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乡里乡气——与过年有关的点点滴滴(云想衣裳)
发表于 : 周六 7月 04, 2009 5:19 pm
由 岁岁重阳
写的真好,使人犹如闯入古村古寨,体验了一把淳朴的民俗和浓郁的乡情,谢谢作者了.<br>
乡里乡气——与过年有关的点点滴滴(云想衣裳)
发表于 : 周一 12月 07, 2009 11:54 pm
由 云想衣裳
乡里乡气--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与过年有关的点点滴滴
作者:云想衣裳 编辑:小荷
曾听一个河南的同事说,他们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当时讪笑他们怎么可以这么无知--明明是二十四过小年啊。后来一查资料,方知是南北差异,阳关道独木桥各成一统,我不能门缝里看人,否则自己高高在上地去看别人,也会被人笑话‘猴子红屁股’的。所谓‘长江南北水调歌头,乡土人情各有春秋’嘛。
在我儿时的印象中,我们这边年二十三是接‘司命娭毑’(灶神)下凡的日子。这天晚饭后母亲总要在灶头装柱香,点上油灯;这盏油灯便要燃烧七天七晚,到除夕之夜才把它熄灭,同是也要装香作揖,谓之送司命上天。
年二十四,是南方人的小年,除了众所周知的意义外,今年我们多了一个过早来到的事情---到建哥(大哥杨建骑摩托车出事1月5日去世)的坟头‘送亮’。吃了午饭,婆婆便准备了三根香,两支烛,一条两米来长的‘草龙’,让我们赶在下午三点以前到坟上去放鞭炮,因为去晚了,怕火眼低,遇上‘煞气’。
一连几日的晴好天气,在那日的午后没了踪影,起了阴冷的北风,飘着毛毛细雨,老天知人意,有亦如人的感觉,骤然凄寒。我们一行五六人来到田间的新坟上。
或许是因为非正常死亡吧,虽为同辈人中的长者,建哥却不被许可葬在他祖上的坟堆中——据说是怕枉死鬼缠上家里人。幸得他人缘好,杨家洲最好的风水宝地被乡邻贡献了出来,他的坟墓在大片稻田中的一小片平地上独占鳌头。老公在坟上几次哆嗦,才把香烛点燃,放了鞭炮,烧了草龙,再磕长头。
兄弟几十年,百事都了断;血脉不相连,一柱云中烟!
逝者如斯夫,何似在人间;我欲语哽咽,他已泪潸然!
要过年了,我们的乡俗是‘孝家’(专指在过去的这一年中,有已成年的人死去的人家)要提前一天过年(假如是三十过年,孝家就要在二十九吃年饭)。平常,都是婆婆把年饭做好了,我们只围拢来吃。今年情况特殊,一大家子的‘进口’事宜,都落到了我的肩上。我并不推诿---既然不能分担婆婆的痛苦,就让我来承担她的劳动吧,人的理智在于:关键时刻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什么----打牌到天亮,休息了两个小时,我就着手准备年饭了。
吃年饭前,都是要敬神的,公公在堂屋正中摆了一张方桌,蒸熟了的鱼肉鸡三牲(敬神的鱼必须是一条一斤左右的鲤鱼,敬完了祖宗菩萨,这条鱼不能吃掉,要留到元宵节才吃,预示着这个年过得圆圆满满,因此,这条鱼就称之为‘合年鱼’)装在一个盆子里,放在桌面的靠南方,两小碗压紧的米饭,两小杯酒,桌面的北方是切成两半的萝卜上插着香烛。老公洗漱干净,穿戴整齐,拿了个草把放在地上对着贡桌,朝大门外磕了三个头,然后再朝里面的‘天地宗师亲位’即列祖列宗的牌位再磕长头。 ——或许此时,磕头的人心里是像生日许愿一样,会默求神明保佑全家身体健康,新年大发之类的美好祝愿吧。
老公拜完神,供桌继续摆放,公公接过了他的事宜。他摘下了入冬以来没有‘下放’过的冬帽,双手捧着两根两尺来长的粗香,在每一张朝外敞开的门内,笔直地站着,毕恭毕敬地作了三个揖。至于用意何在,祭拜哪路神仙,我不方便去问,只在一边默默地看着,他那日渐荒芜的秃顶,一次,两次,三次.....展现着它的庐山真面目,那份虔诚与庄重,不容我出声,不容我亵渎。 我只是在听到鞭炮声后,从锅碗瓢盆交响曲中跑到外间,看一下排场,闻一下硝烟的气味,然后又跑进厨房,继续我的工作。
