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漂泊者多彩的精神世界(梅花君子)
发表于 : 周一 7月 23, 2018 4:27 pm
一个漂泊者多彩的
精神世界
文:梅花君子 编:一缕清风
——我读郝秀琴散文集《漂泊羊城》
《漂泊羊城》读了两遍,我认为最美、最动情的段落,反反复复大约读了四五遍。我把这本书,庄重的合上,在静谧的时光里,回味着这本书那种弥久留香的文字,好像在品味着一杯上好的香茶,神清气爽让人振奋。文字是那么的纤细,触角是那么的深刻,情感是那么的深沉,每一篇文章,犹如盛开在墨香里的一朵朵形状可爱,馥郁芬香的奇葩。让我充分体验到美文的魅力,对一个南飘者,为供儿子在羊城上大学,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力和勇气,离开了生养她的内蒙古大草原,孤身独闯羊城,自找苦吃经历了一次非常独特的生命苦旅。
作家郝秀琴一个人独闯羊城,放下作家的身价,在人生地不熟的南方都市,从事过安利直销、新华保险销售以至于给人家当保姆。她为什么能这么做,支撑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我反复梳理,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至高无上的母爱,她就是要通过千辛万苦的劳动,为优秀的儿子赚取学费,让儿子顺利毕业顺利考研,把儿子培养成国家栋梁;另一个就是痴心不改,依旧追逐文学梦想,她虽然在羊城最底层社会,经历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无论是身处顺境逆境,对文学热爱已经达到如醉如痴的境界,不知疲倦的进行创作,让她在漂泊羊城的岁月里,飘满了醉人心扉的墨香,创作出了《漂泊羊城》、《雪伦花》、《等你,在最初的地方》等作品,迎来他文学创作的第二个收获期。
我细读《漂泊羊城》觉得郝秀琴已经为我们树立了两个方面的榜样。一是,为人父母的榜样。她是一个值得尊敬值得我仰望的母亲,正因为她对儿子最真挚的爱,好像园丁呵护幼苗那样,日夜精心,时刻呵护,终于让儿子梦圆大学。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儿子进入大学父母在家乡就选一个好一点的工作,按时给孩子寄去学杂费就可以了。她对儿子那种大爱,促使着她下定决心,与儿子同在羊城生活,随时随地给儿子以最温暖的母爱。这一点,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很难做到。在《漂泊羊城》里,用大量的笔墨,描述她跟儿子同城相逢的喜悦,吃洋餐的惬意,母子AA制就餐的趣事。通过这些情景的体验,让我对女作家郝秀琴不由自主的产生了一种敬畏,也激发了我为人父的责任,到我也要向她那样,好好对待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人;二是,为圆文学梦,所作出各种令人惊叹的举动,这一点都超乎了常人的想象。她之所以独闯羊城,在全心呵护儿子的同时,还有就是为了心中无比瑰丽的文学梦。如果说,余秋雨先生不怕险峻,深入到祖国各个文化圣地,用灵魂与古老的文化进行对话,写出了闻名遐迩的《文化苦旅》等系列文化散文。令人尊敬的郝秀琴在社会底层里,摸爬滚打,实实在在的体验着底层人群的生活,用唯美可感的文字,呈现出羊城漂泊一族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图画。她的文学创作在羊城漂泊的时光里,却写出了一本非常厚重的《漂泊羊城》。这一点,让我汗颜让我惭愧。我也做过文学梦,遇到点坎坷,便宝刀卷刃,四下溃逃。我读《漂泊羊城》对我触动很大,暗下决心,也要像郝秀琴那样热爱生活,向着梦想的目标前行,无论风无论雨,依然阻挡不了我追梦的勇气。我清楚,虽然路上有泥水,有坎坷,我感觉郝秀琴正在微笑着注视着我,在畏缩不前的时候,品读《漂泊羊城》温情的文字,就会增加了前行的力量。
夜深人静,我在反反复复琢磨一个问题,为什么《漂泊羊城》让我爱不释卷,一连读了好几遍。仔细看每一篇文章,觉得非常的亲和,给我的切身的感觉就是郝秀琴就坐在你对面,在倾诉漂泊途中的各种见闻。平平常常的文字,经过郝秀琴精心雕琢下,变得珠圆玉润,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真挚的感情,读后让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最让我潸然泪下的就是这段文字“文学给了我一颗不灭的童心,也让我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它是我心灵田地的小花园。苦恼烦闷时,去花园看看,采几朵小花,摘几片绿叶,我会感到生活依然是春意盎然群芳争妍。由于世俗的羁绊,小花园也曾荒芜过,当我经历了心田的空虚与荒凉所带来的绝望和痛苦后,才知道,文学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郝秀琴的文字唯美、纯净、生动、包含真情。为了追寻文学这瑰丽的梦,经历了多少凄风苦雨,却依旧爱得深沉,如同红烛用宝贵的生命,点燃跃动的烛火,让文字在漂泊的时光中美丽的跳舞,在文学这片庄园里,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让人们为之一阵。在漂泊羊城的日子里,因为对生活独特的体验,先后写出了《漂泊羊城》、《雪伦花》等精品力作。
