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傻女秋菊(墨香如故)
发表于 : 周五 7月 12, 2013 4:07 pm
由 红叶
欣赏精彩小说!
傻女秋菊(墨香如故)
发表于 : 周二 2月 18, 2014 8:53 pm
由 墨香如故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filter:alpha(opacity=100,style=2,finishopacity=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vlog/0/116/116_20130428170419_s69eo.jpg" />编者按:编者按:一个人不计较眼前的得失,,多吃一点苦,多受一点累,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她就是一个傻子,因为他们只知道以物质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其实,一个人的富足,贫穷,要看其精神的高下,如果他内心一片空白,再多的财富也是不名一文,而充足的精神享受,却是连筋带骨的,实实在在的,价值连城的财富。傻子秋菊就是一个富足的人。一篇很独特的小说,学习欣赏了! ——云想衣裳 傻 女 秋 菊作者:墨香如故----编辑:细雨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width:553px;height:92px" border="0" align="center" src="http://www_php168_com/ewebeditor/baidu/server/upload/uploadimages/141374224681.gif" width="400" height="60" /> 秋菊是个地道的村妇,三十岁左右,中等身材,长相还算清秀,只是额头靠近眉毛的地方有一个疤痕,显得面部表情有些狰狞!因为这个伤疤,村里的女人都不喜欢和她来往,甚至自家小孩闹人或者调皮的时候,女人们就拿她吓唬孩子:“再哭!再闹人,秋菊来了!”孩子听多了,真的就不哭不闹了。秋菊整天面部平静,忙忙碌碌,脚步匆匆,众人也不知道她忙活什么,也不想知道。 秋菊几乎不出大门。农村人吃饭爱聚在一起,议论东家长西家短!议论最多的就是秋菊。因为秋菊忙着照顾婆婆和自己的娘亲,不出门吃饭。议论她,不怕她听见;就是听见,秋菊也是好脾气地不言语。有句歇后语:吃柿子拣软的捏!秋菊就是软柿子,农妇们给她起的外号:傻子秋菊。因为在大家眼里,秋菊做的事情没一件不冒傻气。 秋天的太阳虽然没夏天的毒,但也有秋老虎的威力,正中午,太阳晒得地皮发烫,狗儿伸着长长的舌头懒洋洋地趴在树荫下,呼哧呼哧喘气。这颗梧桐树已有十余年了,像把大伞覆盖着阴凉,树叶把阳光弄得斑斑驳驳,细细碎碎,落在地上的光线早已柔和的只有光亮了。阴凉里散放着十余个石凳子,中午吃饭时,树荫下像个小会场,各家端着碗,有说有笑的陆续走到树下,坐定,享受秋日的这点阴凉,出来晚的就站在那,吃的也香甜,看看你碗里是面条还是饺子?吃饭嘴巴也不闲着。 “哎!你们说,这整天开会说房改?啥时候改啊?”快嘴李婶边往嘴里扒啦面条边问众人。 “管它呢,不改才好!住那火柴盒似房子,还不如住咱这闲散的农家院得劲。你们想,哪家没老人?