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南园做客(潇湘听雨)
发表于 : 周五 5月 27, 2011 11:58 am
由 珍妮
美女老师不仅散文写得好,第一次写诗也写得这么有韵律,有意境,真是了不起,折服,赞!
RE:南园做客(潇湘听雨)
发表于 : 周五 5月 27, 2011 1:05 pm
由 梁山泊
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RE:南园做客(潇湘听雨)
发表于 : 周五 5月 27, 2011 2:18 pm
由 涟清
南园做客的文章,这已经是第三篇了。看大家的照片,文字,我如临其境。好羡慕大家啊!呵呵。这篇文章作者笔法凝炼,删繁就简,全文几千字,却找不出多余的句子。足见作者文学功底之强。涟清,赞一下!
RE:南园做客(潇湘听雨)
发表于 : 周五 5月 27, 2011 6:52 pm
由 陌上不结桑
我也想去,为什么不带我去?站长偏心。
RE:南园做客(潇湘听雨)
发表于 : 周六 7月 02, 2011 9:43 am
由 潇湘听雨
不好意思,才看到。谢谢你的鼓励!
南园做客(潇湘听雨)
发表于 : 周三 12月 28, 2011 10:44 pm
由 潇湘听雨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center border=0>
南 园 做 客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作者:潇湘听雨 编辑:一缕清风
认识南园主人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很多年前,在图书城的某个书店,我带着小女流连在一排纯文学书的书架前,突然听到一个浑厚的男中音在身后响起,他很热情地向我推荐道:“池莉的那本《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挺不错,我才看完,你可以看看!”循声望去,在门口柜台边坐着一个高大帅气且很有艺术家气质的男子,他正望着我,细脚大框的眼镜背后满是真诚和敦厚的微笑。在这个浮躁的年代,生意人为了利益,书架上摆着的基本上是一些实用或通俗的读物,这个店子竟用了半面墙的书架给了纯文学一块舒展拳脚的天地,这本已让我对这个书店充满好感,眼前这个男子不俗的话语和很有个性的气质更是让我瞬间消除了对商家的戒备,我毫不犹豫地取下了那本书。走到柜台付钱时,男子又主动用八折的优惠价把书给了我。或许作家天生的对读者有一种怜惜,临走时,男子又从玻璃柜台里拿出一本书说他写的送给我,一看封面竟是《蔡世平散文选》,这让我惊喜异常。因为这本书早几天已有朋友送给了我,我刚读完,对文字的内容还正处在熟悉和咀嚼阶段,没想到这么巧,我这么快就遇到了作者。我再次抬起头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没错,确实是他!难怪先前跟他说话时我觉得他格外眼熟,原来我早已在书上见过,而他又确实是那种只需一眼就能记住的人。他说家里还一本书,过几天送给我。尽管此后我多次去书店,没再遇到他,但这一幕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
“词是古人创造的既能通天入地,又能探幽访秘的神器,它的神奇在于能以最精短的语言实现人性的深度表达,又能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人类遥远的精神故乡,如父亲的微笑,母亲的叮咛。” 再次比较近的距离见到他是在去年的一次笔会的座谈会上,这是他跟与会者谈艺术创作时所引用的一段话,后来我才知道这段话来源于他的《南园词话》,也才知道2002年他已由散文转向现代旧体诗,且成就斐然,好评如潮,诗词专家们称誉他的词为“词体复活的标本”、“中华诗词延续与发展的一个可能性方向”,中华诗词学会甚至给了他更高的评价:“蔡世平是21世纪出现的将对中华旧体诗词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词人。”现在他已是《中华诗词》编委,湖南理工学院中国当代诗词研究所所长,市文联主席。但作为一个国家级一级作家,面对世俗的称誉和繁杂的应酬,他更多的表现出的是文人的率直和本真。他说他最惬意的事莫过于邀集几个文友相聚南园煮茶品诗。所以这次能有幸走近南园,真正认识南园主人,当然不是偶然!
越过书有“南园”的石碑,我们一行人在清风大姐的引领下,穿过一条左有修竹,右种芭蕉的金银花藤架,呈现在眼前的是另一番山野之趣。一条小径沿脚底延伸直山坡背后,它的左边欢腾着野生的藤蔓,右边有一座一人高的山坡,山坡上种着菜也种着花,此时正是草木荣发的季节,青菜长相正旺,鱼腥草星子一样的花朵铺满了大半个山坡。我们傍山而行仿佛走在农家的田砍土坡下,伸伸手可触摸自然的花草,吮吮鼻闻到了乡村特有的泥土气息,城市的喧闹渐行渐远,心里竟有说不出的自由与欢畅。而园里尤为打眼的是那一蓬伴壁而生的凌霄花,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月,青绿的藤蔓已肆无忌惮地从一楼爬到了四楼的墙面,居高临下的姿势仿佛被主人娇惯坏了的孩子不受任何约律。不过它们真得感谢主人,于这钢筋水泥的罅隙间给它们营造了一个自由舒展筋骨的空间。或许它们也懂得感恩,据说花开的时节,它们会用满墙紫与绿的喧哗给多情的主人带来欢悦带来诗情。
曲径的尽头,就是主人小小的庭院,这里的设计更是巧妙,令人惊叹。池塘、金鱼、假山、石磨、根雕、石碑,每一样东西似乎为艺术而设,与山坡上的花草树木组合在一起,仿佛一农家小院,更似一件精美的园林作品,既有艺术品位,又不失自然之趣。或许这一直是我梦想的家园,置身在此情此境,我除了羡慕,更多是感慨,在繁华的都市里能拥有这么一块世外桃源来洗净尘心,确实是一件惬意的事。而没有对名利的淡然,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对美的极致追求,我想也打点不出这么宁静雅致的空间。所以主人一边引我们上楼一边无不自豪地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我亲自布置出来的!”