在反复品读《漂泊羊城》,一次次被郝秀琴那丰富的情感所折服。这本书印象最深的就是,林林总总的文字,记录了她在羊城漂泊过程的情感、商场、职场的丰富多彩的记录。她对生活有着非常别致的体验,那纤细、明亮的情感,体现在字里行间“墙内外给我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墙内给我的是一种纯洁而空灵的让我的灵魂受益和升华的精神。墙外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一种属于肉体的满足,当你饥饿得两腿再无力举动,口渴得要冒烟时,吃一碗凉皮,喝一杯冰茶,那种快感和惬意顿时浸透全身。但刚刚填饱肚子,你又会觉得他们是多么的低俗和粗鲁,到处弥漫着铜臭味儿,连乞丐手里的那只铁腕,也被这味道浸黑了......”这样娓娓道来的文字,却能深深的体会到,郝秀琴在羊城真实生活的一面。为了生存,实现心中的梦想,宁肯下沉到生活的最底层,沦为一个非常普通的人,四处求职,不断在网络营销中触网,在失败中依然不回首,眼含微笑的往前走。读《漂泊羊城》通篇文字,处处都洋溢着郝秀琴对生活的热爱,对儿子的疼爱,对朋友的真爱。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砺,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她就像是内蒙古大草原中一朵抗风耐寒的雏菊,在风雨飘摇中美丽的绽放,让我充分体验到文学的特殊力量。读后,不断对照反思,唤醒了沉淀在心中的追逐梦想的冲动,并会转化成一种持久的力量,不断向着铺满鲜花的理想彼岸,不知疲倦的前行。
《漂泊羊城》浓缩了郝秀琴在羊城五年的乡愁,在牵挂父母,相思好友的文字里,都充满了一种特殊的韵味,让我处处感受到她对家乡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和年龄落差,都会给她这个异乡客,增添了丝丝缕缕的乡愁。《这个冬季我没有看见雪花》这篇文章虽然不算太长,却能通过她细腻的笔触,切身处地的感受了她的强烈的思乡之情。逝去的快乐时光,却逆行岁月的隧道里,与现实紧紧融合在一起。那片飞舞在记忆里的雪花,就是她一朵美丽思乡之花和快乐之花。也是这朵晶莹的雪花,陪伴着童声里一起欢笑,成为她最值得记忆的故乡符号。在缕缕的情思中,对年迈的父母最为让人动情,尤其是这段文字,我的眼泪都把书打湿了“妈妈,我好想你,父亲,我也一直记挂着你。我记不起你对我所发的脾气,也记不起你对我的冷漠,我只知道你想我,盼我早起返回。今年在你八十岁生日时,你在电话里只给我说了一句话‘在有生之年想再见我一面’听到你的声音我哭了......”读着朴素细腻的文字,不由得让我潸然泪下。《漂泊羊城》的每一篇,都蘸满了郝秀琴浓厚的情感,追随着她的笔触体验着漂泊者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漂泊羊城》这本书很厚重,文字唯美,读起来顺畅,没有古怪字和生僻字,没有阅读障碍,却让我回味无穷,在轻松中体会到阅读的愉悦。让我感到最有收获的就是,在《漂泊羊城》里,郝秀琴通过自身的境遇,向我描绘了大都市羊城的社会百态、人土风情。我可以这么自信的说,只要带着这本书,就可以潇洒的在羊城走一遭。这本书不但是一部漂泊灵魂体验的美文,更是一部想在羊城生活的外来者的百科全书。看了书里的文章,最起码跟羊城本土人吃饭,自觉使用公筷夹菜,而不至于有碍大雅,避免各种不快;你仔细研读这本书,你就会知道很多这地方许多习惯,不至于到这里不分东西南北。
我不知不觉已经把《漂泊羊城》通读了两遍,有的文章甚至读了三四遍。这本散文集是郝秀琴在漂泊羊城的最真实的写照,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一个漂泊者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在一次次阅读中,体会到了郝秀琴对儿子那种最真挚的爱,这份挚爱体现在为了儿子上大学,以其他母亲所没有的勇气,敢孤身漂泊羊城,经历了艰难而又漫长的职场跋涉,为了圆儿子求学梦,眼含微笑,在异地他乡勇敢的往前走;郝秀琴在羊城漂泊,被摔打得精疲力尽,却始终没有忘记一个作家的神圣使命,起早贪晚用生花的妙笔,记录一个漂泊者真实的人生况味。夜深人静,独守寂寞,在安静的时光里让文字变得有温度有芳香有色彩,冬去春来,周而复始,她文学创作真是盛世逢春,文字因而五彩斑斓,硕果因而盈枝,郝秀琴这个魂牵梦绕的文学梦成为,已经成为光彩夺目的现实,能触能摸,让人兴奋。
我把这本《漂泊羊城》放在女儿的书桌上,给她打了电话,希望她有时间读几篇干净、唯美、励志的文章。我就是希望我有时间多读读《漂泊羊城》,只要她能记住里面的一段话,就会一定得到一个启迪,变得更加睿智和坚韧,那我就太知足了。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
http://swf.wyflash.com/swf/2010-8-1/16261171.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