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我那一年半(洗耳听风)

发表于 : 周六 6月 18, 2011 9:23 am
清风
读完本篇,我已是泪流满面:深深地被文字感动着,被中国军人一种精神感动着!这是中国援巴军人军旅生活的真实写照,那种及其艰苦生活与施工中以苦作乐的精神,是中国军人的骄傲,文章从侧面表现我军将士勇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RE:我那一年半(洗耳听风)

发表于 : 周日 6月 26, 2011 12:22 pm
博友1192
洗耳听风朋友好!你的聪明才干,让你赢得好运气。你的文章充满了活力,让人感觉军旅生活虽是艰辛的,但也是快乐的。祝你永远幸福快乐!1

我那一年半(洗耳听风)

发表于 : 周一 7月 23, 2018 4:27 pm
洗耳听风
















































我那一年半

作者.洗耳听风/编辑.琴心

二 在生命禁区里潜伏两个年头

往事历历在目,昨天仿佛就在眼前。
恐怕国人不会忘记上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曾经有一项震惊世界的援外工程堪称中国外交史上辉煌的一笔,那就是中国为非洲人民修建了坦(坦桑利亚)赞(赞比亚)铁路。当年中国的媒体做过大量宣传,尤其是著名相声演员对援建坦赞铁路那段脍炙人口的描述,让国人对坦赞铁路援建的事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人们不知道,同一个时期中国还有一项耗资超过坦赞铁路的援外项目却被刻意隐藏起来---中国在巴基斯坦修筑了列为国家最高机密的喀喇昆仑公路。
由于我们出国修筑喀喇昆仑公路是保密的。也就是说,在和平年代投身国家秘密工程的不穿军装的军人不得不当隐身人。当年我和近千名湘西战友都是其中的一员,像战争年代的地下工作者一样不能暴露身份,集体“潜伏”在巴基斯坦的雪域高原上。我们是最后一批“潜伏”者,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呆了两个年头。
你想知道“潜伏”在外国做隐身人感觉怎么样?
告诉你,感觉太哪个了,三言两语说不清,一个字:烦。烦就烦在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不能有正常人应该有的正常的生活。不说当兵没有军装,兵民难辨,不说平时寂寞难忍,没有娱乐可言,也不说身处险境,时刻为安全担忧的同时还要克服人们难以想象的生活困难。不怕大家笑话,那个时候,除了少数人外,上万名光棍们都到了娶老婆生孩子当爹的年纪,一年到头天天在雪山下面和石头打交道,就是女人也看不到一个。你说烦不烦?
当然,话说回来,作为军人,报效祖国,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国家的利益高于自己的生命。什么艰难困苦和烦恼也就不得不被大家抛到九霄云外了。
那还是32年前,我随部队从新疆和静县出发,一个班挤坐在一辆卡车上,,牌照为K字打头的汽车一路颠簸,途经库尔勒、阿克苏、轮台、三岔口、喀什、塔什库尔干,整整坐了六天车,来到了巴基斯坦。相比之下,我们这批湘西兵还算幸运的。在我们之前,新疆建设兵团18个连已经神不知鬼不觉从国内蒸发了11年。后来我们部队也接到军委命令,于1974年从新疆驻地神秘地消失得不知去向。由于这是一项国家的最高机密的缘故,以致有关这次行动给世人留下了带有神秘色彩的谜团也不奇怪。
是谜团,就有人挖空心思地去想去猜,千方百计地想破解这个谜团。
早在60年代和70年代,以及往后的日子里,苏联、美国以及西方一些对华极不友好的国家媒体就敏感地把我们部队神秘消失当着探秘的源头。更有不怀好意者从道听途说中得知我们部队番号后,潜入我国国境,悄然来到新疆和静县部队驻地附近窥探密秘。
然而,熟知我军建制的情报人员傻眼了,传说中秘密出现在巴基斯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544部队依然还在中国新疆,这个3000名正规编制的基建工程兵部队一直在新疆若羌执行国防施工任务(544部队正规编制应为3000人,考虑当时执行特殊任务的情况,部队以超编3000多名掩护出国部队)。于是猜测就自然而然地不断翻新了,千奇百怪的各类揣度铺天盖地地在各类媒体上出现。直到2010年4月,我国正式对中国军队参加喀喇昆仑公路建设一事解密的头一年,我在网上还发现,英国一家媒体还在称:上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曾经派出了大量囚犯前往巴基斯坦修筑喀喇昆仑公路……
于是,我怒火中烧。我给记者打电话,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年事情的真实情况。我既然有故事想说,我也知道我的故事能让记者感兴趣。
果然,电话里,我的故事刚开头,记者就急于相约见面时间和地点。
我的故事很感人,这是记者在短信里特意强调的。当然故事的主人公不光是我自己,而是我更多的战友。
很快,我和记者见面了。在茶楼一隅,我们似乎把耳边的喧嚣隔绝在千里之外。
记得我是这样开始讲述的:我早就想说说那些熟悉和不熟悉的战友故事,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你有一肚子故事,之前为什么没有说?
很简单。因为这些故事都是军事秘密,属于讳莫如深的那一种。
那是一字字一段段用汗水、泪水以及鲜血编织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中国和巴基斯坦有着长期的密切友好关系,近几年中巴两国多次联合军演已不再是秘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巴基斯坦特意开辟了一个展区,详尽地介绍了中国曾经在自己十分贫穷的时候帮助他们修筑了一条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喀喇昆仑公路,而很少有人知道,这条有着重大国际战略意义的公路与近千名湖南人有关,当年中国曾经向全世界宣称:中国不在国外驻扎一兵一卒,而当年来自湖南以及全国各地三万人都是共和国军人……

