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刘德言(刘竟芳)审核:衣裳

发表于 : 周五 1月 25, 2013 10:10 am
云想衣裳
这是一个为民做主的好官!
最后一句最好写要表彰这位功臣。

刘德言(刘竟芳)审核:衣裳

发表于 : 周一 7月 23, 2018 4:27 pm
刘竟芳





刘德言

文章:刘竟芳/编辑:云想衣裳






刘德言(894—964),字绍闻,唐代安福县人。初任淮南藩府奉议郎、楚州宝应县宰。因厌战而弃官。后举义兵,卫里门,匡扶宋太祖统一天下。曾被提任水部员外郎,淮南转运使,江南发运使。主持开建南昌郡。
卫里门举义兵
唐末,我国北方五代,南方十国,藩镇持续割据,天下大乱。百姓租税加重,男丁被征,杀战疆场。当时,刘德言正在楚州宝应县做官。战祸殃民,他痛心疾首,便罢官。
后周世宗南伐,南唐兴兵,南国遍地烽烟,官府闻风而逃。天天打仗,老百姓扶老携幼,东躲西藏,流离失所。
战事逼近宝应县,已是十二月间。人要逃难,偏偏天下大雪,真是祸不单行。铺天盖地的大雪下了几天几夜,宝应县遍地积雪几尺厚,难民冻死饿死的不计其数,许多尸体丢在半路上没有人管。刘德言见状心如刀割。他心想不走是死路一条,逃也是一条死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保家卫国。于是他当众疾呼:“如今,大家只有一条路,誓死保卫家园,有来犯者就给他一顿打!”
他的号召得到大家的一致的响应,人们都愿意为保护卫里门捐躯。刘德言与众谋和,指挥自如,义兵成营,有刀的持刀,无刀的拿棍。官逼民反,人心所动。周兵唐卒不敢近城,夭夭逃离。附近的县民闻讯策应,声威扩至楚州诸县,许多地方官员吓得不敢再理政事。众人推刘德言为帅。他传令,义军只准捍门里,保家园,不参加军阀混战。并规劝老百姓,莫离开家乡,离乡背井没有宁日,楚地人民都拥护他的倡议,尽力保一方平安,重建自己的家园。
扶太祖统一天下
传讯北汉和辽会师伐南唐,赵匡胤奉命率禁军南下抵御,会战楚州。刘德言打开城门迎禁兵,又把义军編纳禁军统管。赵匡胤把刘德言留在身边共事合谋。后来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回开封取了后周政权即了帝位,称太祖,改国号宋。刘德言升任水部员外郎,制造战船,训练水兵,匡扶太祖稳住帝位。
有一天,宋太祖设宴款待文武官员,请刘德言二席入座,赐酒三杯钦表刘德言开国有功,刘德言谢了皇恩,深爱宋太祖开诚布公。宴间,宋太祖传话:“今集文臣武将工共谋安邦政事,有良策者加赏。”
刘德言进言:“奏皇上,臣有话。”
宋太祖答:“准奏。”
刘德言道:“今年南方大旱,方官为弊,百姓受苦,当从严制约,以安社稷。”
文臣武将,各抒己见。刘德言献策把全国分成二十四路,各设转运使。限制州府官,加强中央集权。后来太祖降诏,并提刘德言为淮南转运使,江南发运使等职,还把新开南昌郡的重任交给他。
南昌开郡安邦图治
刘德言奉命赴南昌建郡,日夜兼程。只见一路上田园皆荒芜,村庄无炊烟,满目惨然。这天他路过潘阳,看到官府门前跪了许多白发老人,个个饿得奄奄一息,他便停轿前去问话。
“老翁,为何在此长跪不起?”
一老者拱手回答:“村里家家无食,能走的都走了。丢下的尽是老头,我们已几天没吃了.”
“官府没人管吗?”
“我们天天下跪,大堂日日紧闭,见不到一官半差。”
刘德言命卫队响锣,府内听到锣声,知大官到;赶紧打开府门迎接。他整衣进府,却见头戴乌纱的官员们个个喝得酩酊大醉,缩头伸脑的跪了一地。
刘德言怒眉似剑。跪地者恭耳细听他的发话:“本官奉命南昌开新郡,适才见甚多饥民老叟跪伏在府前,尔等不闻不问,乃条法所不容!”
黑官员胆颤心惊,查问时个个目瞪口呆,当场有几个被摘掉乌纱,削去官职。刘德言星夜赶到南昌,很快就颁了三条命令:各州府、乡绅每天熬粥施舍饥民;按田亩发放粮种,保障耕作;召回逃难灾民重建家园。
刘德言忧国忧民,清廉刚正,上奏太祖报告灾情,请求江西减粮,南方减税。南昌开郡后他广施德政,奖励生产,百废俱兴。老百姓感恩戴德。他八十寿终时,州府有立碑建祠祭祀他,太祖在开封府闻知,拜封吊祭,赐御葬,表彰这位名臣。
(刘竟芳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