直就是一张白纸上的四个黑窟窿,手里拿着个白色带穗的哭丧棒,朝着拉车人直冲过来。拉车人被这突发现象差点被吓到拉着车,头也不回落荒狂奔,边跑边喊,跑到大院门前。
听完拉车人诉说立刻有几个胆大的打着灯笼跑到那个小角门时,结果是什么也没看到。
事后大家议论起来,认为哪有什么鬼?分明是个假扮鬼怪,半路截人谋财害命的歹徒。早就瞟上他那辆车了。那是辆崭新的漂亮车,车上铜铁光洁,喷漆明亮,特别是脚踏板两盏玻璃灯,那铜灯框擦得铮亮,配上玻璃罩里那盏电火石汽灯的光焰,确实看着招人喜欢。
事后把这一遭遇讲给家里人听,都说幸亏你们爷俩没从小酱坊那边进来,要不然这一恐怖场面还不被你们撞上?想想看还真是险些遇上那个“鬼”。
故事讲完了,我不禁想到这种事也就是在那个年代才能发生,人们的迷信心理被歹徒利用,也使一些无辜老百姓遭殃。若是现在有歹徒作案也不会再用这种手段的。
现在回过头来再说我那时的故居。
当年我住的地方,就在这小酱坊胡同的纵深,当时门牌是甲二号,距那片空地还隔着甲一号和另外一个花园式庭院。
甲二号是个大敞门,进门是个不大不小的庭院,庭院里另有三个院门。东南角是房东的院门,西南角门里一座花园式庭院。我家在这院的东北角,靠东头一座古典门楼,门口两侧也是一对石狮子,黑漆大门上一对铜环闪闪发光,进门小院正面影壁墙上浮雕一个大福字,小院西侧月亮门进去是前院,南侧倒座是客房对面北侧一座垂巷门,由此进院,内院正房三明两暗五大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典型的北京四合院。
以上是记忆中的故居格局。现在当我站在这小酱坊胡同大约同一位置时,说什么也看不到当年那模样了。看现如今胡同西侧哪里还有什么大敞门?古典式的小门楼院墙倒是有几家,却是被挤在那密密麻麻地临街院墙或房屋之间,哪里还看得到当时的那几座大宅院?我心里很失望,一阵失落感袭上心头。我冲女儿们说“没有了,看不见了”!其实这也是我早就预料的结果。女儿叫我站在一家古典门楼前拍个照,权当是一张充数的故地怀旧照吧
当我们从小酱坊转到大酱坊走出胡同来到甘石桥大街时,在大酱坊的路牌前,女儿又给我拍一张照片。说心里话,此时我的心情,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兴致了。
再次回到西单广场。下一站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北半截胡同的姚家大院和江苏会馆,那是我姥姥家住过的地方。从这里到北半截胡同,需经过宣武门内大街,出宣武门,宣武门外大街到菜市口。这段路程我们体验了地铁风驰电擎的车速,只用了十几分钟就到了。走出地铁站口,外面正是菜市口的十字大道。北面是宣外大街,南面是新开辟的菜市口大街,往西是广安门大街,往东是骡马市大街。站在这里放眼望去,宽敞豁亮,四通八达,确是交通要道。来往奔驰的车辆很多,不过人行道的行人却很少,想要找人问路,半天不见有人经过。这时看到不远处人行道旁有一座标致的独立建筑,有两位环卫工人,于是我们急忙走过去,发现这里是一处很讲究的公厕。呵呵,我们也顺便方便了一下,出来后向那两位环卫工人打个招呼,随带问一下路线。告诉他们我们是东北来的,想要寻找80多年前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北半截胡同。其中一位指着马路对面的一片楼说:那边的楼下就是北半截胡同,不过那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老胡同早就没。我们谢过那人后跨马路来到那片楼群前,果然在楼群中有一夹道,路口马路边上立着北半截胡同的标牌。看来这条小夹道就是北半截胡同了。我们顺着这条小道走进去,左边都是高楼的后身,右侧是楼下的几家门面,其中一个敞开的大门洞,里边是个宽敞的大院,时有车辆出入。这条小道全长约一百五六十米,走到尽头,小道分开左右,往右大概是我记忆中的红罗巷,往左不远处就出了胡同回到了菜市口大街。我记忆中的姚家大院和江苏会馆恐怕全被埋压在这片楼群下面的地层里了。
在我踏进这条小道时,我曾边走边估量姚家大院和江苏会馆的大概位置,在我经过右侧楼下那一大门洞的一刹那,我竟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回忆起了在姚家大院的点点滴滴,童年时代的幻影不住的在脑海中浮现、、、、、
那时的姚家大院是个底层社会老百姓群居的大杂院,院子里住的大部分人是做各种小买卖生意、拉车卖苦力、耍手艺做灵活、走江湖窜胡同、弹弦卖唱的各类人物,都是底层社会的贫苦人家。整个大院约有二三十户一百多口人,他们就住在院子四周低矮的板棚房里。只有两户是独门独院,一户是房东姚家,另一户就是我姥爷家。只有这两户住的是有专有瓦的房子。
写到这里使我忽然想起了当时大院里的一个极为特殊的地方,是个人人非去不可的地方。那就是这个大院的公厕。我曾在我的“回忆童年”中把它称作是大院的“特殊风景线”我之所以这样称呼它,是因为它与别处的厕所不一样,太特殊了。
厕所位置在大院的西南角,在棚户屋的背后。走进入口一看,没房没屋,连个席棚也没有。这里面空间很大,能有前面院子三分之一大。它整个是一个大的锅底坑,足有一丈来深,坑沿周围都被四周的房屋后北山墙所包围,显得这坑越发的深。所谓公厕就在这大坑的底部,顺坡路下去后,那里围成圆圈设置的便坑是埋在坑底的二十多个小缸罐,人们就蹲在那小缸罐上面方便。我到姥姥家住时也是去那里方便。我看到了那些大人们,蹲在那里,彼此相识的还悠闲地唠嗑,想想看,当时的那种场景是不是很特殊啊?
