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大幕拉开才是真的(凌焕)

发表于 : 周一 5月 04, 2009 4:50 pm
老赶
啊,笔者情真意切朴素流畅的文笔自不必多说.更让人感慨的是这位依靠理想信念燃烧生命的才华横溢老人和他那"温良恭俭让"的妻子.不认识他们,但我有些难过.我觉得,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夫妇虽然是在大幕拉开的舞台上,但已经是在谢幕了.现在的时代不再产生他们那样风范的人物.<br> <br>

RE:大幕拉开才是真的(凌焕)

发表于 : 周一 5月 04, 2009 4:51 pm
老赶
上篇留言是晓梅写的

RE:大幕拉开才是真的(凌焕)

发表于 : 周一 5月 04, 2009 4:55 pm
老赶
非常值得尊敬的艺术家。

RE:大幕拉开才是真的(凌焕)

发表于 : 周一 5月 04, 2009 4:56 pm
老赶
上篇留言是郭晓元新写的

RE:大幕拉开才是真的(凌焕)

发表于 : 周一 5月 04, 2009 4:58 pm
老赶
欧阳老及夫人的精神感人至深!自愧不如,向二老学习吧!

RE:大幕拉开才是真的(凌焕)

发表于 : 周一 5月 04, 2009 11:07 pm
清风
亲爱的朋友,文学风欢迎你们!本文篇幅太长,我做两页编辑,请点击下面的分页码,可以随意欣赏作品的每一篇,因为电脑的设置问题,随文照片还没成功上传,请耐心等候欣赏!

大幕拉开才是真的(凌焕)

发表于 : 周四 11月 19, 2009 11:35 am
老赶













大幕拉开才是真的
——病房中的欧阳山尊夫妇
(一)
文:老赶 编:清风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center border=0>

