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吉林)电视台第一部电视剧《三月雪》(二)(比烟
发表于 : 周五 10月 03, 2008 9:47 am
长春(吉林)电视台
第一部电视剧《三月雪》
(二)
文章:比烟花寂寞 编辑:清风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4)演职员阵容
由于请演出单位耽搁了时间,“七一”没能播出这个节目,而是在一九六0年七月十六日,第一次播出的。七月中旬黑龙江广播电艺术团的演员们来到长春。至此,演职员和播出人员聚集一堂,开始了紧张排练的日日夜夜。
他(她)们是: 编剧 高 兰 导演 石 英
电视导演 何 仁
演员 姚石夫 扮演 周 浩
赵宗婕 扮演 刘 云
郑书琴 扮演 小 娟
李玉琴 扮演 李凤琴
胡凤仪 扮演 伪 兵
丰 盛 扮演 伪 兵
蔡凤林 扮演 伪 兵
付中兴 扮演 警卫员
李广泰 扮演 警卫员
刘玉森 解说
摄像 田振林 李新华
场内导演 高 兰
放映影片 王增惠
服装 李玉琴
伴音 汤 丽
美工 奚显亭
灯光 邸 路
摄像机技术员 陈英博 宋梅桓
伴音技术 魏淑清
同步技术 高月仙
摄像机技术员在演播过程中,负责推监视器小车随着摄像机移动而移动,这是长春电视台当年在演播中,独有的一个特殊工种。
调像员 王志杰 秦景兰
音频技术员 魏淑清
同步机技术员 高月仙
(由于年代久远,可能有遗漏)
《三月雪》主创人员,在长春电视台演播室里,在黑龙江广播电视艺术团排戏基础上,根据电视的特点与要求,进一步反复修改,使其更加趋于完善并适应电视直播的要求。我们常常排练到深夜,最后一次排练,竟熬了一个通宵。那一夜大家不知疲倦,创作热情十分高涨,可是我们竟没有给大家准备夜宵。大家相互商讨切磋,相互尊重,播出人员(包括导演、摄像员、场内导演、伴音、美工、抽换画片的人员、灯光、电影放映员、摄像机技术员、拉电缆的人员)和演员们合作得十分融洽,排练进行得非常顺利。在排练中解决了很多事先预想不到的问题。
(5)大个子演小孩
我们同黑龙江广播电视艺术团的同志第一次见面,就发现了第一个难题。我看演员里没有演小娟的小演员。我问到哪位同志演小娟,扮演小娟的郑淑琴同志,挺身而出:“是我。”原来她当时已经二十四岁了,但她圆圆的脸是很适合演小姑娘的。可是她比扮演她妈妈刘云的赵宗婕同志还高一点。这样高的演员,要她演七、八岁的小姑娘,而且女儿比妈妈还高,怎么看怎么不像,虽然脸面倒是可以化妆成小孩子的样子。这要是在舞台上就非得换演员不可。可是播出在即,临时更换演员是绝对不可能的。我想在舞台上做不到的,在电视里也不一定做不到。
在演播室排练时,我请大家共同想办法。于是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出了不少点子,来解决这个难题。田振林说:“除第一场戏小娟出现在校党委书记办公室时可以直立之外,让小娟尽可能地蹲下一点,尽量减少站立的动作。我提出多从摄像角度的设计和演员的调度上解决问题。
当刘云和小娟同时在一个画面时,让刘云站在离镜头较近的位置,小娟则站在较远的位置。拍摄小娟个人镜头时,尽量用俯视镜头,拍刘云镜头时则尽量用仰视镜头。有些戏可以让小娟依偎在母亲的身旁,多拍她们的中近景镜头,而尽量少拍全景镜头。再加上郑淑琴同志的演技,演什么像什么,让人根本看不出她是一个大个子演员在扮演小孩子。由于演员、摄像员、导演的通力合作,小娟的扮演是很成功的。《三月雪》演播结束时,吉林省广播局局长王建颖到演播室看望演员,祝贺演播成功。当他得知是郑淑琴扮演的小娟时,竟出乎他的意料,以致不敢相信他自己的眼睛。
有些问题在今天采用录制的方法制作电视剧,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可是在当时直播的情况下,却成了很大的难题。
(6)从大学生到小学生
