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声中成立的
革命委员会
作者:厚德载物 编辑:文风乐乐
1968年10月1日,连队在集合吃早饭的时候,连长宣布,今天,莆田县成立革命委员会,上级命令我们连到现场执行警戒任务。要求大家吃过早饭之后,全部换上新军装,带上武器、水壶和挎包,扎腰带,听哨音集合。
吃过早饭,大家就急急忙忙地准备起来。那时候,军人的服装很简单,夏服就是两套的确良单军装、两双解放鞋和一顶帽子。施工、训练都是它。对于我们工兵营的战友们来说,实在是太少了点。我们执行国防施工任务的时候多,成年同钢钎、石头打交道,衣服和鞋子费得厉害。常年穿的衣服真是补了又补。原本绿色的衣服由于日晒雨淋都变成灰白色的了。通常情况下,把全连集合起来,队伍呈现花白相间的景况是一点也不奇怪的。这也大概是连长在事先特别强调要大家穿新衣服的原因。
然而,当队伍集合起来的时候,大家的着装还是让连长不满意。只有极少数同志换上了新衣服。多数人穿的是虽然没有补丁,但色泽很旧的衣服。
连长一看,不满意了。严肃地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去参加的会虽然是地方政府的会,但是,实际上是我们军队的会!主席台上坐的大部分会是我们的军师首长。你们穿得破破烂烂的站在那里,看起来像个国民党兵一样,让他们脸上好看吗?全部换上新的,不要舍不得!包括鞋子和袜子。
连长平时对大家虽然要求很严,但是为人很好,在连队威信很高。大家都听他的。
等到连队再次集合起来的时候,果然就不一样了。我到连队已经有快三年了,还是第一次看到全部穿上新军装的战友们集会在一起的时候会有那么让人尚心悦目。
新军装其实是有的。只是大家确实舍不得拿出来穿。不少同志在部队服役了三到五年,也就积攒那么一到两套新军装,原本是打算退伍回去的时候当着礼物送人,或者自己找女朋友和结婚用的。的确良绿军装现在是不算什么了,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还是很吃香的。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大家没有想到那天执行的任务是那么的重要,重要到会把打仗用的弹药当礼花使用。
当我们穿着一新,挎着武器,坐着崭新的解放牌大卡车来到莆田县体育场的时候。那里已经有很多的军人在忙碌着。有打扫卫生的,有布置主席台的。有带着武器四处巡逻走动的。气氛显得很严肃。
我们连的任务是担任会场警戒。一部分人留有会场内负责检查爆炸品,一部分在会场入口处和临近主要街道上巡逻,防止群众携带武器和爆炸品进入会场。我们来的时候,把刚刚装备到连队不久的半导体探雷器都带来了。那种装备的外形同电影《地雷战》里面日本鬼子用的那种差不多。只是灵敏度更高一些。埋在地下的爆炸品只要外壳是金属的,一般都能探测出来。在那武斗、夺权、夺枪歪风席卷全国的时候,领导们担心大型集会的现场出现爆炸品并不是多余的。
我那时候的职务是班长。当我正按连长的安排,准备用探雷器对主席台及其附近进行探测检查作业时,排长过来传达了连长的新安排,让我带三个同志去配合师政治部宣传科的顾干事写标语。
我同顾干事比较熟悉,估计是他指名要我去的。便立即带了班里的三个同志去找他。一见面,他就告诉我,首长决定,会场四周的围墙上都要贴上新标语,时间很紧,要我们几个人配合他做这件事。说完,就交给我一张写了标语口号的纸和一把长尺子和一根废旧电池里面的炭棒。让我负责在墙上根据面积的大小和标语的字数多少打写标语的格子。那种本是废物的干电池炭棒在墙上划线相当好用。另外两个同志负责在打好格子的墙面上刷桨糊和贴纸。还有一个同志给他端着盛了黄色颜料的脸盆。他自己则拿着一支用旧布卷成的大笔直接往纸上写字。
这种事,我协助他干过几次了。顾干事那时有三十多岁了,讲话不多,确实能干。一笔新魏体字让他写活了。一米见方的大字,在他那支旧布卷的大笔下写得漂亮极了。特别是远看。他那种用废布卷成的笔直接往墙上写大字的作法,我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亲自看到。
据说,他原本也不太会写字。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因为宣传的需要,他就开始练习着写,越写越好,越写越快。这次确定在体育场周边的墙上写标语,据说,就是军里某位领导的意见。他要让顾干事的字镇一镇那些自以为有知识的造反派。
莆田县体育场面积很大。虽然是露天的,但建设很规范。四面的观众席后面有近两米高的围墙,在围墙上面贴上一个个一米见方,间隔均匀,红底黄色的大字,远距离看过去,感觉相当的漂亮!
就这样,我们在顾干事的带领下,采用流水作业的方式,花了半天多的时间把该贴标语的地方全部贴上了。现场的政治气氛一下子增长了不少。
协助顾干事贴完标语,吃罢连队炊事班在现场做的午饭和晚饭,参加会议的相关人员就陆陆续续地进场了。成建制的现役军人占了约三分之一,穿着崭新整齐的衣服,带着轻武器。非军人也大都是排着队,打着红旗和标语牌,敲打着锣鼓进场的。高音喇叭里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播放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曲。会场周边每五米站着一个手持56式半自动步枪的哨兵。就像国庆天安门阅兵时站在天安门前,华表附近的标兵。现场气氛在热闹中显得很严肃。
晚上8点钟,大会开始。当高音喇叭里传送出“莆田县各族人民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周年和莆田县革命委员成立大会现在开始”声音的时候。会场周围响起了一阵枪炮声。在枪炮声中,拖着红色尾巴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弹道从会场的四个角上冲向天空,在会场正中的上空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先上升,后下落的照明弹和信号弹,就像喷泉一样,在把会场照得通亮的同时,将黑色的夜空点缀得五颜六色。观众们大概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发出一阵阵惊叹声,热烈的掌声随之而起。当然,这种热烈的掌声和惊叹声也可以理解为庆祝国庆和新生政权—革命委员会的诞生。
会议时间不长。在宣布大会结束时,绚丽的夜光枪炮弹又在空中绽放了一次。只是持续的时间更长一些。参加大会的人们在照明弹光亮的照耀下,慢慢的散去。
第二天,我因事从莆田县城的街道上经过。赫然看见,街道两旁的墙上贴满了“莆田县革命委员会在枪炮声中成立!”的大字标语。显然,标语的制作者对头天晚上的庆祝活动有嘲笑、贬低、攻击的成份。只是在那个头天晚上还带着宣传队到军营慰问解放军,第二天便会冲进军营夺枪的混乱时段,执政者已经很难顾及语言攻击这样的小事了。
不过,在我看来,标语上写的那些字,与我们顾干事随意形成的作品相比,那就差得太远了。造反派毕竟只是造反派。水平原本就不在一个档次。
“革命委员会”这个词从上海“四人邦”的骨干发明开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为止,在党和国家的历史词典里流行了十来个年头。他的性质同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人民政府”一词有相同之处,但有本质区别。
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旧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原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但是,在原本已经是人民政权的基础之上,再来一次所谓革命,造反,动乱、打倒一切,那就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了!枪炮和军队是有用的,但不可烂用!虽然当时动用军队对政府实施军管确属不得已。王洪文、张春桥之流煞费苦心,得意、猖狂一时。最后还是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那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教训应当永远牢记。
2014年6月27日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
http://yy.beidj.com/filestores/2013/05/ ... 495d1e.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