“一切都是假的,大幕拉开才是真的!”这是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传颂多年的一句名言。
它的原创者是北京人艺的“四大奠基人”之一、原人艺副院长兼副总导演欧阳山尊。
人生如戏。
谁能料到2008年6月8日凌晨,当这位94岁的著名导演艺术家生命的舞台大幕拉开之时,情境竟然如此惊心动魄:肺部感染十几天—39.7°c高烧—昏迷—人工呼吸机—病危通知书!……文化部老干部局的领导急匆匆来了,至亲好友们也心慌意乱地赶了过来。
首当其冲者,当然是他的老伴徐静媛。
她五内俱焚,却顾不得流泪。只见她双手紧紧握拳,低声但十分坚决地反复说着一句话:“我们绝不放弃!”
欧阳老是2008年2月18日住进协和医院的。原本只想检查一下身体,没有打算长住。谁知越查越细。几周过去,欧阳老有点按捺不住了。他十分认真地对医生说:“我很着急。时间紧迫,我还想再做两件事:一是再出版一本新书《洪炉》;二是重排话剧《日出》。”
欧阳老被人称颂为“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他曾经与老友杜宣唱和过这样一首诗:“半世沧桑浮艺海,余热犹堪午彩旌。莫道两鬓似霜白,更有豪情缚鹫鹰。”
住院后,尽管体力在下降,行动已不自如,老人家依然那么关心国家大事,念念不忘他所酷爱的戏剧艺术,勿需扬鞭自奋蹄。他每天坚持戴着老花镜读书看报,或者拿着放大镜写作和修改新著《洪炉》的初稿。欧阳老的枕边放着他的一本著作《〈日出〉导演计划》,时常翻阅,心潮难平,告诉老伴说:“我很想能再出第三版,好好修改一次。因为第二版的第四幕,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不是曹禺的事,更不是杨薇和周正他们那些演员们的不足,而是我的责任。”
他不时凝望着病床对面的时钟,默默构思如何重排《日出》。演出幻象,历历在目。比如剧终的大幕即将徐徐落下:窗隙透进一缕颤动的阳光,烟灰缸中跳动着账单燃烧的青烟,白露的声音越来越轻,窗外的歌声越来越响……想着想着,他仿佛又置身于舞台之中了。这种执著,不禁使人想起11年前,欧阳老曾赠给他的学生澹台仁慧这样一首诗:“有意跨世纪,余热献中华。人老志不衰,丹心映晚霞。”
2008年5月23日,是欧阳老94岁生日。在亲朋好友们的拥簇下,老人很高兴。后来体力显然有些难支了,他坐在轮椅上,低头闭目养神片刻,又和几位得意门生谈起戏剧来。竟然还是那么忘我,神采飞扬,又深深地融入了规定情境之中。难怪友人戏称他为“戏剧魂”。
真是人有旦夕祸福。第二天欧阳老便开始发烧。
十几天来,医护人员尽心竭力,想方设法,也难以控制住高烧和肺部的感染。望着垂危的老伴,万般无奈,徐静媛含泪同意了医生们的忠告,把老人家转入了重症监护病房。两扇门无情地慢慢关拢了,她的心好像一下子就空了。她很担心:在那封闭的环境中,他醒来见不到我,会恐慌的!亲友们另有担心:应当劝告她要有“回不来”的思想准备,可是如何开口呢?
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医护人员,不愧是一支专门抢救危重病人的“特种兵部队”。欧阳老的生命力也确实异常顽强。黄宗江尊称欧阳老为“一座山尊”。他当之无愧。医患之间的奇妙配合,就象变魔术一样,欧阳老很快就退烧了,人工呼吸机居然也顺利地脱开了。他又能自主呼吸了!这位老艺术家,醒来的第一句话仍旧不失风趣:“我要听到我夫人欧阳徐静媛的声音!”
仅仅四天,这位耄耋老人便又回到了那温馨熟悉的病房和惊魂未定的亲友身旁。奇迹!奇迹!!简直是奇迹!!!
对于昏迷后那惊险的一幕又一幕,欧阳老全然不清楚。听了老伴的讲述后,他长长舒了一口气,说:“我又捡回一条命!”人们慨叹道:“那可是你老伴的半条命换来的!”他深情地默默拍着她的手,四目对视良久,泪光闪烁,尽在不言中。
徐静媛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一直从事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她和霭可亲,聪颖稳重,从不张扬。待人真诚宽厚,处事周到得体,具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让。日久见人心。她的高尚品格,深受亲友们的敬重和爱戴。最初,好朋友们跟着山尊昵称她为“媛媛”。后来,虽然山尊已经调到文化部了,老朋友们还是尊崇她为“北京人艺第一嫂”。
久病床前有贤妻。几个月来,徐静媛废寝忘食,衣不解带,日夜守在病床边,无微不至地呵护着老伴。每天按照他的口味,精心调配各种营养丰富的美味,并且坚持为他亲手煎汤药。她总是自己去药店买药,目不转睛地看着抓药,还不放心,下锅前,戴上老花镜,用小戥子一味味细心地核对后,守着药锅煎。煎好晾凉,再把药渣中的余汁用手拧出,合在锅内浓缩成需要的数量。每煎一次要用三个多小时,天天如此,年年如此。也许正是由于多年来她的这番良苦用心,调理得当,欧阳老的身体才能经受得住狂风暴雨的考验。
徐静媛不仅是欧阳老的守护神,更可贵的是在事业上对他一向倾心全力支持。她自己也患有多种慢性病,常常顾不上及时治疗,而是超负荷地尽量处处为老伴分担。不论国内国外,家里家外,男女老少之事,努力一肩挑。欧阳老重听,她是他的“耳朵”。别人大声说什么,他的眼睛常常望着老伴。只要她附在耳边,慢慢复述一遍,声音不高,心灵相通,老人家便点头明白了。她也是“助理”。不论欧阳老导演戏剧,还是出席会议,她都会守在身旁。老伴有何创意或任务,多半由她来奔走忙碌协助具体落实。她还是“秘书”,病重时给他读书念报,传递各种信息。为了促进《洪炉》早日出版,她多方联系,连夜查找资料和照片,协助责任编辑和出版社改稿。拿到样书后,她一字一句为他朗读,代笔帮着审定,整整忙了几周,直累得头疼口干舌燥,也无怨无悔。真是一位舍身忘我的志愿者!若问徐静媛:“快半个世纪了,你究竟为什么越来越如此炽烈地爱着山尊?”含笑不答。非要追问到底,她反问了一句很时尚的话:“爱,还需要理由吗?”
住院以来,徐静媛怀着一颗敬佩之心,深深理解老伴:重病缠身,生命仍然如此顽强,志在千里,奋进不息。他如今有些力不从心了,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出征谁出征!
她不断在精神上安慰鼓励和支持欧阳老,体贴入微,观察细致。有一天,发现老伴神色黯然,目光有些发呆。连忙问他:“想什么呢?”默默不语。她便亲切地劝慰道:“你不能够亲自重排《日出》了。但是你还能够动嘴,可以给他们讲呀!”老人的眼睛立刻又闪光了。
70多年来,欧阳老导演过《日出》《带枪的人》《李国瑞》《关汉卿》《三姐妹》等上百部戏剧和影视,撰写过逾百万字的专著,多次获得过导演奖项。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继续辛勤耕耘不懈,贡献突出,又先后获得了文化部和全国的“精英奖”及“奉献奖”。亲友问:“欧阳老,您的军功章,有老伴多少?”他十分幸福地答曰:“都给她!我愿意全部都给她!”欧阳老曾经给相濡以沫的老伴,赋《赠妻诗》一首:“平日每感妻管多,有病深悟糟糠贤。同历阴霾共甜舔,喜看朝霞红满天。”不要以为“老延安”“老八路”只知革命,忽视感情。做为导演艺术家,欧阳老在帮助煤矿文工团排戏的“二度创作”中,还说过这样一句很精辟的话:“激情之时见功力,细腻之中见真情。”
随后,尽管欧阳老的体力衰弱了许多,但病情还算稳定。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的反而比这场重病前还要好。他脸色红润,经常面含微笑。问他:“哪里疼吗?”摇摇头。再问:“难受吗?”还是摇一摇头。老人家成了病房中“可爱的老爷爷”。









800){makesmallpic(this,500,700);}" border=0>
文 學 風 歡 迎 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