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独自凉 出书文稿(散文集)
发表于 : 周三 6月 02, 2010 10:32 am
第一篇
烟雨江南
有幸下江南,在神往了好久“人间天堂”,“烟花三月下扬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之后,带着万般梦想,飞到江南。
远眺江南,烟雨空朦。那随风摇曳的垂柳,那醉眼迷濛的细雨,那天水一色的湖面,那碧绿点红的粉荷。婉若一袭碎花旗袍,手撑油纸雨伞,挽着小巧发髻,含羞带笑的妙龄女子,让人顿生爱意。
撑一支长篙,在江南的湖面且歌且行,看碧水连天,白鹭翻飞,船儿穿行于长街小巷,看青砖小瓦的阁楼,青石漫街的弯曲小巷,依水而建的民居小院,推窗就可见一水流过,沉醉其中,把盏问酒,才知诗人为何会吟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一任时光的磨砺,水乡江南依旧显露出隽秀和精致。
近观江南,温婉妩媚。亭台水榭,山水诗意,柳色如烟,碧池恬静。氤氲水汽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这样把江南渲染到了极致。
随处走走,在青的泛绿的河中、水面、屋后,不时会从石桥洞中驶来一支乌蓬船,船头站立着头戴兰印花方巾,身穿兰印花小袄的船娘,一根细细的长篙,慢慢撑开水面,迎着细风,衣袂飘飘,梨窝浅笑,间或与船上的人儿叨几句吴侬细语,似怕惊了水中的鱼儿一般。船尾一定会有几只肥黑的鸬鹚,站在竹架上,伸着长长的脖子四下张望,好一幅泼墨写意画。于是乎,我已感受不出是身在水乡还是沉浸梦中。
在江南,看到最多的就是水和柳,有水必有柳,远望过去,柳成荫、成行的地方必有汪水一渠,柳与水相生,水和柳相随,水在阳光下泛着阵阵鳞波,柳在和风中倩腰曼舞,似万松书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似西湖断桥上的许相公与白娘子,相互诉说着千年扯不断的柔情。
置身江南,不知身在何处,人在画中游,景在心中走。江南,芳华依旧,在离开水乡好久,可人仍在烟雨江南梦游。
第二篇
炎帝陵情思
身为炎黄子孙,曾拜谒过“人文初祖”黄帝陵,却未能到过炎帝陵,怀着对远祖的敬仰和亲情,一日,与友人欣然相约寻根拜祖。
驱车进入宝鸡市区,虽身置繁花闹市,心却已走进历史。不觉中灯红酒绿一晃而过,常羊山已在眼前。
下车买票登山,天淅淅沥沥下起小雨,拾阶而上,凉风习习,细雨蒙蒙,我们并不遮掩,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反而惬意异常,正应了“把酒临风,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极目远眺,宝鸡市区就在脚下,心中不由感叹大自然之伟大神奇,愈感到人的渺小了。
登极山顶,一片宽阔的广场,一座宏大伟岸的石牌楼把你迎进怀中,上面赵朴初手书“炎帝陵”三个大字,笔势遒劲有力,噢!这就是炎帝陵了,这就是炎帝庙了。心中不由一正,杂念全无,神情肃穆起来,连忙跺掉脚上的细泥,恭恭敬敬走入正殿,殿中正是我们的远祖-----炎帝。他款然落座,身披虎皮,手持谷穗,头顶太阳,一身凛然正气,美丽地七色鸟围绕着他飞翔。
相传炎帝其母姜氏,所处一个游牧部落,以渔猎为生,一日姜氏劳作于常羊山,觉身乏体困,枕卧于山石旁,忽梦一巨龙从天而降,与之交合,龙曰你已身怀龙胎,应多加保重才是。姜氏梦醒,面露惊愕。后怀胎三年,产下一子,人身牛首,浑身鳞甲,其状丑陋,姜氏忙丢弃于山谷间。次日放心不下,再去看时,小儿不但未亡,反见有九条小龙围绕嬉戏,喷水为其沐浴,头上牛角见短,身上鳞甲见少。姜氏急忙抱儿回家,三天叫娘,七天走路,后长成一英俊青年,体格健壮,被选为部落首领。当时天地混沌,草木不生,玉皇大帝派七色鸟送来一束谷穗,炎帝便手刨土地,种下谷种,然三年未出,炎帝听说东海蓬莱有太阳,照射可长庄稼,便乘七色鸟飞往蓬莱,抱回太阳。从此,教民稼穑,五谷丰登。
