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三十八
作者:邓玉龙 编辑:文风乐乐
我说西藏电视发射台建设发展历程(二)
六、“8366”工程
说来也奇怪,虽然西藏电视台早已骑在“西藏电视发射台”工程这匹骏马上向前奔驰:我们已设计完成了铁塔塔架、天馈线系统、发射机房等。并且大部分设备、安装材料、仪器已陆续订货,但发射机房土建部分却还没有批准上马。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西藏电视台”工程项目在自治区计经委审批时,分解成“电视发射塔”、“电视发射中心”和“电视节目译播中心”3个子工程项目。3个子工程项目的总投资为260万元。在“电视发射塔”、“电视发射中心”工程项目设计完成后,西藏电视台将全套图纸、概算上报给自治区计经委审批。但是,没想到被打了一闷棍----不批!因为这2个子工程项目的总概算近300万元,早已超过了计经委批给我台3个子项目工程的260万元总投资。因此,计经委要求我台必须把“电视节目译播中心”的图纸拿回来一起批。
1984年,我受台领导晓明(明玛才仁)同志派遣,作为甲方代表再次去北京广播电视部设计院,继续进行“译播中心”工程项目的设计。实际上,电视译播中心早在何仁同志的筹划之中。选址上也几经反复,最后又从药王山西侧的林卡内,被赶回电视台院内,并进行了补充地质勘探。“译播中心”工程,原自治区政府批给的工程规模为总建筑面积1910平米。广播电视部设计院综合考虑译播中心的各项功能后提出,作为一个省级电视台,译播中心总建筑面积最低也要4000平米以上,否则不予设计。自治区计经委研究后同意了该意见,于是设计得以继续进行。由于电视台院内有条东西横贯的地震裂带,设计中考虑将地震烈度从7级改为8级。最终“西藏电视节目译播中心”工程设计总建筑面积为4367平米。遗憾的是,当设计最终完成,那全套十几份施工设计图纸及总概算拿回拉萨后,就成了“文物”,丢在无人过问的柜子里休息了!该工程最终没能上马。
明玛才仁(左)何仁(右)在2005年台庆时的照片
七、破土动工
1984年,正当我作为甲方代表在北京广播电视部设计院参加“8366”工程的设计工作时,西藏形势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掀起了全国支援西藏、建设西藏的新高潮,向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献厚礼。西藏自治区43项重点工程也应运而生。工程基本上是采用边立项、边设计、边施工,突破了以前的条条框框。但这些项目中,绝大部分是区外各省、市援建的,不是西藏自己投资建设的。所以不幸的是,西藏电视发射台虽然已骑在马上,却却没有被批准立项。一个偶然的机会,“区大庆办”了解到这情况后,竟反过来催广电局赶快向自治区政府打报告,争取立项。幸运的是西藏电视发射台工程,搭上了“末班车”,被区政府列入“西藏自治区11项重点工程项目”中。工程于1984年5月1日终于破土动工。
由于我在北京,分身无术,西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任命西藏电视台筹备组第二副组长穷达同志为电视发射台工程(土建)负责人。局基建科科长张正泉同志协助,陈军同志为甲方工地代表。承建单位是四川省灌县第二建筑公司。土建工程于1985年7月初结束。1985年8月14日,在西藏电视发射台现场召开了竣工验收会议。
穷达在2005年台庆时的照片
八、“抢订”设备
要说当初搞工程,最难办的事情是什么?是计划经济下的设备购置!我当时面临两大困境:一是订货周期长。当年买设备、买材料难,买大型设备更难。因为什么都要计划。譬如买电线、电力电缆,要先当年订计划,明年才能生产交货。到广播电视部北京广播设备制造厂去订铁塔,因广播电视部设计院设计的我台电视塔不是该厂的定型产品,厂方提出没有正式设计图纸无法备料,特别是特殊规格的钢材。厂方要求设计图纸必须在当年的4月底前提交,才能赶上当年审报材料计划,明年生产,后年交货,生产周期至少两年;二是资金无保障,风险责任谁能负得了?因工程设计正在进行当中,自治区计经委还没有最后批准。工程能否上马,何时上马,还在两可之中,根本没有资金做保证。面对这种局面,如果不立即订货,一旦发射机房批准开工建设了,再开始订购设备,要在短时间内购回那么多设备,那简直是“天方夜潭”、谈何容易?!如订货,工程一旦计经委批不下来,货款如何支付?压力实在太大了,怎么办?经与台领导何仁同志商议,最后决定,为了西藏电视台的建设,敢去冒这个险,马上订货。1982年9月18日,我冒险签下了第一份订购设备的合同。内容是请北京广播设备制造厂,生产G4DT改进塔及架塔协议。从此以后,开始了数年来近200万元设备、安装材料及各种维护、测试仪器的订货历程。现保存的大小合同、协议近80份。这样抢在时间的前面,订购设备的做法是很冒险的。但是事实证明又是十分正确的,说明了西藏广播电视局和西藏电视台的领导决策果断!如果不这样做,怎么能完成自治区政府下达的在85年西藏电视台成立20周年前夕,开播西藏电视台第二套电视节目的任务?!
