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甜密而艰涩的旅行(厚德载物 )

发表于 : 周六 7月 26, 2014 5:58 pm
文风乐乐
人生真的是在自己的掌控中,应该认真地生活,认真地工作。此文说出了很多回首感言,用很多实例阐述了今昔的变化,记录了探亲和旅途的艰辛与喜悦,也记录了人生展开新的画卷一面。文章井然有序。层次清楚,推荐加精!

RE:甜密而艰涩的旅行(厚德载物 )

发表于 : 周一 7月 28, 2014 1:13 pm
卢生强
宏大的历史画面感 珍贵的回忆录 感谢共享

RE:甜密而艰涩的旅行(厚德载物 )

发表于 : 周日 8月 03, 2014 5:50 pm
厚德载物
乐乐编辑,谢谢你的推荐!你说得对,文章的主旨是赞扬社会的进步。
网站在技术上可能有点问题,有时上稿子很困难。

RE:甜密而艰涩的旅行(厚德载物 )

发表于 : 周一 8月 25, 2014 5:38 pm
珍妮
随着美文,使我重现了往日探亲时的狼狈,记得某年的大年三十在郑州时就是翻车窗上车的,真是一次次的艰难旅行!现在可是大大改观,时代进步,与时俱进,大快人心!

RE:甜密而艰涩的旅行(厚德载物 )

发表于 : 周一 10月 06, 2014 3:37 pm
厚德载物
谢谢各位文友的关注!因为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写起来就方便多了。

甜密而艰涩的旅行(厚德载物 )

