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毛泽东主席的大仁政观(厚德载物)

发表于 : 周六 7月 12, 2014 12:29 am
一啸长歌
大仁之惠后世可见,当时不搞原子弹,现在就不能搞了。

毛泽东主席的大仁政观(厚德载物)

发表于 : 周日 10月 04, 2015 9:03 am
厚德载物















毛泽东主席的大仁政观

作者:厚德载物 编辑:文风乐乐



毛泽东主席在1953年6月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议上,针对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穷,又值战乱结束不久,呼吁政府“施仁政”,要与民休息,不宜搞重工业,应多发展轻工业的观点,分析解释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是小仁政;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大仁政”。新中国是人民的政府,应当重视人民的长远利益。为了使我们的国家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负,我们的人民不再过穷困的生活。我必须尽快地发展重工业,尽快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快速发展经济和巩固国防打好基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没有建设资金不行。建设资金的来源虽然可以争取一些外援,但主要的还是依靠我们自己的积累。我们自己的积累包括工业和农业的积累,特别是农业的积累。所以,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民的生活虽然要改善,但是一时又不能改善得太多。“就是说,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不能因为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
这就是毛泽东主席的大仁政观。
正是在毛泽东主席的大仁政观指导下,我国从1953年开始到1957年的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人民在艰苦奋斗,节衣缩食的情况下,结合争取前苏联支援,安排了156项重点工程项目。这些重点工程项目涵盖了钢铁、有色治金、煤矿、石油采炼、重型机器、汽车、拖拉机、动力机械、化工厂、发电厂和国防工厂。这些项目的建设,构成了新中国早期工业建设的核心和骨干。不仅迅速地让我国改变了旧中国工业极其落后,连铁丁、水泥、布、煤油都姓“洋”的局面,同时也为巩固新政权、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打下了极其重要的基础。时至今日,我国的许多大型企业集团也还都是从那些重点项目中发展起来的。在我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然,毛泽东主席的大仁政观念远不止体现在那156个重点项目中。在农村实行集体经济政策,办“人民公社”,实际上也是老人家大仁政观念的体现。
历史资料显示,自从1958年全国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开始,在中央领导层,对于在农村要不要实行集体经济是有分歧的。其中,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刘少奇主席的“三自一包”主张,认为“三自一包”就是反对毛泽东主席的革命路线,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刘少奇主席甚至因此而含冤去世。
这个史实说明,毛泽东主席是坚决主张在农村实行集体经济制度的。以至于不惜用后果很严重的政治斗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主张。
毛泽东主席老人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其中,可能与毛泽东主席的大仁政观有关。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占绝大多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土地。旧社会的地主为什么可能可以不劳而获剥削其他农民,原因就在于地主占有了土地。
新中国虽然通过土地改革让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不排除有些人会因为各种原因重新失去土地成为受压迫者,也不排除另外一些人采取各种方式重新集聚土地而成为新的剥削、压迫者,新的地主。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把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耕种,每个农民和他的家庭都只能凭自己的劳动从集体获得收益。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重新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从理论上讲,这是一个非常公平正义的设想。是实现大仁政理想的重要举措。
还有一个问题。新中国需要搞工业化,需要资金。资金主要来自农民。农村需要搞基本建设,特别是与农业相关的水利、道路建设。这方面的资金和劳力怎么来,单靠增加农民的税负是不行的。还需要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只有通过集体经济的方式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才有可能办成一些大事。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大概就是毛泽东主席直到去世都在坚持农村必须搞集体经济的原因。
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从1958年开始到1978年结束,时间长达20年。
这20年怎么看?
虽然从总体上看,农村的面貌确实变化不大。至少是比不上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速度。但是,用毛泽东主席大仁政的观念来恒量,至少有两点可以肯定。
其一,农民不富裕,但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很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是我国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候。这种现状虽然与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有关,但是,也与社会基本生活的环境安定有关。如果生了孩子养不活,那就不会生那么多孩子,或者不会都长成人。农村生产队分配粮食有一条硬性规定,按人口分配的部分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保证每个人都有饭吃。
其二,农村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是很显著的。以湖南省临湘市的龙源水库为例,一个蓄水量近亿方的中型水库基本上是靠公社社员的肩膀挑起来的。水库建设的近10年间,相关的公社、大队青壮年社员都必须自带工具、粮食和菜金,在稻谷基本收获之后就到水库劳动。一直干到第二年开春才能回家。那段时间,社员们的劳动工值只有每个劳动日不足2角钱。只够买包劣质香烟,为什么那样低?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参加修建水库或者其他公益劳动没有收益。而且占的比例很大。
但是,这种当时没有收益的修建水库或者其他公益劳动实际上是有效果的。这些效果在若干年之后就显现出来了。就像龙源水库,它的建成,使下游近20万亩农田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现在还成为了城镇居民的安全水缸。类似这样大规模的,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公益建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和政府还没有那样大的财力承担那样的投资。如果不通过农村集体经济这样方式去组织劳力,要建成是根本不可能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类似龙源水库那样的建设,那个年代在全国十分普遍。包括河南林县红旗渠那样伟大的工程都是用那种方式建设的。湖南洞庭湖地区的防洪堤浣,几乎全是公社社员们用肩膀挑起来的。就连国家级的京广铁路的复线工程路基都是铁路沿线的社员们投劳建设的。
这些都是毛泽东主席大仁政观的结果。没有毛泽东主席那样的思想,没有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老革命家的威望,没有毛泽东主席坚决主张的农村实行集体经济的制度。在那种社会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年代,要做成那些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然,毛泽东主席晚年犯了左的错误,这是中央作出了决定的。这些左的错误中包含了坚持农村搞集体经济,实行人民公社化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义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毛泽东主席当年那些主张也并非全部都是错的。其中有些不仅没有错,而且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也正是邓小平老人家在毛泽东主席去世之后再三告诫全党、全国人民,我们不能因为毛泽东主席晚年犯过左的错误而全盘否定他老人家的原因。
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主席是了不起的伟人,不仅在建立新中国的战争年代是伟人,就是在和平的经济建设时期也是伟人!
仁和仁政的观点来自国学经典儒家学说。孔老先生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掌握政权之后都尊孔读经,读书人要想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当官之路不学孔、不懂得仁是不行的。老百姓当然更希望统治者施行仁政。然而,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证明,孔老先生的仁和仁政充其量只是一种说教和理想而矣,在现实生活根本行不通。普通老百姓始终只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政通人和只能发生在政权更迭的短暂时期。真正的仁和仁政只有到了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执掌政权之后才得以成为现实。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毛泽东主席主张的,不只是要只顾眼前利益的小仁,而是要反映人民长远利益的大仁。毛泽东主席不愧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贤者。
学习和继承毛泽东主席的这种理念是中国人民的需要和福气!
2014年7月6日
作者qq:491197453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