上午大多数人都在睡梦中,十一点钟敬完神以后,大家被鞭炮声惊醒都陆续起床了。见有了闲杂人员,我便像个大厨师一样吩咐人把大圆桌架了起来,铺上桌布,先点上酒精炉,把一大盆土鸡炖红枣在上面热着——气温低了,如果不保持菜的温度,味道是会大打折扣。
以前婆婆用烧干柴的大锅大灶,她会在一口备用的锅内烧半锅水,然后把先熟的菜装盘,逐一放在用筷子和锅铲搭起的架子上蒸着,保持恒温。今年,婆婆交给我的是一个水箱炉,两个手提炉子外加一个单用气灶,十多个菜而已,调配起来也还绰绰有余。
十二点钟,十五六个人围满一桌,年饭准时开始。十二个菜加上碗筷杯子把一张桌子摆得无缝插针,中间火锅上是鸡,四周围着的分别是猪脚、肉丸、蛋丝、红烧桂花鱼、白辣椒炒大肠(原来听说年饭上不能有辣椒,现在大家只尽自己的口味来了)、腊鱼肉合蒸、盐菜扣肉、红烧鸡腿、清蒸膀子、清炖羊排和青菜。各式菜肴,都是土生土长的农家产品,尽了家里最好的贮藏,尽了我最能耐的厨艺,尽了大伙最虔诚的心愿,拼成了一年当中最最重要的一个聚餐。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所有的菜,大家喜欢就多吃点,都随人意,只有青菜,那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吃一点的,小孩子不喜欢吃,大人会夹一筷子到他的碗里强迫他吃下,说吃了它,你这一年就会清清洁洁,无病无灾。
其时饭桌上的碗筷一定要比实际人数多出几套,表示家里以后是人丁兴旺。吃年饭当中,如果有人来了,那是一定要被东家邀请坐下来喝点酒或饮料的。否则,双方都会认为是一种不尊敬的表现。
记得我在家作姑娘的时候,历来都是年三十的早上吃年饭。腊月二十九的晚上,母亲会把所有次日要作的荤菜都放进老虎灶的大锅里,煮上两三个小时,至熟至烂为止。年三十的凌晨五六点就起来,回锅炒菜。摆上桌的菜盘个数,一般都是双数,取个双喜临门之意。饭呢,也是煮一大锅,要可以从三十吃到初一甚至初二,这样才显示出主家的家境殷实,有余有剩。早上的年饭要从天还没有完全亮的时候吃起,意味着越吃越光明,越吃越有前景,但如果是中午吃年饭,当然就没有这一说了。
吃年饭的时候,小孩子和老人都会得到大人发的压岁钱,无论你手头多么拮据,这个钱是不能省的,多少不论,传统才是重要。口袋里有了压岁钱,到了晚上守岁的时候,小孩子才有了抗拒瞌睡的动力,才能守一个圆岁(从晚饭后到新年钟声敲响之际),呆到转钟十二点新年到来之际。
其实大人打发时间的活动有很多,坐在牌桌上,时光如电,几个小时一眨眼就过去了。这时公公总会在我们的桌子旁边,用煤球垒砌一个金字塔,把整个屋子里都烤得红红火火,这就是我们这里有名的‘宝塔火’。后来别人出现了煤气中毒的事件,他便改用柴火了,除了有点灰尘满屋子的飘荡,柴火烤到身上其实更暖和,更周到。 家乡的俚语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意思就是三十晚上的火一定要烧得旺盛,每一个燃着的火炉都不要让它熄灭;而元宵节的灯,原意是指在元宵节这天,乡亲们玩得热热闹闹此起彼伏的龙灯。现在耍龙灯的少了,它的含义逐渐转化为电灯泡。所以十五的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就算是家里没人在,都要让各个房间,甚至厨房厕所的灯都亮起来,寓含着大家这一年将有一个前景光明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