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五绝*感秋(巫资华)

发表于 : 周三 4月 04, 2012 12:39 pm
醉入天籁
这首五绝与此前的七绝异曲同工。28字基础上再浓缩到20字,还用叠韵字“冉冉”,等于是19字。为了照顾到绝句的起承转结的篇法,那就只有从意境上去下功夫了。巫资华近年浸淫在格律诗词中,平平仄仄的学步中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他的霍山行五律,偶感七绝都写得活色生香,在读者群中好评如潮。这首感秋五绝曾数易其稿,反反复复的雕凿修改中真可谓呕心沥血,颇有“两居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艰苦凄绝。我对其谦谨虚怀、精益求精的作诗态度亦深有感佩。与他的聊天内容中,绝无诗以外的调侃,每每为一字的妥帖不惜整小时整小时的商量琢磨,而这种商量琢磨中绝不是为了平仄用韵,而是追求意境的深刻和意象的鲜明。这就难能可贵了。我常想,文人相轻或许不可避免,但彼此间有一点不尽相同,那就是对自己作品高度负责的精神,即使敝帚也要自珍。如此持之以恒,假以时日必将登大雅之堂。这是指日可待的。
这首绝句起句交代时间节令,九月的深秋季节,菊花盛开,古人因之谓九月为菊月。想想吧,那房前屋后的篱畔,那沟沟渠渠的馨香,那漫山遍野的一片金黄。而这一切都是秋之气秋之风的原因,时序节令的变化就是这般神奇,它扑面而来,它携成熟果实而来,它是一个智者。诗人在选取这一物象时颇费踌躇,为什么呢?因为物象要与心境共鸣,要与诗人的身份和年龄匹配。这,就是诗人在构思时的心灵轨迹,在绝句的起句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第二句叙述事件发生的处所。霜丝,白发,因秋霜是白色,即白色的霜。古代汉语中多这种以特征代物象本体的例子,这里是以霜的色别代秋霜本体实义,镜台,梳妆用的竖立着的框架,上嵌一镜面,中置酷似书案。全句即白发拂过梳妆台,这里有动态也有静态,动态是诗人的头部在摆动,静态是镜框里映现出诗人白发的容颜。这里全部是写实,亦即状境,为三四句抒情做物像铺垫。使之衔接紧密,写作手法上叫触景生情。时光在这里具指诗人既往的青春岁月,何,疑问代词,为什么的意思。冉冉,疾迅状,修饰陈述时光,叠字表示速度快。全句即在问:时间为什么过得这么快呢?这里,诗人是在有意设问,问茫茫苍穹,也在自我追问,我怎么没觉到过得这么快呢?似乎一瞬间就白了头发。充满了苍凉和惶惑。因为这设问得不到回答,问苍穹星月,它们无声寂寂,问自己,也无语寥寥,不是不能回答,是一言难尽,是欲说还休。那么,就自然转结为第四句句意。壶底问如来。这里字面看似平易,实则寓意深刻隽永。壶底二字承前句,还要打破纱管问到底么?那么诗人回答你,没有答案。既然不能给出答案,那就去请问佛法无边神通广大的如来佛祖吧。而如来远在西竺极乐世界,他才不会理睬你这些凡人琐事呢!最后,归结到还得靠自己去漫漫求索,强调语气表示肯定。

RE:五绝*感秋(巫资华)

发表于 : 周三 4月 04, 2012 1:17 pm
纵横天下
通过这篇作品的评析,我明白了“诗无达诂”的含义。读者对与诗的解读,与作者的创作原意,总是会有出入的。有时作者自己也无法完全说透自己写的文字到底还有多少含意。

RE:五绝*感秋(巫资华)

发表于 : 周三 4月 04, 2012 1:22 pm
纵横天下
感谢先生的品析!结句“壶底问如来”一句,原意是接“流光何冉冉?”苦思冥想没有答案,不如就喝酒。不经意间,见到了酒壶中端坐着佛祖如来,我又问流光何冉冉,佛祖告诉我了答案。但是我喝了酒,却又都忘记了,大家来猜猜佛祖说的答案是什么吧!哈哈。。。

RE:五绝*感秋(巫资华)

发表于 : 周日 4月 15, 2012 12:47 pm
醉入天籁
加精推荐!

五绝*感秋(巫资华)

发表于 : 周一 7月 23, 2018 4:27 pm
纵横天下
************************************

















五绝 感秋

作者/巫资华 编辑/琴心

风转菊花开,霜丝拂镜台。

流光何冉冉?壶底问如来。







http://xxxkk.16789.net/domName/xxxkk/20 ... 724886.swf

文学风家园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