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我们是洪源人(何 方)
发表于 : 周四 3月 14, 2013 6:09 pm
由 何世胤
嗯嗯 我们是永远的洪源人!
RE:我们是洪源人(何 方)
发表于 : 周四 3月 14, 2013 10:47 pm
由 叶的奉献
一十九岁我来到这洪源山沟,在那里度过了我的青春年华,在那里使我永生难忘,我们辛勤的工作,为社会,为工厂付出了一切,今天我们己是老年人了,回想过去的一切有多少辛酸有多少幸福,人生是一场梦…
RE:我们是洪源人(何 方)
发表于 : 周五 3月 15, 2013 7:01 pm
由 四十不惑
洪源人好样的!
RE:我们是洪源人(何 方)
发表于 : 周六 3月 16, 2013 10:47 am
由 飘忽的云
岁月,随着发黄的日历一页一页轻轻地随风飘逝,但是曾跟着父母在大山区生活过的三线厂子弟们对往事的记忆却依然是那么清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暗藏着许许多多珍贵的回忆,值得用毕生岁月保存。
RE:我们是洪源人(何 方)
发表于 : 周六 3月 16, 2013 10:48 am
由 飘忽的云
怀旧并不是一味地唱着悲情的故事,并不是让我们沉湎与过去无法自拔,而是充满阳光的载着我们驶向春天!怀旧让人更善良,
RE:我们是洪源人(何 方)
发表于 : 周六 3月 16, 2013 2:01 pm
由 云想衣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特征,我羡慕80后,90后年轻人的张扬和自信,更敬佩50后,60后,那种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从何方的笔下,我了解了洪源厂的一些历史轨迹,也为那些我所熟悉的名字而感到亲切和高兴。
RE:我们是洪源人(何 方)
发表于 : 周三 4月 03, 2013 5:48 pm
由 博友1192
当时的三线厂地位高、名气大让人仰慕。过去的洪源厂生机盎然,让人自豪。生活在洪源的日子工作是严谨而快乐的……
RE:我们是洪源人(何 方)
发表于 : 周一 4月 22, 2013 5:06 pm
由 远航
我在洪源子校渡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校园的一草一木常常出现在梦中,不知各位老师近况如何?
我们是洪源人(何 方)
发表于 : 周四 8月 22, 2013 7:53 am
由 何方86
http://player.56.com/deux_119312226.swf
我们是洪源人
文 编 ◇ 何 方
“洪源”多么熟悉而亲切的名字,“湖南省、涟源县、国营洪源机械厂”是洪源的全称,又叫343厂。“洪源”是三线厂,三线厂现在对普通人来说,已经是一个陌生的历史名词,到街上随便抓住些年轻人来问,就40岁以下吧,十个里面有九个一问就摇头茫然。但难保会剩下最后一个,会激动得握住你的手像他乡遇旧知。毫无疑问,这个人肯定是曾跟着父母在大山区生活过的三线厂子弟。
岁月,随着发黄的日历一页一页轻轻地随风飘逝,但是曾跟着父母在大山区生活过的三线厂子弟们对往事的记忆却依然是那么清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暗藏着许许多多珍贵的回忆,值得用毕生岁月保存。
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第二代迁出大山三线的洪源人。我知道三线人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到三线地区,他们为了国防事业扎根在祖国最贫瘠的土地上。湖南1965年掀起第一个三线建设高潮,在沅陵、涟源、安化、娄底、新化等县山沟,投资3.4亿元,相继动工建成了中南传动机械厂、长江动力机械厂、湘中机械厂、湘华机械厂、资江机械厂、洪源机械厂、红日机械厂等19个项目,其中国防工业14个。
三线建设是根据毛主席的战略方针“山、散、洞”搞的,即把那些重要的国防工业、重工业搬到山里去,分散开来,车间修在洞里。让那帝国主义修正主义的任何侦察卫星都发现不了我们的地面目标,要炸也不知该往哪儿丢炸弹。在党和国家号召下,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怀着满腔热血,离开了优越的大都市,告别了那片故乡热土,千里迢迢来到内地偏远山区,投身国防军事工业的建设中,为国防三线(国防工业)建设贡献了他们的青春、终身和子孙。