发表于 : 周一 10月 26, 2015 9:12 am
厚德载物
















甜密而艰涩的旅行











作者:厚德载物 编辑:文风乐乐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我们这些家在南方,服役在北方的军人来说,回家探亲真是既盼望又视为畏途的无奈之举。
记得那是1971年冬天的一天晚上,我被安排从山西洪洞县军队驻地回到湖南岳阳老家探亲。因为是有计划的回家探亲,我又在师机关工作。事先早早地就买到了火车票。虽然是张很普通的坐位票,那也不容易。想了不少办法才买到的。坐卧铺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根本不可能。途中要转好几次车,票也买不到。坐卧铺想都不敢想。
车票上的时间是晚上7点多,正好,吃过晚饭,同科战友就用自行车将我和我的五个旅行包送到火车站。那时候,物质供应紧张,军人们回乡探亲一般都是四大一小五个包。两个大一点的包用绳子拴在一起,挂在肩上,胸前一个,背后一个;两只手一边提一个中号包 ;左肩右胁挎一个军人装备的小挎包。提包里装的什么?说起来,90后的年轻人可能不信,主要是肥皂、食糖、水鞋等方面的日用品。那时候的农村很难买到这些东西。一年只有一次的探亲,带点礼物送给家人和亲戚是必要的。那时候,军人的待遇也不高,我一个月的薪金是52.5元钱。带别的礼物实在也买不起。
这些礼物虽然不贵重,但却很沉。几个提包加起来的总重量已经超过了旅客个人允许携带的20公斤限额。好在那个时候,铁路工作人员对军人还都比较友好,从来没有听说因为此事被查处过。
战友把我送到火车站候车室里。眼前的情景虽然常见,但也令人吃惊。不大的候车室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木质的长条凳上挤满了不说,地上全是横七竖八睡着、坐着、站着的人。想从中间走过去,必须小心翼翼地伸脚。稍有不稹,就会踩到人。
尽管如此,我也不能调头就走。那个时段,这样的情景,我也见得多了。只要出行,到那里都挤。一年多没有回家了,路上再挤也得回去看看了。
走到候车室门口的时候,感到室内不仅人很多,且有一股浓烈的生羊皮袄散发出来的臭腥味,那时不少北方人冬天外出都穿着没有加工处理的羊皮袄。实在有点不想进去。战友见状,便和我提着包在车站附近转了两圈,想找个合适一点的地方停下来等车,但找不到。因为计划经济体制管得太死,附近的旅店、饭店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早早地关门下班了。加之本身的条件也差。室外倒是空荡荡的,但是,气温在零下十多度,呆的时间长了显然不行。加之,那时候的治安状况也不好,带着几个大包被人抢了也不是好玩的事,没有法子,只好还是挤到候车室里去。
好在有战友帮忙,他的个子高大,有力气。他在前,我在后,我们在里面左转右转,见缝插针地找位置。终于挤到一个离进站口不太远的角落里把包放了下来。决定就在那里等待剪票进站。
放下肩上的包,第一个想的就是什么时候能够剪票进站。战友从我手里接过车票,看清了车次和时间,便挤到问讯处和售票处去打听所乘车次的到站时间。转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转回来了,结果令人失望,晚点。且晚到什么程度连车站也说不清。这种情况在那个年代已经近似常态化了,旅客列车不晚点的机率非常少。
没有办法,我们只好耐心地等。尽管,我们单位离车站并不太远。但是,我们也不能回去等。在那有线电话普及率都不高的时候。旅客等晚点的列车除了在现场坚守,其实是没有别的办法的。
等了一个多小时,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消息。我要战友先回去睡觉,防止耽误次日上班。他坚决不肯。他耽心我自己带着那几个大包挤不上火车。确实,他的耽心也是我的耽心。虽然有车票,但挤不上火车也是常有的事情。
我们俩就耐心地等下去。他要我坐在自己的旅行包上,靠着墙睡一会儿觉。估计上了火车就只能挤着站在走道上了。他帮我看着时间,守着包,让我安心睡觉,养足精神,以便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战友抽烟,他也有准备,随身带了三包烟。当抽完第二包烟,正在打开第三包烟的时候。候车室播音器里传来了我们等待车次准备开始剪票的消息。我一看表,时间已经晚点了三个多小时。
随着准备剪票的消息播出,候车室里立刻就沸腾了。人们都站了起来,拼命地往剪票口挤。大人喊,小孩叫,乱成一锅粥。
人们这样慌乱和紧张是有道理的。那时候的车票不对号入座。列车严重超员。挤到前面的人,很有可能会挤到一个坐位。几百上千公里的旅行,有坐位和没有坐位完全是不同的概念。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落在后面,弄不好会上不了火车。那就麻烦大了。
我是军人,穿着军装,实在不太好意思在人群堆里乱挤。但是,也没有办法。如果不设法往前挤的话,还真有可能上不了火车。
我们都有经验了。战友和我制定了实战方案。我只带一个军用小挎包,徒手尽量往前挤,剪票进站之后,尽量往列车的前方跑。因为身边没有重物,跑的速度自然会比一般人要快。跑到前面选择人少些的车厢挤上去。上去之后,找一个中间部位的窗口,打开玻璃窗,伸出一条白色的毛巾作为标志,战友则带着我的全部大包、中包。逐个车厢找我手中白色毛巾。找到之后,从窗户里将包递给我。
这个办法很有效。我不仅很顺利的上了车,而且还找到个坐位。虽然百米冲剌跑得我出了一身汗,但还是很高兴。战友自然也很高兴,在站台上,高举着双手,预祝我平安回家。
这是在探亲旅行的始发站。虽然等了三个多小时,还是在战友的帮助下,顺利地挤上了火车。
但是,到了下一站,下下一站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当时的列车运行图,从山西省的洪洞县到湖南省的岳阳市,再到我的家乡,除开上车的起始站和到家的终点站。途中需要转换三次车。在黄河边的孟源站,由山西境内的同蒲线转到河南境内的陇海线;在河南的郑州站再转到南北方向的京广线;我们家离京广铁路线不远,问题在于家乡附近的火车站是个等次很低的小站,只有每个车站都要停的普通客车才会停靠。每天只有一班。于是,我还得在武昌站再转一次火车,由特快或者直快转为普快。运气好的时候,等几个小时就能上车,运气不好的时候,则要等24个小时。等我转完车,下车,再徒步走三公里山路到达家里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天凌晨或者晚上了。
与在洪洞车站上车时相比,中途转车的艰幸程度那要厉害得多。
