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说春晚(暮闲欣逸)第七篇
发表于 : 周五 6月 17, 2011 8:46 pm
中国中央电视台1983年举办春节联欢晚会,至今已经二十八个年头。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为咱老百姓多了一道年夜饭,不管你喜不喜欢,都成了年夜饭团圆桌上一年一套的精神大餐。年三十,来自中央电视台的祝福伴随我们度过一年又一年的团圆之夜,让我们感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亿万观众的掌声笑声欢呼声 ,就是对春晚的肯定和评价。从春晚的窗口让国外侨胞、海外同胞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飞跃进步,看到中国的不断强大昌盛,亿万观众异口同声地为春晚叫好,无疑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一大创举。同时,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入选世界综艺艺术三项之最:中国中央的春晚是全世界播出时间最长,收视率最高,收看人数最多的春节联欢晚会。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中国春晚不但带给中国人快乐,也震撼了全世界人民的心。 作为主办春晚的领导阶层到春晚的电视编导,各路演职人员费尽心机,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各个阶层人士对春晚有不同寻常的感受,并能为春晚竖指叫好,这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把春晚比作一个大拼盘,那么,春晚的编导和演职人员就是这个大拼盘的调味师,他们在春晚舞台上把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让晚会节目既要有省美价值,还要有满足群众的娱乐需求的效果。在春晚这个大拼盘里,为了解决“众口难调”的难题,导演煞费苦心,从舞台的灯光、舞美设计到服装道具的色彩效果,再从演员的个人素质到演员表演的舞台效果。他们调集全国各路艺术精英;筛选最经典的艺术作品;既有高雅的舞美音乐;也有脍炙人口的相声小品;既有大型舞蹈的热烈,也有征对春联、戏剧唱段、戏剧脸谱、《青花瓷》、《兰亭序》、拳剑、魔术等传统文化……从外国友人惟妙惟肖的精湛表演,看到中国与国际艺术接轨的特殊效果,也感受到我们与国际友人心与心近距离的交流。有了编导和演职人员的辛勤劳动,才换得亿万观众的掌声、笑声、欢呼声。才让咱老百姓和中央电视台的心更加贴近。 自从草根艺术在春晚的舞台挑战传统文化艺术,中国的文艺术从此跨入一个新的高度,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大众化与文明程度。就像通俗歌曲挑战传统艺术一样,从当初西方的通俗摇滚不被国人接受,到今天中国的老幼妇孺都能流行在通俗歌曲里享受小鸟依人般的清雅、感受摇滚乐的刺激,这不得不归功于央视春晚对文化艺术的推陈出新。 正因为春晚的编导们根据中国文化艺术背景设计出适合国人大众口味的春节联欢晚会,才让国人能够在最休闲的时刻享受最幸福愉快的时光。 在春晚舞台上,观看舞蹈:《瑞雪》、《小城雨巷》、《醉鼓》、《千手观音》《俏花旦》……带给我们无数的震撼,使我们感受到舞蹈的唯美与和谐,人与人之间邂逅的温暖;欣赏相声、小品演员贴近生活的创作,真实地再现普通百姓心理需求,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演,带给观众无数开心的欢笑,以及笑声背后的无数思考;欣赏通俗、摇滚乐,让我们的心里变得更年轻,欣赏戏剧唱段、戏剧脸谱、征对春联让我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周杰伦的《青花瓷》、《兰亭序》让你醉入水墨丹青、感受传统书画文化的自然清新,让惜书爱画之人再次从舞台上领略书圣王羲之《兰亭序》行云流水般的创意之美,再次感受到“前年碑易拓,却难拓它的美,真迹缺,真心难给”的失落与欠缺,唱出惜字之人“宣笔一撅 那案边浪千迭”的快意,也道出习书人“摹本已写 而墨香不褪 印泥都有余味,一杆朱砂 到底借了谁”的羞怯。阿宝创作演唱的《咱爸咱妈》,既原始又朴实地唱出天下儿女对父母的思念与牵挂;《旭日阳刚》打动人心的动情演唱,让草根艺术在春晚舞台上成为一朵艺术奇葩。肯定地说:小小春晚舞台,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精华,链接万户千家。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组合;时尚与复古的结合。 为了解决众口难调的难题,央视号召观众为春晚节目投票。意在让每年的节目得到不断提高和更新,同时根据观众投票投其观众所好,既然这样,又哪来春晚节目一年不如一年的说法? 法学家张臣武说得好:“不论谁来办春晚,即使是优秀高雅的人来办春晚也会遭到非议,况且春晚没有到不能容忍的程度。”,“春晚就像过年吃饺子,它不是必需品,但又不可缺少。虽然现在让春晚下课的呼声很高,但毕竟它占据了最有利的平台和时段,不可能消亡。”为什么总有人说:春晚越办越糟,一年不如一年?那是因为编导更新的速度难以满足观众越来越挑剔的胃口。还有观众说个别小品太低俗,换言之:如果没有雅俗并存,又哪来“雅俗共赏”之说?为什么遭非议的所谓“俗”文化,会得的选票最高,就更证明这些作品对了中国不少人群的胃口。不管舞台上的“雅”还是“俗”,都浸透了演职人员的心血,他们为了赢得众人的欢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当然,春晚节目可以做一些调整,我们也期望更多一些老少咸宜的表演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中国春晚就会越办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