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走在阳光里的高步侗寨(花明居士)

发表于 : 周一 7月 23, 2018 4:27 pm
花明居士

走在阳光里的高步侗寨

作者:花明居士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丽日当空的七月滚烫着大地的心脏,从浓浓的春意中走来的高步侗寨除去满身束缚,接受灿烂阳光的洗礼。也就是这个令人心跳不已的季节,我再次走进高步侗寨,再次感受高步侗寨的魅力。
高步是通道百里侗文化长廊中比较大的一个侗寨, 由高上、高楼、克中三个村组成,与广西三江的高秀侗寨仅一山之隔。 青青的山,绿绿的树,在鸟鸣蝉唱中显现一望无际的盎然景色,律动的流水清澈透明,充满勃勃生机。崇山峻岭中的高步古朴典雅、玲珑剔透。六座鼓楼、五座花桥耸立于寨子中的各个方位,造型各异,特色鲜明,仿佛天上星星点缀着高步侗寨的美丽,一幢幢鳞次栉比的吊脚木楼在乡村公路的两边整齐有序的排列,袅袅升起的炊烟是高步侗寨鲜活生动的灵魂。
沿着简陋的乡村公路向南行驶二十五公里到高步,首先闯进我的世界的是大名鼎鼎的侗乡花桥――回福桥,她与寨子中央的永定桥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坪坦河流域风雨桥群的典型代表。回福桥,侗语意即:迂回龙脉,锁住水口,福济侗寨。因此,回福桥选择在寨子下游油茶山与对门山两山交口处,为三墩两孔迭梁式木构架风雨桥,它是清道光二十年侗族先民智慧的结晶。
回福桥全长四十二点五米,宽三点八六米,共一十八个廊间。桥东西横亘于坪坦河上,依山就势, 清砌半弧挡水金刚墙作桥身基础,中间石砌船形分水金刚墙桥墩,桥墩上迭层架木作枕,上铺木板并建四柱三间木构架遮雨长廊。桥廊东、西位置分建颇具侗族风格的楼亭三座,东西楼亭屋面皆为三层密檐四坡歇山顶式,上施小青瓦挂白檐。戟脊弯月起翘,形若推掌,朴实美观。主脊中段泥塑金鱼,寓意风调雨顺,年年有余。中间楼亭为五层八角密檐攒尖葫芦顶,葫芦顶端泥塑一只青鸟,意为“农以耕为业,鸟鸣春至来”。葫芦瓜则是侗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常备用的日常用具之一,甚为侗族人民喜欢。桥两头进出处,左右各泥塑一对雄狮,似护桥卫士,守护着回福桥的安全。桥廊挂接廊檐,南面装齐腰板壁;北面装实密不透风,槛板上绘制各种侗族民间故事彩绘,栩栩如生。整座桥的色彩均以材料本质为基调,质感明快,凝重浑厚。桥体构件结点凿榫接合,不用一钉一铆,大件小块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粗中带细,严谨有序。初略一看,桥的工艺十分简朴,但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仍然固若金汤,不摇不倒,坚固实用。
侗族的花桥大都建在寨子的下游,主要取拦截风水,护佑侗寨之意,同时又有方便行人、遮风避雨之功效,因而又被人称作风雨桥。说到花桥,在侗族民间传说里,它是龙的化身,吉祥的象征。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侗族青年男女分住河的两岸,两人相亲相爱,常常用木排渡河到对岸约会对歌。有一天,两人坐在木排上对歌,突然狂风大起,一个巨浪将姑娘卷走,小伙子日夜呼喊,四处寻找均不见踪影。小伙子的举动感动了白龙,白龙决心救出姑娘,成全这一对有情有意的恋人,它潜入河底与黑龙搏斗了七天七夜,终将姑娘救出,但白龙因失血过多而死。这对青年为了感激白龙底救命之恩,在白龙战死的河上,仿照白龙的形状建起了一座木桥纪念白龙。
侗族工匠是建桥起楼的高手,半边竹杆,一支竹笔,绘制宏伟蓝图。据史书记载,北京颐和园的画廊就是侗族工匠的智慧之作。桥的四周植被良好,碧水映青山,绿树掩古桥。置身其中,诗情画意,涌入心间。面对花桥,徒生许多崇敬,所有的思绪都被这桥的大气所吸引,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也欣赏到许多精品建筑,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侗乡的花桥。这绚丽多彩、端庄秀美的花桥,把中华民族传统古建筑的桥、廊、亭、塔、楼、房的优点集于一身,巧妙地融合于花桥建筑中,被专家称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活化石。它既是遮风避雨的温馨港湾,又是城市与乡村连接的幸福轨道。从桥上走过,身心便会得到一次荡涤,柔软的山风清爽撩人,丝丝缕缕浸肺润腑。