孟源站原本是个很小的站。1970年,黄河铁路桥建成通车之后扩建成一个中转旅客的大站。新站的候车室、售票室建在一个山坡上,旅客从前一趟的火车上下来之后,要背着行李爬上一个约四五层楼高的陡坡进入候车室,办好转车手续再次登上火车的时候,又得背着沉重的行李走过那四五层楼高的坡道。
这样的旅客车站设计实在让人难受,让人费解。据说,确定这个设计的是个动乱年月进入了领导层的造反派头头。他之所以要这样做,表面的理由是为了节约投资,真实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家就在候车室附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量。旅客们听到这个说法,自然是骂声一片。但,骂归骂,沉重的行李,艰难的坡道还得背着、走着。
我是军人,那种场合不便多说话。还有一层很重要的原因,我得留着精力到车上罚站。陇海线上的列车虽多,但是,超员也是非常严重的。能够挤上车就是非常荣幸的,想有坐位,绝对不可能。只能在车厢的过道里或者连接处自我罚站。
郑州站是大站。京广线上的车也很多。只是旅客多得出奇。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是不过份的。办理转车签证的窗口,旅客排着很长很长的队伍。我带着四大一小五个包挤在长长的队伍后面实在难以坚持,于是动了一下脑筋,使劲挤到队伍的前面,找到一位年纪相仿,身着军装,还带着旅行包的军人。同他商量,我帮他看着包,他帮助我办理签证。即便如此,从下车到办好转车签证也花了三个来小时。
再次上车,又是挤,且不是一般的挤。特别是进入车厢口到拐过车辆连接处那一段。挤得将人抬了起来,双脚已经离地了。那个时候,脑子里的唯一想法就是不能摔倒,如果在那个时候摔倒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当我好不容易挤上了车,拐了个弯进入车厢过道的时候,忽然感觉到有人在掏我的上衣大口袋。那时候的干部军服上衣正面有两个大口袋。我的钱包就放在右边的大口袋里。那时,我的两只手还都提着大提包,挤在人群里向前移动。当我意识到遇到了扒手,回头一看时,有个人正在向着人流相反的方向拼命地挤出去,离我并不远。我意识到,那就是扒手,放下手中的一个提包伸手抓住了他的衣服,喝道,把我的钱包给我!那人回过头来回了一句,谁拿了你的钱包!用力挣脱我手里抓着的衣服。向前挤着钻走了。我背着四大一小五个包,挤在人群里,很难向前一步。眼睁睁的看着他跑了。
还好,钱包里的钱并不多。只是有份军人通行证。那种证件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住旅馆的时候是必须有的。买车票的时候,意义不大,尽管大一点的车站都有军人售票窗口,要么不买票,要么一样的排长队。在那运输力量严重短缺的年代,相关管理部门也难。军人通行证丢了就丢了罢。单位也不会追究。
就这样,我花了两天两晚的时间,终于从部队回到了其实只有一千多公里路程的家乡。还被扒走了一个钱包。家人安慰我说,人安全就好。
我们部队是中苏关系特别紧张的时候从南方调到北方的,干部绝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像我这样每年来回跑的人很多。我们的家属们也是一样,只是还要辛苦些。她们得带着孩子呢!
对于我们这些军人来说,探亲是甜蜜的,旅途却是艰难的!
因为有了探亲艰难旅行的亲身经历,所以对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春运时节的打工者出行难的苦处非常同情。在我从军队转业回到地方主持一个部门工作的时候,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在新火车站广场的地下创建了一个很大的地下空间。我要给那些在寒冷的夜晚或者潮湿的雨天苦苦等车而找不到地方的旅客提供一个宽敞、舒适的场所。
幸好,国家在强盛,在进步。近些年来,改革的春风,让我们国家的交通状况迅速改观。出门旅行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轻松了。
2003年,我出差回到曾经部队的驻地山西洪洞县看了看,返回的时候,是坐小汽车从高速公路上走的,当天上午出发,晚上就回到了湖南岳阳的家里。2013年,亲友一行人从岳阳出发到山西榆次探亲,在岳阳坐动车组列车,只用了6个小时就到了太原。再坐接站的私人小车半个小时就到了目的地。昔日两天两晚,且挤得要命的路程,现在只用6个多小时,就轻轻松松的到了。
前几天,带孙子到广州旅游。从高铁岳阳站出发到广州南站,1000多公里路程,3小时10分钟就到了。列车以每小时300公里左右的速度运行着,快速、平稳。新建的火车站高大、宽敞,造型美观,功能齐全;火车票持身份证购买,不用求任何人;车票全程对号入座。无论是剪票进站,还是上车落座都不用慌张,不用挤。一切都显得轻松而惬意。过去艰难的的出行现在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国家幸甚,老百姓幸甚!国家强盛,国家进步的感觉真好!
铁路的状态是国家状态的标志。欧洲最早将蒸汽机应用于铁路运输,所以欧洲成为全世界最发达的地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最早看到了铁路对于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作用,自愿将中华民国总统的桂冠让给袁世凯,自己去组织铁路建设。可惜在那兵荒马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他那美好的愿景根本无法实现。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就是四川的保路运动。我们国家能在这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建起了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延伸到每户农家的水泥公路网,这真是了不起的大事!这是党的伟大,国家的伟大!
中国铁路史上出了个詹天佑,他在那非常艰难,简直是暗无天日的岁月主持修通了京张铁路,为中华民族出了一口气,用事实证明,中国人也是很能干的。他将自己的正面形象树立在中国铁路史上。去年出了个张志军。当过铁道部长的他不能不说他同高速铁路有关。可惜,因为贪腐问题成了阶下囚。成了铁路建设史上反面的典型人物。
张志军啦,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当个现代詹天佑不好吗!?
作者qq:491197453
2014年7月26日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