《三月雪》一开场是在大学校党委书记的办公室里,已经是大学生的小娟,轻轻地敲门,走进党委书记的办公室。她第一个镜头是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高高的个子,梳着短发,文静、激动而又不能不有几分严肃庄重的表情。党委书记周浩抬起头来,望着这位即将被吸收入党的新党员,不由得感觉有些面熟。他凝思片刻,伸手从办公桌抽屉里拿出一本珍藏已久的日记本。这是他的已故战友刘云同志的日记。从里面小心翼翼地抽出一枝三月雪树枝的标本。
变焦镜头推到三月雪特写。叠印字幕电视剧《三月雪》。接下来慢转换一组镜头是:抗战时期游击区的乡村外景(画片)、村舍(画片)、七、八岁的小姑娘小娟在简陋的屋子里伏案作业,并不时地仰起她那稚嫩活泼聪明可爱的小脸,思考着疑难问题的近景镜头。
简要的旁白,说明周浩同志思绪万千,回忆起十几年前那抗日烽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斗年代。
就在这暂短的几十秒钟里,小娟的扮像,要从一个即将入党的大学生,变成一个梳着小抓揪辫满脸稚气的七、八岁的农村小姑娘。
在这几十秒里我们要完成如下的工作:
首先是给小娟换装。一个人给她梳头,扎起两支小抓揪辫,一个人给她换衣服,一个人给换鞋系鞋带,还有一个有给她脸上改妆。
另外一组人员,要把摄像机、灯光、话筒,从我的办公室里推回到演播室。有的推摄像机,有的推监视器小车,有的拉电缆。而这七、八个人的协同动作,不但要准时完成,而且要求不能出一点声响。因为读旁白的话筒是开着的,有什么杂音都会播出去。
而最重要的、也是难度很大的、更是在其它剧种里不曾要求演员作到的一点,在于演员情感的急剧变化。演小娟的郑书琴要在这几十秒钟里,由即将入党的大学生的激动而又十分严肃的神情,马上转化为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七、八岁小姑娘认真作作业的表情。郑书琴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她那可塑性强的表演才能。而这一点只有我们在场的演职人员知道,广大电视观众是看不出来的。
这前后加起来不到一分钟的戏,包括改装、拉机器、演员表情的急剧变化,我们反复排练了好几遍。直到每一个人的动作,都非常熟练,准确无误,能够保证准时完成为止。播出时大家都为这一分来钟的戏,捏着一把汗。还好播出时这一段戏进行得非常顺利,十分成功。可是在场的人们,都为这一分来钟的戏,紧张得全身冒汗。
而台词最好的刘玉森则是一只手拿着话筒口读旁白,而另一只手还要帮助拉电缆。这恐怕是任何一个剧种,都不曾有过的事情。
(7)黑夜、火光、苇塘
在刘云被捕的一场戏里,要有表现漆黑的夜景,要有敌人进村烧杀抢夺火光冲天的镜头,要有受难人们的哭喊声、狗吠鸡叫声、敌人的吼叫声和敌人砸碎坛坛罐罐的声音……音响效果还比较好解决。要在演播室里弄出火光和漆黑的夜景,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我们抛开了舞台制景的路子,另辟新境。我让电影放映员王增惠,从影片公司租一部《党的女儿》,选好影片中敌人放火烧村子的空镜头,在播出时准时地放出这段影片,再配上各种音响效果,烘托出剧情规定的气氛。
然而,漆黑一片的夜景长镜头,却一时怎么也想不出办法。后来还是摄像员田振林同志一拍脑瓜喊道:“有了!把演播室的窗子打开,摄像机镜头从窗口伸出去,不就可以拍出夜景镜头了吗?”田振林一句话使在场的人如梦初醒。“对呀!”于是,大家动手把窗子里面的隔音板拆掉,打开窗子一看,正是月亏,天空漆黑一片,恰好合乎剧情的要求。
此外,我们还利用一些画片来表示地点、环境、季节、时间的变化,以解决转场的问题。比如刘云住在一个苇塘环绕的江南村落里。为表现这样的环境,吉林省艺专美术教师给我们画了一幅很长的芦苇塘画片,镜头从左摇到右,表现出村庄是在好大一片芦苇塘边,十分隐蔽的地方。给人一种在这里进行地下活动可能会比较安全的感觉。在这张画片里,还有一群排列成人字形的南归大雁,表现已是秋凉的季节。由于是横摇镜头,也给人以大雁南飞的感觉。画片在电视剧里的应用,不光是在早期的电视剧里经常使用。就是现在的电视剧里,也不时地出现画片。最近播出的《似水年华》,也成功地运用了画片。