群山中那星点般散落的是他们的家,蜿蜒的小道是他们情感的纽带,山峦间奔腾的河水是他们沐浴的天堂,工作、生活的艰苦让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强。我的父亲36岁那年(1965年)就是从湖南省,湘潭市、江南机械厂调到洪源厂的,父亲前年已经去世了,享年83岁,退休前,父亲在厂里基建科上班,他是木工兼施工员。父亲读书不多,也没有念过技校,木工技术是十五六岁时在浏阳跟师傅学的,父亲勤奋好学所以在技术上面很不错。79年为了让上山下乡返城的大儿子顶职,父亲提前退休了,那时他50岁,每个月就拿一百多块钱,他很满足,很高兴。当时父亲并没有能想到,在随后的日子里,迁出大山的三线厂陆续破产,自豪了一辈子的老职工,会遇上下岗。
大经济转型期,改革的阵痛难免,而三线厂曾经的光荣,注定了它在现实中的落差更加巨大。 “为人民兵工奉献青春,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是三线人一生真实生活的写照。三线人是真真正正的“三献人”!三线人扎根在三线,一扎就是一辈子。青春早已伴随那热火朝天的三线建设高峰时期成为过去。许多人一来到三线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甚至乡音也跟着发生了改变。三线人在三线结婚、生子、安家。一辈子在山沟里默默的奉献。他们的孩子们,第二代三线人又接过父辈三线人的接力棒,继续在三线为国防事业奋斗。他们的童年只有大山和工厂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在地图上,所有的三线都没有一个标点,与外界的联络仅限于一条崎岖又漫长的公路通往遥远的城市。通信地址被浓缩为一个信箱番号。所有第二代三线人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几乎一模一样。他们就像是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零部件,刚刚完成,便又被安装到生产线上发挥作用去了。他们沿着着父辈们的脚步,肩负着三线人的使命继续默默的奉献着自己。
在三线工厂里长大的第二代在那火红而疯狂的年代度过了儿童和少年时光,在一种独特的中间地带目睹了这个国家奇怪的面具和更奇怪的真相。既然是为了备战,此类工厂多在中、西部山区,其产品涵盖了从汽车到枪炮的所有战备物资。每个工厂都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社会,拥有学校、食堂、医院等公共机构。山里的孩子可上山放风筝,下塘挖藕,下河游泳、逮鱼,也就从山野中汲取了更多的野性。每当他们回忆起那段蹉跎难忘的岁月时,心潮滚滚思绪万千。深山里的环境几乎是封闭的,但厂区水泥路又宽又直,才会走路没多久,就在学习骑自行车。那是一个计划经济的时代,供给也是同样,买东西都要凭本凭票。每月每人四两肉半斤油,日子虽然比较艰苦,但童年的我却十分快乐!在晴和的天气里,他们忘不了拖着板凳去抢占好位子看露天电影;当银幕上的每个镜头都熟稔于心,银幕后放映员旁边的空位,就成了大家又一个逐鹿之地;一天三次广播,雷打不动,它会告诉你上班下班的时间; 胸口挂着把家门钥匙,一放学就到厂区外清澈的虎溪河里游泳,无师自通地学会狗刨式,结伴去警报山上捉迷藏,挖附近农民的红薯、掰玉米……小的时候玩的游戏很多,大部分都要伙伴们一起玩。集体游戏如斗鸡(将一个腿抱起,用另一个腿蹦着相互撞,撞倒为输)、骑马打仗(一个背着一个和另外一对相互撕扯,被拉下马的为输)、攻城、雪地跑道、捉迷藏、打仗、跳皮筋、跳绳、棋类牌类等。骨头拐、烟盒、纸元宝、弹球、弹壳、杏核、链子枪、火柴、冰棍棍、弹弓等都是玩具,大部分可以用来赌输赢;个人游戏如打猎、钓鱼、捉蚂蚱、掏鸟窝、登山、爬树……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不像现在的孩子玩具都是买来的。我感觉那时的我们比现在孩子玩的多多了,而且充实快乐。
在三线工厂里长大的孩子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第三代也已长大成人,他们虽然没有沿着父辈的脚印前行,投身祖国各地,但是那里有他们童年的回忆!有他们熟悉的人、熟悉的景、熟悉的物。洪源从前辉煌的景象不可同日而语了,现在厂区的水泥马路是凸凹不平的;住宅是残旧破损的;厂区是空空荡荡的。生在洪源、长在洪源,回想起洪源曾经的繁荣,怎么能不叫洪源人叹息?难怪很多洪源人都说,回去就觉得心愿已了,没有什么留恋的了,不会再去。但过段时间后,那里又会让人梦牵魂绕,又再想回去看看。再回去时,依旧落泪……
我们是洪源人,洪源,曾经的辉煌浩大,对于那些一批批曾经把青春留在这里的人来说,这种留在脑海中的记忆是深刻的,是永远也不会挥之不去。洪源人爱怀旧,怀旧不是一首悲伤的歌,怀旧并不是一味地唱着悲情的故事,并不是让我们沉湎与过去无法自拔,而是充满阳光的载着我们驶向春天!怀旧让人更善良,
怀旧让我们铭记:“三线”建设,新中国的奠基石!“三线”人,共和国难忘的记忆!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