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屯垦戍边岁月里的趣事(紫气东来)

发表于 : 周日 5月 31, 2015 11:17 am
清风
读了紫气东来朋友的叙述,仿佛让人跟随笔触回到四十四年前的那个年代,內蒙生产建设兵团的将士们苦中作乐的一幕幕再现在我们眼前,文学风欢迎你,紫气东来朋友!

屯垦戍边岁月里的趣事(紫气东来)

发表于 : 周一 7月 23, 2018 4:27 pm
紫气东来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576 jquery1830554773200276218="21">
屯垦戍边岁月里的趣事

作者:紫气东来 编辑:文风乐乐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50>

四十四年前的那些趣事儿,一直是我们这些兵团战友们,相聚时回忆起在內蒙生产建设兵团时,艰苦岁月中不可缺少的话题,许多苦中有乐的趣事儿,给我们枯糙的生活凭添了不少乐趣。陪伴我们渡过了那段难忘的岁月,那些趣事儿至今徜徉于心。

(一)採蘑菇遇上小地鼠。
內蒙草原的冬夏,有天壤之别,冬天像地狱,夏天如天堂。盛夏是草原最美时节,鲜花遍野,微风栩栩。那里的雨水特别多,一阵乌云一场雨,围山转的雨帘就像天上落下的瀑布。雨后的草地上会冒出许多白色的小蘑菇,像一把把小伞支撑在绿地上。草地上还长着一片片小小的地耳,也叫草耳,那时的人们对它还沒有认识,不知它是能入囗的美食,仼其自生自灭,浪费了珍馐美味。小野葱小野蒜,生长在低山丘坡上,无人採摘,只有白色小草蘑受到大家青莱。雨后,大家结伴去驻地不远的草地上採摘又鲜又嫩的小白蘑菇,遍地的小白蘑我们採下装在小袋子或洗脸盆,准备回来用线穿上晒干,储存起来探亲时带回家,让亲人也品尝一下千里之外的特产。当我们正在专注地採摘时,脚边突然有一只背上长着咖啡色条条的小地鼠跑过,这种好玩的小地鼠在草地上拱起一个一个的小土包,而且距离相等,纵向一致,真不知道此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很奇特,当你发现它时,它“嗖”的一下跑出老远,还不忘回头看一下你是否在追它,如果被追就一头钻进土包里遁走了,你想守株待兔等它出来,它又在另一个土包里探出头,瞪着鼓溜溜的眼晴看着你,还不时用前爪捋一下嘴角上的几根长须,那意思你追呀,又可气又可乐,追赶围堵一圈,无济于是,简直是逗你玩,还沾了土包上的两脚土,只好打消捕捉的念头,别让它逗你玩了,还是提起袋子拿起盆子专心至志的採蘑菇吧。
(二)走脱了野鸭来了狼
草原上的草场,草高茂密,湿地上有许多珍奇动物,它们在那里和谐快乐的生活着,大雁飞起来扑楞楞一片,成群的野鸭经常在浅水洼里寻吃小鱼,夏季是鸟类在此繁衍的最好时机,经常有出壳不久的小鸟戓小野鸭跟在妈妈后边出来玩耍或觅食,也有个别走失戓趁妈妈不在,贪玩单独偷跑出来的。战友贺连凤与赵翠珍两人曾合力捉到一只小野鸭养着玩,此鸭毫不认生,跟着我们一起就餐,顿顿吃的饱,喝的足,很快就体壮羽丰了,无事时大家也爱逗逗它,听它呷呷的叫两声,两个主人想把它训成家禽,饭后休息时,拿个小棍赶它遛个弯,它极不情愿的跟着主人在草地上,扭着肥臀跩来跩去的走着,看着广阔的草原,大概也想起了它的根。一日趁大家外出干活时,瞅准时机不辞而别,出走了,大家房前屋后找个遍,毫无踪影。大家感叹,野鸭的家不在这里,大自然的生活才属于它,野生的野鸭回家了。至今我们还惦记它不知家落何方?繁衍了多少后代,是几世祖先了。
荗密的草场深处也有可怕的狼出没,我们驻扎在草场打草时,夜里听见围着蒙古包转悠的狼发出的嚎叫声很害怕,我们用被子蒙上头谁也不敢岀声,还好有住在隔壁包里的“老知青壮胆。她们象没事似的习以为常了。狼是食肉动物夜里经常偷吃鸡、鸭、羊,连队圈养的十几只羊,被狼发现后一下咬死了好几只。偷吃鸡鸭更是老手,夜里趁大家熟睡时悄悄来到驻地觅食。我与艳玲为连队饲养的一群鸡,在宿舍隔壁的鸡舍里,夜里,突然听见鸡舍发出嗄嗄的惨叫声。叫醒艳玲我俩拿着木棍跑出一看,那些鸡吓得浑身发抖,小鸡仔躲进了老鼠洞,狼早叼着鸡跑走了,第二天当地人家的鸭子也入了它的囗。大家说:走脱了野鸭来了狼,防不胜防。
(三)大爪篱捞来虎头鱼
我们驻地旁边有一条小河,每天不停息的由南向北流去,我们这段有深有浅,深可及胸,浅处河底的石头裸露在外,跳跃着就可从西岸到东岸。水里有许多头大身小的虎头鱼,最大的一指长,在水中成群结队的游动,多时过来一片顺流而去,不时也有逆流而上的,休息日,不知谁出的主意,那帮男生们扛着铁锹拎着桶,挽着裤腿光着脚,下河搭埝拦截住了许多鱼,鱼小不好捉,有人跑回食堂拿来捞饭的大爪篱,七手八脚的一阵忙活,一会就捞了两水桶,拿着家什,抬着桶,像一帮得胜的将军满载而归,在看这帮鱼夫们的模样,令人捧腹大笑,满身泥满脸桨,活像个泥猴子。清洗收实的细致活交由女生们负责,经大家刮鳞扯肠掐头去腮的收实干净,送到火房煎炖一番,飘出的鱼香勾活了舌尖上的味蕾,大家美美的吃了一顿,那香味堪比美味佳肴。不过那是我们在那里笫一次吃鱼也是唯一的一次,因为得知了当地牧民不食鱼,他们视鱼为神仙,对鱼崇满敬意,如果在水洼汲水,汲上小鱼多远也会骑马送回去。我们尊重当地习俗,后来再也没有捕过鱼。