要问在西藏搞工程,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是运输,特别是西藏的事业单位自行建设的大型工程项目的运输问题!虽然当时西藏物资局在四川、青海、甘肃省建立了不少转运站,但都不属于西藏广播电视局。并且铁路与公路之间也不搞联运。所以在考虑订购大型设备时,不是简单地签个合同,盖个公章就算完事。而是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去考虑如何转运,在什么地方转运,请哪个单位、哪个人负责代收、代运等等,真是伤透脑筋!如果稍有疏忽就会出纰漏。例如,几年来我从上海1423研究所4次订购了电视发射主馈电缆,每根长200米左右。电缆盘直径达3.15米,宽2.4米,重量1.5吨,是个庞然大物。84年在甘肃省柳园经西藏驻柳园综合公司转运;90年在青海省湟源经湟源西藏物资局物资转运站转运;91年在西宁市经西宁西59285部队仓库专运线转运。这些都要事先请局里人联系,取得人家同意后,才好转运,来回要周折许多次。
即使是深思熟虑,计划好了,也会出差错。例如1984年8月,我们去北京电子工业部华北电子器材公司订购了总价值2万多元的仪器。明明在合同上注明了空运西藏拉萨,可偏偏他们把仪器经铁路运输发运到了新疆乌鲁木齐市。待乌鲁木齐市铁路部门通知我台去乌鲁木齐提货,我才知道这事。大概他们认为拉萨和乌鲁木齐都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邻居,相距不远吧。这真是个天大的笑话!几经交涉,查清是仪器仓库工作人员在填写运单时心不在焉,出了差错,把拉萨错填为乌鲁木齐。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该仓库又是在北京西南远郊的黄村,交通极为不便。但再远也得去交涉,我派唐国新、廉跃两同志去了几次,终于让他们把仪器退回北京,经检查无损伤后再空运拉萨,并且铁路运费262.2元也让他们承担了。又例如,86年我请北京广播设备制造厂加工的价值8千多元的4频道天线安装件,原定86年底交货。因当年西藏广播电视厅里财务大检查,冻结了资金,我也被暂停了工程工作。厂方就自行看地图把货发至青海省海晏站,并通知我台去提货。87年7月29日,我台派人去海晏提货,但没有提到。因工程紧急,刘长富台长派李雪峰同志专程沿铁路去查找,答复均是已退回到北京了,但北京站又没有找到货。事实上,安装件己丢失了。为了赶上教育频道10月1日开播,只好请西藏汽车修配厂紧急加工,才解了围。
有些庞大的贵重、易损设备不能陆运,只能采用包机空运。西藏电视台共包安-12运输机4次来运输大型电视设备,其中3次是电视发射台包的。包飞机空运也不容易!如86年6月14日我负责的那次包机,除运输3台发射机外,搭运的其它东西最多,运的货物最杂,汇集起来最麻烦。细说起来,包飞机除了正常的谈价格、定时间外,最困难的是除了主设备外,还要把其它所有从四面八方购买的设备、物资先集中存放在某一个地方,然后定时、定点运到机场装机。到什么地方去租暂存地,那也是费心劳神的事。还有,听说电视台要包机,局里、台里都要乘机“搭车”运这运那。台里让我买台雅马哈电子琴,到装机那天去地处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商店提货,却发现一般运货车还进不去,要雇专用运输车才能进去,自然又要费力去找。要在一天之内要把所有货物,从不同方向、不同地点集中到北京南苑机场装机,谈何容易!厅领导也指令我们要帮西藏文管会把运到北京参展的多幅大型唐卡捎带运回拉萨。要知道,那是在北京,不是在自己单位里。我们没有车,那时还没有通信工具。就靠公交车,靠两条腿去拼,去闯。人手也不多,只有我和唐国新、赵忠义三个人。那时正值夏天,装卸工还不时地提出要喝水、要吃饭。我还要给他们跑到机场外面去买。而我们自己根本顾不上去饭店吃饭、喝水。实在饿了、渴了,啃几口早上从招待所食堂里买的干馒头,喝点瓶装水凑合。弄的我们精疲力竭、疲惫不堪,辛苦到了极点。货物装机工作直到半夜才结束。我们还要从南苑机场赶回南礼士路广播电视部招待所,连夜办完离所手续,第二天凌晨再赶头班公交车去南苑机场赶乘包机去成都。这样的辛苦,有谁知?有谁怜?如果没有一点为西藏人民办实事、谋利益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一点共产党人的自我牺牲的品德,怎么会这样不要命地干?!如果没有一点组织能力,没有一点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一点清醒的头脑,怎么能只依靠两个人去完成如此繁重、费心的工作?!
