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征文】生态洞庭,美丽岳阳征文(何其谷)

发表于 : 周三 3月 19, 2014 6:57 pm
何其谷

奔向幸福的方向

作者:何其谷 ◆ 编辑:文风乐乐


龙窖山幸福村,明明是一个躲藏龙窖山腋窝羞于见人的寂静落后的落村,可偏有一个令人人都渴望充满无限幻想极富诗意的名字。我奔向幸福村扶贫点时,突然想起一首老歌: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啊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它在知识的宝库里,啊幸福就在你闪光的智慧里……
车在上龙源水库弯路时险些与山上下来的车来了个飞吻,我们吓出一身冷汗。陈谋带我们一行爬到堤上停下,我们面湖喊魂透气。站在大堤上我想起作家陈启文的《巨龙之源》和沈继安的《高峡平湖》,他们两人都到此感受过,作过文,只是一人浪漫一人写实.车到明星村遇一弯角,友人说此地好甩挑[钓鱼],一路上扯起临湘土话,什么喜得跌跌神[形容高兴],可闾勇说应为喜得压压神,不想一个自称五十七个民族的瑶总说起坦渡话“挖泥”,性福即幸福,个个角里好钓鱼,他“性,幸不分,鱼、女不分”,此言一出惹得其妻冰姑妮吃醋连说不要脸,一车人哈哈大笑似忘了大坝惊险一幕…… 幸福村堆石墓群经过我省及市文化文物工作者的多年努力,今年5月3日经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天村书记但诚正风急火燎来电催:“快点来!今天我们招商引资400万新项目幸福瑶寨开业,等你们领导讲话!”幸福村人在探索脱贫致富的实践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高起点规划打造新名片。近年,来他们正在抢抓机遇整合提升村组总体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高标准推进新农村开发建设不断提升村组品位和农民素质。依托村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着力打造湘鄂二省三县[崇阳通城临湘]交界点上的精致、现代、秀美的新农村。严格落实生态理念,注重保护好文物资源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正探求以古村+遗址公园+旅游产品产业模式发展特色的幸福文化旅游景观群,打造出一批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的文化景点。我在奔向幸福的美景中给他回电说:“今天是个好日子!书记大人莫急,龙窖山成国保了,算我们文化文物部门送给你们瑶寨开张的大礼!”瞬息,但寨主乐不可支来电说:“老何这是真个?我们盼了十几年,今天终于好梦成真咑?看样子我今天还得好好借山寨开张之机向老百姓宣传文物保护法。”我说:“那当然嘛。” 龙窖山“在巴陵北,山实峻极,上有雷洞、石门之洞,山徭居之,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宋马子严《岳阳甲志》)。绵亘百里的龙窖大山,风光绮丽,山极俊秀、雄伟壮观,境内“有七尖十岭十一山”,山高壑巨,云气常聚,流泉飞瀑、溅珠喷玉。2001年中国(广西)瑶学专家实地考察,科学论证,认为龙窖山的形胜地望、遗俗地名及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各种堆石文化遗存,都与瑶胞世代传唱的《千家峒歌》及民间传说中早期千家峒相吻。在龙窖大山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分布着52处500多个以石构筑物为主的各种文化遗迹,其中,幸福村石窝山6000平方米范围内就有62个堆石遗存。这些顺着山势用石块垒堆而成的长方形、瓜子形、扇形、半圆形等多种形状的堆石,被文物工作者称为“堆石墓”,各个“堆石墓”不用任何泥浆堆砌而成。不少“堆石墓”前还树立起巨石,上面没有任何文字。2010年,湖南发现之旅专家考察团走进龙窖山,确认这里是“少数民族堆垒的遗存”,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认为,根据挖掘所得的考古证据,龙窖山堆垒遗存是长江以南罕见的大规模石构遗址,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石构遗址,可以说是“中国少有,价值很高”。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江文辉人为,龙窖山遗址规模大,这是我国南方地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龙窖山她曾是一个民族的热血家园。我行走弯弯山路见草萋林茂,神思千古。我想起几位诗人聚焦龙窖山的穿越时光隧道的千古绝唱,一位是唐代诗圣杜甫,杜甫在《岁晏行》中道: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铁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离开夔州后,在二月到达荆州(今鄂之江陵)因生活没有着落,到秋天迁往代安(今鄂之代安县东北),岁末又从代安出发南行到岳州,流寓近三个月。大历四年春,继续南行入洞庭湖,溯湘江而上,到达潭州(今长沙市)。杜甫沿途作有《莫归》、《江汉》、《晓发代安》、《岁晏行》、《登岳阳楼》、《南征》等著名诗章。因此杜甫在他岳州流寓三个月时间的苦旅中亲眼目睹龙窖山“莫瑶”在恺恺白雪中,射雁鸣桑弓的动人情景,继而写下了这首诗歌。他写龙窖山人“莫徭”用桑条制成的弓箭射猎群雁的情景。此诗笔聚底层劳动人民(渔父与莫瑶),体现了杜甫这位现实主义诗人的一惯诗风。细读其诗,既使我深深体味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悲怨之情,也使我们看到了大历年间,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社会人民苦难生活的缩影。这首诗在艺术上用了铺叙的手法,并运用对比,给人很强的艺术冲击力。 第二位是临湘清末湖湘名士吴獬的《夜宿龙窖源》:“昨夜龙源宿,村中别有天。雨舂晴晒谷,昼纺夜弹棉。寒向蔸儿火,闲抽叶子烟。姜盐茶一罐,即此是神仙。”吴獬此诗以写实的手法,白话入诗,他写到了自己秋冬之季夜宿龙窖山的所见(叶子烟、谷、棉、茶等)所感(是神仙),可以说吴诗与杜诗在写实上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吴獬诗更充分体现了他的一惯诗风,“眼前景致平常话,便是诗人绝妙才”。两位诗人的千古绝唱让我感受到他们写真写实中的民生情怀,他们的作品既为我们今天研究龙窖山提供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又对我在抓龙窖山扶贫工作作了来自远古的心灵点拨。车到龙须港便闻我市国家非物质保护名录的嗡琴戏在击鼓开锣,一名歌手正在[放歌龙窖山];我曾把你的容貌遐想,还是惊叹你的雄壮.撩开你神秘的面纱,禁不住心旌荡漾,青山秀水石屋群,四季如歌空气爽,巨龙腾空幽谷响,让人痴迷又景仰,龙窖山一个美丽的地方,只要看一眼就会永远不会忘,只要牵一回手就会永远记心上.....那天真是:一元剧场好戏连台嗡琴再唱临湘美,两个国宝非物存质龙窖续写瑶寨新……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


http://webftp.bbs.hnol.net/youlanmier/2 ... ngfeng.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