(四)捉麻雀
秋天小麦丰收入库,库房上百叶式的窗棂就成了麻雀们的天然通道,它们有了越冬的美食,大批麻雀驻扎了下来,黑天钻进库房,落在房梁上睡觉,天亮吃饱肚子在雪地上遛达着晒太阳,高兴了乎乎拉拉一阵风式的在天空旋上两圈,又乎一下落到场院里捡吃着晒麦时落下的麦粒子,或三五成群的站在房顶沿上迎着不太大风呆呆的楞神,过着悠闲富足的日子。粮食保管见此大吃一惊,若大的库房里住满了麻雀,黑呀呀的一片,毎天喰食大量的小麦而且到处是鸟粪。连长想出了对策,晚上带领大家去打攻坚战,捉麻雀。关上大门用手电筒照着,有人用扫帚哄,晚上麻雀被这气势吓的晕斗转向,飞来飞去不知落脚何处,惊恐中掉到麦堆上,大家上前去捉,得到了不少战利品,虽沒全歼,也大伤了雀群的元气。被俘的麻雀们成了笫二天美食的备用品,我们班捉的麻雀装在扎了囗的套袖里,睡前大家还讨论明天如何享受这份美餐,有人想烤,有人想炖,最传统的吃法是先盐腌了,在下油炸。笫二天一看麻雀不见了,只有两三只空空的套袖放在那里,问谁放走了麻雀,都摇头,后来李艳玲交待,是她趁大家没起床时放了生,大家有些失望,到囗的美食飞走了。后来又一想,放就放了,杀它也够惨忍的,那时人们虽还沒环保意识,杀生还是有些手软,这几只麻雀因她而得已生还,我们调侃艳玲“其善大焉”。
四十四年的光阴一闪而过,那个时代的经历已成为我们心中永久的记忆,包括艰难困苦中的趣事, 都成为永远叙述不完的故事。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50>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55>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