当年修筑这条长达1200公里的喀喇昆仑公路,工程历时13年。中巴双方公牺牲了700余人。仅巴基斯坦境内613公里的喀喇昆仑公路施工现场相当每一公里就有一人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在这项不为人知的秘密工程中,湖南湘西近千名铁血男于1978年5月脱下军装,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筑路员工的护照,紧急驰援中国援巴第三期喀喇昆仑公路水毁修复工程,迅即补充到各施工支队、大队和中队。
喀喇昆仑公路沿着印度河、吉尔吉特河以及洪扎河一路攀升,从齐拉斯开始,在吉尔吉特和苏斯特一步一个“台阶”,每上一个“台阶”,海拔升高1000米。它的最低处海拔700多米,最高处的红其拉甫海拔5000多米。公路全线有主桥24座,小型桥梁70座,涵洞1700多个。13年间,工程共用8000吨炸药、8万吨水泥,运送土石3000万立方米。这条被国际权威专家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公路是世界近现代17项代价最昂贵的建设工程之一。
在一年半的援巴筑路期间,这些来自湘西沅陵、溆浦、辰溪、永顺、桑植、大庸、石门、桃源、慈利9个县的普通战士在那条神奇的公路上,为之付出了心血、汗水甚至生命,为中巴友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在巴基斯坦吉尔吉特中国烈士陵园,还有一名名叫朱法安的湖南战友长眠在那里……而那时在印度河两岸施工的千里线上各连队,对其它兄弟连队战友牺牲情况不做宣传,互不通气,只当着高度机密逐级上报直至到国务院和军委,以免在全体援巴战士中带来恐慌。直到现在,就是湖南近千名援巴老兵也不是都知道还有一名战友至今竟然还留在巴基斯坦,代表600万湖湘儿女的子孙万代,做了一名中巴友谊永远的使者,默默地守望着这条神奇的天路。
作为烈士们的战友,回国后,每每想着自己能活着回来,再次穿上崭新的军装,不禁感慨万千。
对我而言,这种感慨叫震憾叫怀念,这种怀念和震憾能随着我和全体亲历者跨越时空的脚步一路前行,直至生命的最终点。
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也许是我曾经四次伴着长明的孤灯为牺牲的战友画过遗像,也为烈士书写过追悼会上横幅的缘故,他们英俊的面孔早已经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我常想,作为军人,长眠在异国他乡时,多么想穿上最后一套军装,再现一次自己英武的军姿,给前来送别的战友留下最得意容颜。然而,他们做不到,他们没有军装,他们更不能穿上军装。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死了也一样。不论你资格多老,职务多高,身份也要刻意隐藏起来,墓碑上一律刻写上“中国工程技术人员。”
显然记者知道这是一项涉及国家最高军事机密的题材,他想知道此事事关重大,能否报道出来,心里没有底。我说2010年国家已经正式解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