进入侗寨,沿青青石板路漫步,尽情享受山里的清新空气。听朋友说侗寨是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世外桃园,农人上山下田家中都不会上锁,客人可自由出入,便有心去查看究竟。这时的阳光热辣狠毒,小走片刻已是口干舌燥,大汗淋漓,随意进入一农户家,上楼叫门无人应答,便推门进屋,到水缸舀了一碗清甜的凉水解渴,在楼道小憩,才发现果真如友人所说。此时并非农忙时节,村人都在鼓楼纳凉休息,或唱侗歌或吹芦笙,家家户户并未留人,自然也没有上锁关门,这种习惯自然形成,侗家人历来如此。长期以来,侗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友好和谐、团结互助、乐善好施的感情世界里,良好的道德风范成为侗家人唯美向上的精神支柱,就如大山释放的绿让侗寨处处洋溢着无边无际的春色。细细阅读,我却找不到一个达意的词语来表达,只是觉得只有到过高步侗寨,才能真正体会到侗寨的这种美。
寨子的中央有一座萨坛,设有围墙和大门,屋外是一个用卵石铺成的镶有太阳花图案的款坪,这是高步侗族同胞宗教信仰的精神圣地。萨岁是侗族至高无上的祖母神,在侗族人民心中,她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保护神。萨坛是侗族人民为纪念萨岁而建的纪念碑,据说萨坛的建造选址非常重要,甚为讲究,一般选择寨子的中心或寨头显著的地方,以方便族人或全寨人祭祀、集会。选址后,要挖一个深五尺、方圆五尺宽的土坑,按五行分五个方位,中为土,以土为中心,坑内架三脚鼎架,放上一口铁锅,锅内再放入红、黄、绿、兰、青、橙、紫七色丝线,银质模型生活用具和纺纱机、织布机等,然后在上面覆盖一口铁锅,用土埋好扒平,再以一桑树做成万年伞插于土坑中央。万年伞四周安放两圈锃亮的白岩石,里圈八个代表八卦,外圈二十四个代表二十四龙神,上盖一新簸箕,表示包罗万象,再以土覆盖成圆形土包,周围用卵石或片石垒砌。土包上栽常青树,并以子午为线,子代表正门设立供台,是族人烧香祭祀的地方,午为后门。每逢祭祀活动,各家各户都要从萨坛引回火种,再燃放自家的火炉。萨坛常年有人管护,点长明灯,逢年过节,侗家人都要到萨坛前进行祭祀,以示对萨神尊敬,祈求萨神的保护。
高步的祭萨活动是十分神秘的,大多都是在晚上进行,外人一般是很难看到。我曾经有幸参加过高步的祭萨活动,亲身感受了祭萨的全部过程,既庄重肃穆又热闹非凡,那一天就像过节一样。我和侗民一起走在祭萨的队伍里,从接萨进村到安萨设坛再到祭萨祈福,村民们始终是严肃而虔诚的,脑子里没有任何的思想杂念,当人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走进萨坛时,整个庞大壮观的祭萨场面静谧得只听到心跳的韵律。
向萨神参拜的人们,走进萨坛时都要先整理好自己的装束,干干净净、整整洁洁,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能有丁点对萨神的不敬,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萨神的护佑,寨子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蓄兴旺。礼拜之后,人们从萨坛取回火种,点燃自家炉火,这是萨神赐福的圣火,它能镇妖驱邪又可保寨安民。炉火升起来了,也就升起了一片希望。
每当我来到高步侗寨,都要到萨坛,点上一柱香火,然后双手合十,静静伫立,默默地祈祷。尽管今天的高步侗寨已经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我还是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向萨神顶礼膜拜,祈求走在阳光里的高步侗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沿着和谐、文明、富裕的康庄大道走向幸福和辉煌。
天高云淡,流水潺潺,夏日绽放火一般的激情,阳光检验着高步侗寨的每一步行程。我一向认为有辛劳必有回报,萨神从来都只会把福赐给那些勤奋善良的人们,走在石板路上的高步人在炎炎烈日下挥洒的每一滴汗水如同铿锵悦耳的芦笙曲清音饶梁,动地震天。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800){makesmallpic(this,500,700);}" border=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