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乡里乡气——花天*酒地(云想衣裳)

发表于 : 周六 7月 04, 2009 5:37 pm
岁岁重阳
与作者有同感---城市里热闹但少了亲情,农村里多了亲情但少了热闹.比较起来还是亲情重要.

乡里乡气——花天*酒地(云想衣裳)

发表于 : 周二 12月 08, 2009 1:06 pm
云想衣裳






























乡里乡气

—花天酒地

作者:云想衣裳 编辑:清风

























烟花鞭炮,向来是喜庆的表现。如果逢年过节,或者诸如百年好合的喜事,不燃放一点炮竹,就显得格外冷清,人们心中就感觉不到一种开心快乐的气氛。那喜事的盛况,在旁人的心中也会大打折扣。或许,这是因为我这个从小在乡里听惯了硝酸钾和硫磺发生化学反应之后剧烈的爆炸声,以及空气中浓浓的硝烟夹带着一点点蔗糖的味道吧。 到了城市里,国家三令五申地禁炮,所以很少听到鞭炮的声音,一些店铺开张,少不了朋友要来掩耳盗铃放上几盘炮竹,但完了就马上清理现场,以免城管的闻风而动逮个正着,免不了是要被那些狐假虎威的人假公济私的罚款几百的。 当然到了过年,我们的父母官们也要亲力亲为地去食人间烟火,所以也不管老百姓们是否点灯了,一个城市的声音才有此体现----我们这些散居的小市民一年到头终于释放了一种一飞冲天的气概。 但较之农村的除夕之夜,城里的气氛就差得远了。 过年还差好几天,老公就在着手采购鞭炮了,他说,今年要格外多放一点鞭炮,以驱赶一下家里的霉气,阻挡那些天灾人祸的窥视。当时我是反对的,认为意思一下就行了,何必那么铺张,摆明了是浪费嘛。态度的转变是在新年到来的那一刻,漫天烟火升起的时候,我们一大家人从火堆边来到门外,伫立在寒风中观看烟花,内心却充满了无比的温暖。 其实,十二点还没到,外面就有人急不可耐的开始抢夺先机燃放炮竹了。谁先放谁后放,本无关紧要,但只要有人打开了先河,其余的人就像得到了信号灯的指示一样,把早已准备好的,或者一直拿在手中的花炮点燃了引线。先放鞭炮,然后就是花炮。十二点钟的夜空,刹那间就开满了炫目的烟花。放眼望去,原本黑沉沉的夜空像天女散花一样,夹带着尖锐的雷鸣和清脆的笛音(都是花炮的品种),洒下了五彩缤纷不计其数的礼花,把方圆几百米远人家房屋边光秃秃的树丫都照亮了出来,很有毛主席描述的那种‘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情景。这时,家家户户的人都冒着严寒出来了,在火光冲天的映衬下,看得出每家每户的台阶上,都是笑逐颜开,热闹非凡。 虽然新年的到来只是眨眼的功夫,但人们都好像有一种暗地里较劲的心理,似乎谁家的鞭炮放得多放得久,谁家就更有钱更有气派。在电视上,看过不少烟花的表演,以及一些晚会上的礼炮奏乐,在岳阳的南湖广场,也去看过几次元宵节的烟火晚会(就是人多得无立足之地,有一次我们还是走路回来的),但都没有我们乡里这种全民出动万众一心的气势。站在禾场当中,环顾四周,我看到的是一个‘烟花烟花满天飞’的世界,烟花装点出了一个布满着礼花的天空。虽然辽阔的田野上,房屋是稀疏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何况这火花比星火的光亮强烈何止千倍万倍! 这是农村里每年仅此一次的盛况,每一个人在此时都会滋生一种扬眉吐气,横刀立马的豪迈。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谁都不想在新年到来之际,自己的门庭冷落,而多放点炮竹,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是乡亲们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求和呐喊,除此以外,无可替代。 而在正月初一的早上,还有个开财门之说。除夕的晚上,人们都睡得比较晚,所以早上都想睡个早觉;但各家的掌门人是不能晚起的,一般是六七点钟就要起来,把自家的大门敞开,放一挂长长的鞭炮,招财进宝进来,谓之开财门。所以这挂鞭炮要质量非常的好,要一鸣惊人,也要顺畅而高亢,否则会认为不吉利。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迷信的说法,但1998年老公开财门的鞭炮中断了三次,点了三次才放完,那一年,我们一家四口相继病了一场,老公病得最厉害,我次之,以此类推无一遗漏。今年开财门,老公用的是正宗浏阳电光炮,鞭炮放得一气呵成惊天动地,但愿这些原本是用来驱除邪恶的鞭炮也带走我们的病痛星数,让大家都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吧! 正月初一出门叫出行,一般还有点忌讳,老人家还是老传统,在我们的身上各拴了一块红绸子,以表示远离了邪恶。其实我们并没有走远,主要的一件事就是到祖坟上拜‘心灵(亡魂)’。小孩子负责拿鞭炮,我抓了一大把香烛,侄子骑摩托驮了两个大礼花炮。礼花炮是那种100发的,带哨带花,放开了十分引人注目,然后我们一字排开,不论大小不论男女都要朝坟头磕拜祖宗。当我们起身的时候,发现各自的身上都落了一层礼花筒飘洒出来的彩带,五颜六色,一个个像花童...... 初二的早上,老同学秋香开车接我们四个人到南湖这边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还在邻居家门口,禾场上的老爸就拿出了一挂千子鞭,迎接我们的到来。这是我们这边的乡俗---正月初几里,家里来了客人都要放炮,谓之迎接新客临门。到了我的叔叔伯伯姑妈家,待遇相同,受到礼遇的老公说,他们白马寺那边就没有这一说,但是婚礼的仪式喝喜酒的形式还是大同小异的。 现在的农村,处在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姑娘小伙大部分都在外面打工,只有过年或过节才有时间回来一趟,所以像过年这样亲朋好友扎堆的大好日子,赶着结婚的人也不在少数。我们初二赶了一趟婚礼,初四和初六,又分别喝了两堂喜酒。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我这个70后在参加完三趟婚礼之后最深切的感觉。如今的年轻人结婚,早已不是我们那时候的行情了。他们这一代人都在外面闯荡,有世界性的眼光,知道怎样把自己的家设计得更漂亮更潮流,而且进门就有了数码电视,液晶电脑等等现代化的家电,这是我们上一个年代的人做梦都不曾想到的事情啊。 虽然老爸常对我说,“初五十四二十三,娘屋里有米都不去担”,意思就是每个月的(阴历)初五、十四、二十三这三天,都不适合出行,最好呆在家里。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却摈弃了这样腐朽的老传统,不管初五还是十四,照样天天在外拜年作客,也不见得有半日的消停,餐餐鱼肉酒,天天二五八。也好也好,所谓老少之言百无禁忌,不循规蹈矩的生活,倒是自由随性,管他花天酒地,任我寻欢作乐。 小老百姓的快活,只能是小老百姓式的标准呀。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文 学 风 欢 迎 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