修竹节,芭蕉雨,池中荷......我不知道主人的布局是否有其用意,也不知道闲看荷花开,夜听蛙声鸣,那又是怎样一番意境,但我从每一处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中似乎读到了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隐者的智慧与情怀。“搭个山棚,引顽藤束束,跃跃攀爬。移栽野果,而今又蹿新芽。锄他几遍,就知道,地结金瓜。乡里汉,城中久住,亲昵还是泥巴。//难得南园泥土,静喧嚣日月,日月生花。花花草草,枝枝叶叶袅娜。还将好景,画图新、又饰窗纱。犹听得,风生水上,争春要数虫蛙。”或许还是主人的《汉宫春·南园》词最能阐释这其中的意味,也最能说明他对这方天地的珍爱!
主人的书斋在庭院的左边,当门便是一张原木书案,占据了大半间房子。刚上楼时我觉得书案的摆放有些突兀,但当站在书案边随意地抬头望去,便明白了主人之用心。握笔挥毫之后,舒展筋骨之时,闲看窗外,触目为花草树木,侧耳是蛙呱鸟鸣,足不出户便拥有了采菊东篱的悠然与闲适,这种感觉确实美妙。书案上摆放着文房四宝和主人未及完成的书法作品,看似凌乱却与满屋的书籍、墙面上的字画、桌子上的奇石、会客室的根雕一起营造出了一种雅致而清新的书斋环境,也透露出了主人的真性情。所以后来主人为了满足我的好奇,教我如何用那个古老的铜壶煮水沏茶时,我一点都不感到诧异了。煮茶论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每位有幸走进南园的人享受到的最精彩的节目,至少我觉得这是最有意思的事了。一边听诗一边品茶,用铜壶熬出来的茶水,清香萦室,置身在书香茶香的氤氲之气中,听着南园主人用风趣幽默生动易懂的方式谈诗教诗,瞬间会有种耳聪目明心底如洗的清爽与干净,思想上会有打开天目的顿悟与开阔。
“ 现代旧体诗与古代旧体诗不同,虽讲究格律,但不能因律害意。内容要表现生活中的美,用词要讲究灵性。”
“古人讲究字字有出处,句句有来历,我认为用多了别人的语言就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所以还是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让后人到我们的文字中来寻找出处。”
“文字要好懂,太晦涩的语言影响理解,实际上就失去了文字的魅力,也失去了文学的意义。但要在看似不经意,实为精心而为之上做文章,尤其要善抓细节,善用动词。”
一直以来我写随笔写散文,写作过程中我常会遇到一些困惑,比如,主题是否一定要攀一个高度,比如选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尤其是文字里面是不是要随处可见前人思想的精华才能增加我文字的厚度。。。今天听了南园主人有关诗词创作的这些见解,我豁然开朗,用个性化的文字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我想绝对不止是就诗而言,也适合我写散文。所以后来南园主人一再问我有没有收获,我说收获很大,倒不是就我写诗词而言。我没有写过诗词,尽管经南园主人一点拨,有了些粗略的了解,但毕竟只是皮毛而已。我的收获更在于对一种写作理念的坚守 。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抑扬顿挫的音韵展示了文字的魅力,跌宕起伏的生活或许更能彰显人生的意义。问起南园主人为何放弃熟稔的散文转向比较偏的现代旧体诗词,他说:“散文尽管很有成就,但做不到第一。转向只是想做第一的擦鞋匠!”前几天跟朋友聊天,她也曾说过这么个观点:“只做第一”。今天再次听到这句话,内心除了佩服作者的勇气,更多的是一份深深的震撼。人生面临很多选择,这不仅需要对自我的判断和把握,更需要有“做第一”的雄心壮志和选择的胆量放弃的果断。南园主人可以说用自己的智慧和胆量选对了该走的路。说起他的词在文坛上的反响,他说曾有人拿他的词跟毛泽东的词比较,说毛泽东的词是骑在马背上写的,大气。说他的词是坐在鱼背上写的,没有高度。他就幽默的反击道:“马是人骑的,鱼是神骑的。”后来回到家里仔细读他的诗词,觉得真是通了神,文字里处处闪耀着神性的光芒。
平仄了一上午,老师要我们现场作诗,以南园为话题,每人完成一首。第一次学做旧体诗,就得到大师级老师的指点,兴奋之余记录在此:风来竹影动,月涌鸟声喳。室幽人更雅,疑入武陵家。初学写诗,只注意了诗词写作的表现形式。真要上一个台阶,必须先学会审美,明白哪些内容哪些意象可以入诗,所以跟南园主人告别时,他一再邀请我们十多天后再去他家一次,说要从各个方面激发我们的审美情趣,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有大师级老师如此热心地愿意教我们,我们自然是兴奋不已,大家都期待着!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