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青青河边草》(把酒临风)
发表于 : 周六 10月 03, 2009 12:20 am
赏《青青河边草》
作者;把酒临风
闲来无事,无意中翻开了《古诗十九首》。其中第三首《青青河畔草》竟让我看到了以前没有想到的一些韵味。原诗如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此诗我认为作者不是想描写别恨离愁,而是含蓄地描写了一个红杏出墙的故事。
何也?最后一个“难”字便可一目了然。作者可用“苦”,“恨”等,为何单单用一个“难”字!意即此妇即使红杏出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她本就是“倡家女”热闹惯了的,今成了“荡子”(即游子)之妇,寂寞难耐做写出格的事也是在所难免的。自儒家兴起之后,对女人的三贞九烈,是规定的非常严格的。历代名家评该诗的人非常多,但无人涉及此处,主要是因为“隐讳”的意思,认为不免于野,不免于淫。朱自清认为原诗作只是写别恨离愁而止,他对这句也捏了又捏,但他终究只是说:“这是描写人之常情”讲得非常地含蓄,不敢大胆挑破,认为如再深想细究,便有扑风捉影的苛论。其实这与朱自清的敦厚性格,大师身份是脱不开的。我认为原作者在该诗中的“暗示”成分,许多人都未读出,但即使读出来了,也不敢大声讨论,生怕堕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责伐之中,所以对该诗只意会而不言传。
吴淇《选诗定论》中评: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是以窗之光明,女之丰采并而为一。只讲诗之表体,未究及该诗深层之意。朱自清说这两句既说人又叙事,上句登楼,下句开窗,都只是为了远望,而我认为,做为一个丈夫长期不在家的少妇,寂寞难耐是理所当然的。她,着艳装,开窗户,望远方,河畔草青,园中柳郁,该是最适宜少年人行乐的阳春三月,该妇抛头露面,难道只是真的思念远方的夫君吗?象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怨”吗?非也,她是在招蜂引蝶,期待着浪漫的发生,象后来诸多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样,如《西厢记》张生窥园后见莺莺而穷追,〈水浒〉中西门庆窗下见金莲而心痒,她也在期待着这种情况的发生。或者,这一切早就发生了。因为后面一句“昔为倡家女”就描写得很突出了。“倡家女”自然是没有“三贞九烈”的观念束缚,及时行乐是她们的天性。
这个观点虽有点偏颇,但也不无可能。这也是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吸引人的地方。
编辑:细雨
文 学 风 欢 迎 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