住在高楼里,方便吗?”老实的李叔白了老婆一眼,接过话题。 “就是,咱这庄户人家,住在这城边,多好,去县城坐车方便,好赖每人还有几分薄地,吃菜,自己种的无公害蔬菜;粮食也不怕有毒。我也不想改得和城市一样,啥都得买,还不放心。”上年纪的王老爹慢吞吞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你们不想住就不房改啦?这是个大趋势,早晚农村和城市同化!”在村小学教学的于老师说的话具有权威。 “咱国家就是个土地政府!咱要房改,那几分地,恐怕也保不住了吧?”电工强哥也不知道是嘟囔还是问众人。 “保住个屁!咱这快成工业区了,就剩下这一小疙瘩,多少开发商都盯着这块肥肉。快收秋了,操心种几年地吧!农民时代快过去啦!”村委会的松哥一碗饭很快就下了大半,发着感慨。 “哎!李婶!房改还没找落,该收秋了,咱那玉米杆今年咋整啊?”华嫂问李婶。 “老规矩,还放在秋菊地头,谁让她家地临路,又是地边。”快嘴李婶从不怕得罪人,大嗓门地嚷嚷。 城市边缘的农耕地少,地块小的像不方正的豆腐块,一块地好几家,大型秸秆机根本就进不去。况且,人多地少,地就金贵了,都怕自家吃亏,各干各的,上面规定不能焚烧秸秆,每年的玉米杆成了村里头疼的问题。 “这不好吧?每年咱都把玉米杆放秋菊地头,人家秋菊得收拾七八天。”云嫂有点同情心。 “那你找地方吧!俺可是没地方放,只能放临路的地头。”李婶不满意云嫂。 “就是,没地方放嘛!况且,傻秋菊也喜欢拾掇,你没看啊,她把玉米杆捆得整整齐齐,像卖菜一样,放在路边,山区喂僧口的过来顺路就拉走了,也不知道问他们要俩辛苦钱!”圆滑的华嫂附和着李婶。 “你知道她得没得钱啊?我见了几次秋菊在和赶马车的说话,说不定说话的功夫,钱就给了呢?”心有城府却一直没插言的杏花婶爆料。 “不会!谁不知道她缺心眼,傻啊!你们看,娘家兄弟有钱有势的,把老娘当包袱甩给秋菊,秋菊也愿意。听说,她娘老宠着她弟弟,她爹年轻轻地散手去享福了,她娘没舍得让她兄弟辍学,却让学习挺好的秋菊回了家。兄弟考上大学,有了体面的工作,娶了有钱的老婆,老娘把她兄弟的小孩带大,老太太把心血都给了她兄弟,临老,感觉没利用价值了,就推给秋菊了。秋菊啥都没说,把她娘就安置在家了,估计她兄弟就没给过生活费。秋菊真是个傻子。”爱打听事的快嘴李婶说。 “那是亲娘,秋菊可能也没办法拒绝。最可气的是,秋菊的嫂子!”谨慎的云婶环顾四周看没有秋菊嫂子的家人又接着说。 “自己有工作,家庭条件比秋菊好多了,看秋菊把亲娘接过来,说一个老人是照顾,二个在一起,还有个伴。自己忙,让婆婆长期住秋菊家,秋菊也肯了,真服气秋菊好脾气。”云婶摇摇头叹息。 “那就是缺心眼,傻!养活老人可不是说话那么简单!吃喝拉撒不说,老人最肯得病了,光医药费,就是报销也得不少钱。”精打细算的杏花婶老谋深算。 “那秋菊的老公,陈江也愿意啊!想不通,有本事的陈江咋相中又丑又傻的秋菊?”华嫂嘲笑地叹息。 “没听说,有好汉没好妻,赖汉娶个娇滴滴;这世道就这样,好赖搭配呗!说不定,陈江在外面有相好呢!”爱八卦的李婶揣测。 “胡说什么?陈江对秋菊好着呢。出差回家,总是开着车,拉着全家,还有俩老人出去逛逛街吃吃饭,俺家离秋菊家近,俺知道。”云婶认真地对众人说。 “算了,算了,操那么多心干吗?吃了饭,该上地掰玉米了。”急脾气的李婶感觉,这个话题说下去没意思了。大伙饭吃过,就散了,回家午休。 秋天的田野最美!红脸的高粱;饱满的谷穗;黄绿的叶间挂满了香甜的果;地头的野花肆意绽放,连泥土也有沁人心扉的芳香……到处是丰收的迹象。 