(8)化妆、表演的特殊要求
第一部电视剧《三月雪》的演员,大多来自部队文工团。他们具有演舞台剧的丰富经验,同时也多年形成了演舞台剧的习惯。而电视剧则要求在演员的化妆和表演以至形体动作上,都与舞台剧有所不同。由于演播戏曲节目时,已经积累了电视化妆的经验,所以在演播第一部电视剧时,一开始就注意给演员画淡妆。
除此以外,舞台剧里为了让全场观众看得清楚,而不得不采用比较夸张的表情和夸大的形体动作以及高声朗读台词等等,这些在演电视剧里,都作了相应的改变。要求演员的表演,更加细腻,更加接近生活,更加真实,一改舞台剧的那种假模假式,给人不太舒服的感觉。
(9)近景特写
前面谈到电视剧与电影在制作方法上的不同,再一点主要的不同是电影的银幕很大,而电视的屏幕很小。当年的电视最大的屏幕才17吋,一般的14吋,小电视只有9吋。所以在电视剧里必须尽量多用近景、特写和中景镜头,少用全景和远景镜头。电视剧用特写镜头表现演员的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角色的情绪反映。比如一惊、一喜、一怒等等。电视剧里把人物轻声的窃窃私语都让观众听得十分清楚。
比如:在《三月雪》第一个镜头是小娟的入党申请书,镜头从申请书的特写慢慢拉开,党委书记从刘云的日记本里取出三月雪的标本,小娟跑进秘密开会的地方,急不可耐地喝了一口水,从衣角里取出情报、区委书记周浩的焦急等待的表情,刘云在迎风招展的红旗前昂首挺胸英勇就义,小娟哭坟等镜头都用了近景、特写或中景推成近景镜头。在表现场景的环境时,也多采用连接几个表现环境特色的近景镜头,并由一个近景拉开的办法。总之尽量少用全景镜头。长春电视台在全国电视台中,首先使用的变焦距镜头,在本台第一部电视剧《三月雪》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而使用固定焦距镜头摄像机的是个子很小的女摄像员李新华同志。她虽然没有用上唯一的变焦距镜头,但是她拼出全身的力气,用力推拉那台非常笨重的摄像机,同样送出很多十分漂亮的由近景变中景或由中景变近景、特写的推拉镜头。受到大家特别是黑龙江广播电视艺术团演员们的热情赞扬。这场戏下来累得她满头大汗。参加播出的人员人人全力以赴,这部电视剧能不取得成功吗?
当时我们发现电视与电影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不同之处。那就是电影是用一台摄影机拍摄,演员对着这台摄影机演戏就可以了。而电视剧则是好几部摄像机同时开机摄像。为此,我们还对演员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他们不仅记住自己的台词、动作、表情、自己所在的位置,还要记住什么时候,是哪一台摄像机正在摄取她的镜头,至少不能背向这台摄像机。要实现这一要求,我们与演员经过多次排练,反复切磋才能确定下来,并使演员们牢牢地记住这些特殊的要求。这也是初次播出电视剧时,想出的一种使演员与播出人员密切配合的方法。播出后,我们总结经验时发现,这样作使演员增加了太多的负担,会影响演员的表演,后来就取消了这种作法。不过这也表明当时我们的工作是相当细致的,更说明演员与播出人员合作得多么默契。我们提出的每一项要求,她们都百分之百的满足。即或是并不很合理的比较过分的要求,她们也努力去完成,以求得第一部电视剧的完满成功。
我们也发现演电视剧有一个优越于拍电影的地方。那就是演电视剧是从头到尾一气呵成的,演员的表演是连续不间断的。而不像拍电影时那样,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拍摄。这一点对演舞台剧出身的演员来说,比起拍电影,他们更适应演电视剧,而拍电影则还要有一个改变习惯的过程。
这个发现在今天好似并不算什么问题,而当年这却是十分重要。我们邀请剧团为我们演电视剧时,我们往往首先说明这一点,并加以反复强调。以此来争取他们顺利地接受我们演电视剧的邀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