由于包机从成都飞拉萨,要解决在拉萨机场不能加汽油的问题而需自带返程汽油,必须减少实际货运重量,因此从北京运到成都的一架次货物要拆分成二架次飞拉萨。6月15日,当赵忠义同志押运的第一架次飞机,起飞飞往拉萨后,我和唐国新同志去菜市场给台里买菜,唐国新同志因连日劳累,在菜市场里中暑昏厥。我赶紧把他扶到阴凉处坐下,又飞速跑去买了好多冰棒给他降温,总算让他清醒了过来,真是吃惊不小啊!
九、燕郊预调
双环天线理论上说较其它天线增益高、频带宽,是性能优良的一种新颖天线。但是这仅仅是理论上的。由于在米波段,双环天线体大、笨重,在我国,当时还很少有那个电视台在米波段使用该天线的。广播电视部设计院天线室作为“创新”,大胆地跨出了这一步,给西藏电视台设计出了这种天线。由于是理论设计,实际生产出产品后,其各项参数能否符合理论值,他们也把握不住。另外,天线由北京广播设备制造厂生产。该天线用于米波段,尺寸大,重量重,是个庞然大物,不可能整套天线一体生产,而是要先加工出一片片、一块块,半个连环半个连环式的散件,然后拼装组合成完整的单片发射单元。九个单片发射单元用九条分馈电缆与一只粗长的阻抗变换器连接,最后再与粗大的主馈射频电缆连接,才能组成一副完整的双环天线发射系统。因此,加工工艺如何?拼在一起能否顺利组装?也不清楚。即使组装好了以后,技术指标能否调整出来并达标?如果调不出来,构件要作哪些修改?这些都不清楚,设计院天线室的工程师们心里也没底。如果设备冒然运回拉萨,一旦有问题,在拉萨是难以解决的。经与广播电视部设计院天线室商量,为了保证我台工程进度,如有问题不能带到西藏去,应在内地就地解决。于是我们决定先在北京进行预调整。预调地点在部设计院天线室下属的天线研究所。该单位在河北省三河县燕郊镇。经局领导批准,我与天线研究所签订了《调试双环天线协议书》。
要预调天线,首先要把6、8频道2副天线所有的构件、阻抗变换器(北京广播器材厂服务公司生产)、电缆、电缆头、转接器等全部运到燕郊。于是乎,需要早早和各生产厂家商量好,然后分别按约定的时间去办理验收、提货、发运手续。尽管如此,到1985年元月5日,得知200米SYV-50-17分支电缆还未到货。该电缆早在83年8月8日就与天津电缆厂签定了购买合同,约定84年2季度交货,发运燕郊天线研究所。经查询,得知厂方已作了很多努力,甚至写信到西藏电视台联系,但因燕郊站不收货,始终没有发运成。我等着急用,拍电报通知他们派车专程运来,才解决了燃眉之急。
85年元月4日,我带领唐国新、廉跃两位同志正式住到燕郊天线研究所,开始了天线的预调工作。2副天线的调试工作分别由天线研究所和天线室的技术人员主调,我们协助。
事实证明,天线先在内地预调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预调一开始就发现了问题。首先是机械加工上的问题。天线组装后,几个电缆头连接不上。原因是天线的馈电头严重变形,需要整形;还有几个天线环因焊接后密封不严,电镀时环内积存了不少酸液,需开孔放掉,再冲洗并补焊;其次是设计上有缺陷。8频道天线驻波比指标调不出来。经摸索得知设计上有缺陷,需对跳接片结构进行改造,以减小电容量;第三是变阻器指标不达标,要加以修正。
如果把这些缺陷带到西藏来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必然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完成时间。
这些问题的发现到摸索出解决办法,是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和实验过程,需要时间。再说预调本身需要时间。调试天线需要大场地,要模拟塔上安装位置。每两组间要保持相当距离,以减少相互干扰。天线研究所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室内场地。调试在室外空地中进行。那时正值隆冬季节,天上一阵阵的刺骨寒风,地上厚厚的皑皑白雪。在这样的严寒季节里,在室外连续工作是个什么滋味!更何况是在北方的乡镇里。别的人在办公室里烤着火,喝着热腾腾的开水还嫌冷,而我们整天整天地在室外呆着。有时手脚冻僵了,站起来搓搓手,跳几步,继续干。我们连续干了30来天,直到85年2月4日才算预调完。后面少不了是编号、拆卸、包装、再运回双桥北京广播设备制造厂待发运等收尾工作。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
http://swf.wyflash.com/swf/2010-10-3/1817983.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