今年的雨水足,玉米杆长得像甘蔗,嗅着空气中弥漫的香甜,秋菊好心情地在自家三分地劳作,直接把玉米外衣剥开,露出一个个金黄的玉米被秋菊轻快地装在袋子里,丰收的喜悦不由让秋菊哼起了欢快的歌曲。累了,坐在密集集的玉米地,秋菊感觉好像置身在青纱帐,秋风也不那么燥热,撇一颗玉米杆,细细剥去外面碧绿的叶子,像吃甘蔗一样,秋菊允吸着甘甜。土地减少,更让秋菊贪恋泥土的芳香。这些农活算的了什么呢。在秋菊眼里,劳动是一种享受。 第二天中午,村委会的松哥宣布了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树荫下的人们匆匆吃过饭,没心思摆龙门阵,脸带喜色,各回各家。 晚上,轻易不串门的杏花婶用小食品袋装了满满的水煮花生,悄悄地来找秋菊。秋菊刚帮两位老人洗好脚,见杏花婶来,很惊奇:“杏花婶啊!有事吗?” “哦!没事。过来串个门,乡里乡亲的,我给孩子送些花生吃。”杏花婶笑咪咪地。 “不用了,我们家也有,您有什么事直说。”秋菊知道杏花婶不会平白无故来串门。 “哎呦!秋菊直爽!那,婶子就直说了,你看,往年地里的玉米杆,婶给你添麻烦了,今年吧!婶想,帮你把玉米杆收起,你只要放倒就成。”杏花婶紧紧盯着秋菊的眼睛说。 “没事!我当什么事呢,我自己来,不累人的。”秋菊平静地回答。 “秋菊!就当婶求你啦!你那地里的玉米杆你许给我啦!别承当别人啊?”杏花婶眼里有乞求的光。 “您有用吗?是不是有亲戚家喂牲口?那我把它们捆好,你再收起?”秋菊看杏花婶说得诚恳,善解人意地对杏花婶。 “不用,不用你动手捆,你只要放倒就成啊!就这样啊,别承当别人啊!”杏花婶兴高采烈地走了。前脚把她送走,后脚李婶大嗓门:“秋菊!秋菊!家里没养狗吧!” “没有,您过来吧!”秋菊纳闷了,今天咋啦!串门还看日子?自己家还没有这么热闹过。 “秋菊!你们家的玉米杆,我帮你砍吧!不就三分地吗!”李婶边走边说。 “玉米杆啊?不用啊,我自己砍,一早上就行了。”秋菊奇怪,大家来就说玉米杆。 “那哪行,我的意思是,我帮你砍了,你那地里的玉米杆归我了!”李婶说的干脆,好像知道秋菊不会拒绝。 “不好意思啊!李婶,我刚答应杏花婶,她收起呢!”秋菊为难了。 “啊?你杏花婶已经来过了?”李婶有些失望,嘴里嘟囔着“这个赖杏花心眼就是多。那我走了。”说着风风火火地抬脚就走,好像一阵风。秋菊正百思不得其解,华嫂一步三回头,扭扭哒哒一推大门就进来了“秋菊!刚是不是,李婶过来了?” “啊!是啊!你怎么知道?”秋菊疑惑。 “李婶的嗓门大啊!老远我就听见了呢!她干啥来了?”华嫂沉稳地问。 “哦!说是要玉米杆!他们家也有亲戚喂牲口啊?”秋菊希望华嫂给她答案。 “什么呀!今天中午,松哥说居委会牵头联系了一个大型畜牧场,他们派车过来收玉米杆,刚砍的青绿的最好,捆好装车,像你那三分地,能弄五十元左右。你要没承当李婶,咱俩合伙,一人一半?”华嫂一口气把原委都告诉秋菊。 “啊!这么回事啊!好事啊!废物利用,还提高我们种田人的积极性呢,今年村干部想的办法很好啊!”秋菊由衷赞叹。 “你承当没承当李婶啊?”从不吃亏的华嫂又问了一遍。 “哦!杏花婶说的早,我承当她了,”秋菊诚实地回答。 “你傻啊!五十元那?往年你义务为她们服务,也没见她们感谢你,杏花婶保准骗了你,你不用和她讲信用的。”华嫂耐心开导秋菊。 “没事,我乐得清闲!无所谓的”。秋菊还是好脾气,很平淡。 “哎!你真是傻!”华嫂摇摇头叹息。 