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高山流水)

发表于 : 周一 2月 09, 2009 9:11 pm
清风
高山流水朋友不愧是教育工作者,文章历数古代家庭培养孩子的教育思想、方法与典范,告诉我们,即使是上古时期,人们也非常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文章后部分从“优生”“早教”“教育环境”“勿溺爱”“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因材施教”等六个方面概括古代家庭教育遵循的规律,感谢作者提供的教育信息!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高山流水)

发表于 : 周日 7月 12, 2009 1:40 pm
高山流水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
文:高山流水 编:一缕清风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都非常重视家教。唐太宗可谓帝王之典范,太宗改进太子教育的措施有两条:第一,“尝令太子居寝殿之侧”,以便朝夕相见,频加教导。同时改变了教学方法,过去经师充任太子侍讲,多从抽象的经义出发,讲的是经书的内容;方法是照本宣科。唐太宗改变了这种教条的教学方法,采用经义结合民间利病之事进行君道教育。采取“遇物必有诲谕”的生动教学法。如见李治乘船时,借喻了舟与水,君与民相依相存的道理。第二:通过书面总结自己的统治经验进行教育,谆谆善诱李治,要他知行合一,善始善终。要李治必须居安思危,小心谨慎。“战战兢兢,若临深而驭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那时的家庭既是全家人共同生活的组织,也是一个从事生产的单位。因此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把“家”视为社会的基层组织,认为“天下之本在家”〈荀悦《中鉴·政体》〉,并有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他们认为:“齐家”就是要家长首先按照封建的伦理标准,修养自己的身心,然后以身作则教育全家人。只要一家人教育好了,推而广之,便可影响一方、一国,从而实现“治国”、“天下平”的政治理想。古人为“齐家”、“治家”、“家教”而写的大量著作,都是为了籍以教育子孙为人处世之道,进而求得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实际上,即使在现代齐家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中国古代有许多“家训”、“家范”、“家教”等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最早见于《三国志·邴原传》裴松之注。杜恕著《家训》而此书已失。现存最早的是北齐颜子推的《颜氏家训》。它流传最广、最久。被誉为家教之祖,“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二),用以教子治家。
《新唐书·房玄龄传》称房“治家有度……,乃集古今家训、书为屏风,令诸子各取一具。”可见唐代这类著作已有许多,宋代司马光著《家范》,以儒家经典论证治国之本在于齐家的道理,并广辑历代人物的史事作为“轨范”、“仪型”,具体阐述各项道德准则和治家方法。
“家训”、“家教”一类著作,明清最多。清初,朱柏庐著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它以程、朱理学为本,阐述封建道德观念。主张知行并进,劝人治家勤俭,安分守己。它在清代影响最大,几乎成为一本家庭教育教科书。“家训”、“家教”这类著作,对子女的教育从封建宗法制度出发,重男轻女,内容多,以儒家经典为主,多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培植子女成为封建社会的忠臣孝子、贤妻良母,这是封建社会的糟粕,但它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有许多思想、观点还是可取的,比如:
1、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应始自“正本”与“胎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语》)的记载。这种注意选择配偶以“正本”的思想,证明当时已经总结出近亲结婚,不利于繁衍后代的道理。
文王的母亲和后来孟子的母亲在怀孕期间都注意对胎儿实行胎教。《列女传》、《大戴礼记•保傅》、《贾谊新书•胎教》等书 均有记载。其后随着医学的发展,逐步形成“外象内感”说的胎教理论。陈自明《妇人大令良方•胎教门类》。“正本”与“胎教”是中国古代的优生思想。
2、认为教育儿童应尽早,为“赤子”时就该开始,理由是:“心未疑而先教谕,则化易成也”;“少成若性,习惯之为常。《大戴礼记•包傅》”。他们抓一个早字,强调早期教育,是有道理的。
3、认为应重视周围环境、人事的影响。古人为子孙“选左右”、“择邻处”的事很多。认为环境对人所行的是“无言之教”,所起的是“潜移默化”作用。儿童在一个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会不知不觉地变化,这个“随遇而化”的效果,是比较巩固的。
4、认为对孩子要既知爱,也知教。“爱而不教”必沦于“不肖”;“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名曰爱之,其实害之的历史教训实在不少。
5、认为教子须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应有正道。古人认为:为子孙“广置田庐”而不如“教之以义方”。西汉太子太傅疏广,要子孙在生活上“与凡人齐”依靠自己,“勤力以供衣食”,反对“喻之以利,遗之以物”(《左传•隐公三年》、《汉书•疏广传》)。
6、认为教育子女不能操之过急,应“量资循序”。既要考虑(量)儿童的“资”,又要按照(循)事物的“序”,把“因材”与“循序”结合起来施教,才能“优而游之,使自得之”,否则必致“欲速则不达”(崔学古《幼训》)。




































文学风欢迎朋友们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