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再看《清宫秘史》(厚德载物 )

发表于 : 周日 6月 08, 2014 12:41 pm
文风乐乐
随着时间流逝而不复光鲜亮丽的影像,甚至会觉得它比现在的很多电影都好看。

再看《清宫秘史》(厚德载物 )

发表于 : 周五 8月 07, 2015 9:35 pm
厚德载物

















再看《清宫秘史》

作者:厚德载物 编辑:文风乐乐

昨天晚上看电视,偶然看到了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放的《清宫秘史》。
这部影片我是第二次看到。前一次是48年前的1966年,在军营里。
那是八月的一天。天气很热。午休起床后,大家正为要穿军装,扎腰带外出训练感到发愁,忽然听到值班排长大声喊道:全体都有,穿衬衣,马上到操场集合!口气有点像紧急集合。
听到喊声,我把已经穿好的军装上衣脱了下来,和大家一起急急忙忙地跑了出去。刚刚跑到队列里站好,值班的排长便喊了个“向右转,成三路纵队,目标师部礼堂,跑步走“的口令,全连便跑了起来。
那时候,所在连队住在福建省莆田县西天尾公社后卓大队的驻军营房里。营房依山就势建在一个朝东南向的山坡上。师部就在对面的山坡上。但要到师部去,必须顺着建在山腰的简易公路拐一个大弯。跑得再快也得20分钟。
那天的气温很高,太阳很大。坐在宿舍内都会不自觉地出汗。何况,在大太阳底下,光着头,跑20分钟!
当我们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跑到师部大礼堂的时候。礼堂里已经快坐满人了。几个工作人员正在急急忙忙地拉窗帘。
礼堂的窗户很高,很大,窗帘是那种双层布,外面黑,里面红的那种。可能是很久没有用过,加上天气太热,礼堂内没有空调,必须开电风扇,玻璃窗户也必须全部开启的缘故。窗帘总是无法把外面射进来的光线挡住。急得礼堂工作人员只好搬来梯子,用钉子和木条将窗帘布钉在窗户上。这才使礼堂内的光线终于暗了下来。
看到礼堂工作人员那种急急忙忙的样子,我想,他们也可能是临时接到的紧急任务,不然的话,不至于为点小事弄得那么紧张。
果然,当窗帘刚刚订好,自然光线刚刚暗下来的时候,正面的舞台上,电影机强烈的灯光下,出现了师李剑峰付政委的身影。礼堂里立刻静了下来。那时候,部队时兴听形势报告。大部分形势都是李付政委作,他很会讲话,被人们称为“李铁嘴“。很受战士们欢迎。
但,这次,李付政委并没有多讲。只是说,“两报一刊发表了重要文章《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那是一篇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重要文章。今天给大家放的电影,就是配合学习那篇文章的。今天天气本来就很热,为了白天能够放电影,电影队不得不把窗户给蒙起来。这样就更热了。坐着都出汗。但是,大家要坚持一下,尽量保持安静。好好地看。认真地想,提高政治觉悟,为搞好大批判作准备。”
原来是政治任务,怪不得这么急。而且是师里的付政委动员讲话。我想。通常情况下,放电影之前的讲话都是由司令部的直政科长或者师政治部的付主任讲。
李付政委说完,电影就开始了。放的就是《清宫秘史》。
放电影的过程中,尽管实在是闷热得很,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湿透了。但我还是被电影吸引住了。慈禧的阴毒,光绪的糯弱,珍妃的可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过去了,许多电影的名字和基本情节都没有印象了,唯独这部只看了一次的电影却印象深刻。
回到连队的第二天上午,指导员罗善初把大家集合起来,学习两报一刊登载的,署名为戚本禹的文章《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电影清宫秘史》。先念报纸,后分班讨论、批判。
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这三种报刊成为传播中央信息的主要的,唯一的媒体。简称“两报一刊”,凡是在“两报一刊”上统一刊载的文章,连队是必须要学习的。至于学习的结果如何,那就很难说清楚了。因为,文章中的讲的情况和观点对于连队普通的战士们来说,实在是并不知道,也很难理解的。
就拿戚本禹的那篇文章来说,意图非常明确,就是批判刘少奇。后来的一些高层级文件中说,是戚本禹的那篇文章拉开了文化大革命中点名批判国家主席的先例。
《清宫秘史》讲的是清朝未年以光绪为代表的革新派同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之间的斗争。故事的主线是戊戌变法。故事的结局自然是慈禧占了上风,但也不得不在八国联军将要进入北京的时候狼狈逃离紫禁城。然而,阴毒的慈禧即便是在逃跑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将她的儿媳,同光绪皇帝关系铁好,积极主张变化维新的珍妃投入井里。
作为影片,编导自然会对故事中的某些情节进行一些艺术加工。然而,从总体上看,这是一部反映历史真实,揭示封建制度的腐朽末落,具有政治教育意义的好影片。即便用今天的眼光看,国家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为了某些个人和集团的私利,顽固守旧,必然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是灭亡。清朝的快速灭亡,得益于慈禧的守旧、贪婪、愚蠢。
可惜的是,戚本禹的那篇长文章好象并不是讲这样的意思。他把刘少奇主席和光绪皇帝扯到一起,翻来履去讲的是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打倒刘少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事情过去了四十多年。当时的讨论肯定发了言。那时候,在重大政治问题上讨论不发言是不行的。至少要表个态。至于发言讲了些什么,态是如何表的,实在记不得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实在弄不清刘少奇同光绪皇帝有什么联系!之前不久,我们还看过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携夫人王光美访问东南亚的新闻记录片,怎么一下子就扯上了光绪皇帝呢?!确实不懂。
我们不懂不要紧,有人懂。那篇文章让戚本禹一炮走红。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他一下子就成了中央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的成员。到处发号司令,神气得很。然而却也好景不长。只神气了不到两年,1968年,在全国发生大面积武斗的恶浪中,就因为他鼓吹冲击军队,向军队夺权的险恶用心被毛泽东主席察觉,被定为反革命抓了起来。比“四人帮”先行一步进了监狱。
碰巧,前几天正好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戚本禹的回忆文章。文章介绍,戚本禹在秦城监狱里呆了17年才被保外就医。比在文化大革命中蒙受冤屈的老干部们呆的时间长多了。
问及他对毛泽东主席的看法,他说,是毛泽东主席让他一步登天,一步入地。当时写那篇文章并没有什么人授意,特别是毛泽东主席。但是他没有想到文章登出来之后会有那么大的反响。更没有想到,自己会因此受到某些人的青睐,几乎是一夜之间就成了中央级的领导人。
谈到十几年的监狱生活,他认为,说到底还是怪自己。他没有正确地理解毛泽东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意图。把参加运动看成是实现自己野心的机会,上了一些人的当。理所当然地得不到毛泽东主席的认可,进监狱也只是迟早的事情,没有成为“五人帮”就算是幸运的了。
谈到社会上一些人对毛泽东主席的攻击和诬蔑,他认为,自己在毛主席的身边工作时间不短,确实亲身感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伟大。包括日常生活都是很俭朴、严谨的。完全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可惜的是晚年确实犯了左的错误。而且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
不错,跳粱小丑戚本禹晚年总算明白了一些道理,讲了一些实话。刘少奇主席在天之灵知道了这些也就不生气了。
人类社会原本是很复杂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一些波澜并不奇怪。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正确地把握自己,即便不能借风扬帆,也不要翻船落入水中。更不可主动钻入恶浪之中。戚本禹之流的教训值得引以为戒。
2014年6月8日
作者qq491197453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