这里卫生条件极差,夏天苍蝇蚊子成群,四周顺着坑沿全是垃圾。一到雨天,这里更是一塌糊涂,不过雨水却存不住,在最低处有井眼。综上所述所以我称它为特殊风景线。
这个露天厕所当只供男人使用,女厕所在哪里我就不知道了。这个厕所我姥姥家只有我去,别人谁也不去。姚家人也不去。
我写这些,可不是故意给我们北京城抹黑,我这是实话实说,这毕竟是那个年代、那个社会北京一部分底层民众生活习俗的真实写照。
不管怎么说,我们这次探古之游主要目的已经达到,虽然不太圆满有点遗憾,但是我的一个长期夙愿总算得到一个了结。
从菜市口赶回到住处时,已经中午十一点多了,今天的探访任务已经完成。明天按预定计划是去看鸟巢和水立方。
下午如何行动?吃完午餐后,女婿和外孙躺在床上就不想动了,想必是陪我走了一个上午感到疲倦了。唉,体力还不如我这90多岁的老头子呢。我和女儿是不甘心呆在屋里枯燥乏味的熬时间的,在叫他们不动的情况下,再次走出旅店,直奔琉璃厂胡同而来。开始对北京的古典文化、古玩风采进行一次猎奇游览。当然我对古玩领域虽然喜欢,但却是一个十足的白痴,只会看外形觉得好看好玩,对其内涵的真实价值一点也不懂。整个琉璃厂走个遍,也只能算是走马观花。不过对这里的老字号却是久已耳闻。如荣宝斋、一多阁等一些名家老店倒确确实实的看到了。从琉璃厂回到旅店,免不了把下午的琉璃厂之游向留在旅店那爷俩炫耀了一番,不过看他二人听后好像并没什么太大反应。
傍晚有些起风,是北风。一时让人们感受到一阵阵的凉意袭人,四月初的北京天气就是这样,虽然已经进入初春,但气候冷暖变化不定也是正常的。这对一些旅游者是有些影响。
第三天是个好天,虽然早晨北风阵阵,但当我们出发去奥运场馆时,已经是风平浪静,晴空万里了。
鸟巢和水立方论建筑风格、艺术情调以及技内涵功能效果,在北京奥运场馆中也算是傲立鸡群独树一帜的佼佼者。只不过从北京奥运会圆满闭幕后,到如今几年过去了,人们对鸟巢水立方的新鲜感早已渐行淡漠。向我这从没身临其境的人,也从诸多图片电视影像中看过不知道多少遍。今日即使站在它的巨大身形下,也只不过像是“久仰慕名,时隔三秋,今日一见,如沐春风”一般,倒像是老友重逢了。
从奥林匹克出来,坐上出租,向北经过四环中路南转弯经过德胜门大街、鼓楼西街、地安门北街直达北海公园北门。
在北海公园内,我们分别在九龙壁、琼岛漪澜堂,沿湖回廊中段遥望对岸五龙亭,再奔永安桥过北堆云南积翠两座牌坊,并在这几处景点摄影留念。我告诉他们这几处景点都是我童年曾到过的地方。
从北海南门出来后,再度打车走文津街,北长街,南长街,出红墙圆拱门,跨过长安街,绕过人民大会堂后身经由交民巷,终于又返回前门大栅栏。在途经南长街老爷庙胡同时,我特别叫大家注意看该胡同,不但胡同有岗哨,就是胡同内住户门前也有岗哨。这里肯定不是一般住户。
我们的住所连升酒店就坐落在大栅栏(北京音叫大石蜡)大栅栏胡同历史悠久。原为明代所修,为防盗设置了铁栅栏,才起名叫大栅栏。清初,汉族居民被赶出内城,许多做买卖的也随着搬到这里,因此,这里才热闹起来。那时清政府还明令内城不许开戏园子,于是在这条不过270米长的胡同竟有“三庆,同乐,庆乐,广惠,大亨等五家戏园子。现如今这些戏园子虽然没有了,但是一些老字号如同仁堂中药店,瑞蚨祥绸缎庄,内 升布鞋店,张一元茶庄等老店仍在。
前门大街也有新的变化,现在的前门大街已改成步行街,两旁店铺都是仿古如旧的新装门面,道中央的摩电车轨道也是新铺设的。有新造的老式摩电车供游客乘坐。可当时我们并没有看到有车运行。这里最大变化是在这条大街的两侧,各有新开辟的东西两条上下行车道。连升酒店所在路口的铁栅栏门架是开辟那下行道时设置的,真正原有的铁门架是设在前门大街上的那架。
第四天,在返程前的这段闲暇时间,我们就在前门大街的大栅栏及那两条上下行车道上闲逛。中午,按计划还是搭乘动车组返回锦城。至此,整个游京探“古”之旅宣告结束。
事后女儿曾建议我对这次旅行写点东西。也许是我年龄的关系,一直拖到这年末。我也确实是老了,不仅头脑迟钝,思索能力也大大的下降,就连这手拿起笔来也不太听使唤了。所以这次写的这篇游记,简直就像老太婆一样絮絮叨叨,罗嗦连篇,真叫人笑话死了。
合计:683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