过了几天,一辆面包车停在秋菊门前,下来几个人,搀扶两位老人上车,因为秋菊家住的不是热闹地段,注意的人不太多,中午吃饭时,也就咸不咸淡不淡地扯了两句。 “哎!秋菊家停了一辆车,是不是她家俩老人都病了?我看见有人把两老人都架车上了。” “可能吧!大老远我看不清,车上好像还写有字,不像120急救车。” “陈江也是有脸面的人,他随便找个车,多容易,值得大惊小怪吗?”众人一想也是,这事就搁浅那了。 晚上,村里的人最喜欢看《民生报道》,这个频道主要关注社会热点,农村新鲜事,大家都爱看。打开电视意外看见这个节目的另外一个版块《农村这点事》“今晚专题采访美女画家——秋菊”播音员脆亮甜美的声音把小村庄的人的目光都聚集在屏幕上。况且这个人大家都认识的傻子秋菊?她是美女? “我们先来看几幅很有情趣和生活气息的作品”镜头移向一副:牛拉着玉米杆的老式板车,一个农民摸样的男子爱怜地手搭在牛背上。可以清晰地看见男人黝黑的脸上细密密像树皮一样的邹纹,牛儿在吃玉米杆,脖颈上的松皮打着折,仿佛能感觉它的游动…… 浓浓的秋日里,一簇簇,一朵朵的野菊花竞相绽放,黄灿灿的花蕊仿佛在秋风中摇曳,把秋天渲染得透出无限生机…… “中国画是画家在生活体验中体味万物的形象,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谐合的形势,表达出画家最深的意境;这些画,流动变化,多姿多彩,藏有意蕴,意义丰富,不仅表现形体,更表现精神!” 主持人煽情的专业术语村民听得糊里糊涂,但画的内容他们能看懂,这是他们司空见惯的内容:成片翠绿的玉米;欢快的狗儿;金灿灿的向日葵;迎风招摇,黄灿灿的油菜花还有两位老太太手儿拉着手幸福地笑得,脸上像开了两朵灿烂的老菊花…… “这些很有生活的气息的画来自咱们乡间采风人——心灵美的大姐:秋菊之手!”主持人拉着腼腆笑容的秋菊。 “我有必要强调一点,这些灵动的生活画面让朴实的大姐捕捉到了,感谢她的爱人把这些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浓烈的农村生活气息!很多人都看不到真正的牛和羊了!虽然,科技发达到我们可以高清晰地看到某些离我们远去的东西;但这些朴实的画面还是让我感动!不由想起老子的话:道,可道也,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还有必要讲一下秋菊大姐脸上的疤痕,这道疤痕是见义勇为,英雄的象征。在大姐二十岁时,村庄里有一个间歇性精神病,犯病时,挥刀砍向自己年仅十岁的女儿,秋菊大姐不顾自己安危,帮小女孩躲避,受的伤,我们今天有幸请到,当年被大姐保护的当事人。” 小女孩已长成二十岁摸样的美丽女孩,上台抱住秋菊,热泪盈眶……秋菊平静地微笑着轻拍女孩子后背,以示安慰!主持人掉泪了!场上的嘉宾掉泪了。屏幕前的村民惊得目瞪口呆!第一次发现秋菊脸上的疤痕不可怕了,秋菊原来这么美! 秋菊再出现在村民眼前,村民看她的目光多了崇拜!语气里尽是歉卑!秋菊依然是平静地微笑。和以前并没有两样,脚步匆匆,因为她知道:当一个人足够优秀,所谓的缺陷会成为自己的特点甚至是优点! 秋菊在众人面前就像是站在画架前面:既不是过去时代的奴隶,也不是现代的奴隶;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邻人的奴隶。她是她自己,始终是她自己,永远是她自己。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