黄帝率众居住北部,因蚩尤多次进犯,便联合炎帝,共同征服。从此炎黄二帝互相帮助,互通有无,联姻结亲,亲密无间,子孙繁衍生息,不断壮大,故我们成了炎黄子孙。
当时瘟疫流行,民苦不堪,炎帝上山,遍尝百草,为民除疾,后因误食断肠草而永卒。万民痛惜不已,每年祭拜。故炎帝也称“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
观仰完毕,久久不愿离去,顿以自己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自豪。连忙与友人一起净手洗面,伫立雨中,燃香秉烛,默哀掬躬。
想当年,炎帝于自身不顾,置生死于度外,以拯民众为已任,乐施于人,为万民世代所敬仰。于是感悟到,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是索取,而是奉献,奉献多大,快乐就有多大。
第三篇
山中有座城
山中有座城,名曰老县城,掩映在崇山峻岭之中,却让人想往了很久很久……
时值深秋,有暇几友结伴而行,欲探访老县城,余欣然前往,倒要领略处于海拔1800米之上的深山古城的万种风情。
登极秦岭梁,阵阵凉风扑面而来,放眼远眺,层峦叠嶂,绿树成荫,参天蔽日。间或一片枫树,正是深秋红叶,装点的整个山林分外妖娆,翠鸟声声,叫得人心旌摇荡。在峰峦起伏的山脚下,却有一大片川地则平如坻,呈船形自东西摆布,长约5公里,宽约1。5公里,其间可见民房错落,古松参天,向导告诉我们,那就是老县城了。
据说清初有一农夫于田中耕作,发掘出两尊石雕佛像,消息传开,万民俱颂,于是“坪以佛得名”而成“佛爷坪”。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满清王朝设厅于此,就有了“佛坪厅”的行政建制,民国初年,废厅建县,即佛坪县,1926年国民党政府迁县至袁家庄,于是佛坪旧址只留下了“老县城”的美名。
来至谷底,放眼望去,一马平川,四山环抱,一水北流。自古黄河东流去,此河却蜿蜒西流,这就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胥水河已属长江水系。漫步城西,一棵突兀而起的塔形古松耸立眼前,高约十丈,胸径近丈,三人环抱,方可触及,人曰“迎客松”,傲然向天。
走近城堡,细细察看,城墙周长1320米,呈长方形,城基用汉白玉石条浆砌,墙身用白灰沙土混合夯筑,坚固耐久,城墙外皮砌以巨大顽石,“基阔二丈,顶阔一丈”,是国内罕见的保存较完整的古县城遗址之一。城有三门,东门“景阳”,西门“丰乐”,南门“延熏”,城墙外,竟也有护城河绕流环行。那斑驳风蚀的城墙,记录着遥远的辉煌。
城内一街横贯东西,街道歪歪斜斜,随意而建,古建筑已所剩无几,只有一家三间清代民房仍杂居在白墙青瓦之间,显得庄严、深远。遗址遍地可见,衙门、司狱、书院、文庙、城隍款款在目,碑石、建筑构件、汉白玉石条横卧草丛,随处俯身,均可见当年之繁荣。城东北文庙前,有一建于道光22年的四角三层石塔格外引人注目,近前细观,全塔均用上好汉白玉精雕细刻而成。一层基座,顶层塔尖,雕成流水细瓦,中层四面,北面一窗,状如铜钱,南面一门,门上刻有“焚字楼”,门旁一副对联,上书“惜字凭心地,读书见性天”,古人尊师重教之风气可见一斑,对写过字的废纸竟也给予了如此高的待遇,心中不由肃然起敬。
坐在农家小院,任小鸡在身旁闲散,在老黄牛的哞声中与村人闲谈,知全城有40户人家,170余人散居于城内外,日作夜息,倒也清闲。市上领导考察老县城后,面对贫困、闭塞的村民感慨万千,指示有关部门尽快解决村民的脱贫问题。几年过去了,有关部门数进老县城,大力推广科学种田,用地膜覆盖的玉米竟然长得与平原无异,亩产达到800斤左右,小麦亩产600斤以上,洋芋、四季豆屡获丰收,莲花白一颗重达30多斤,由过去吃粮靠返销一跃成为全乡首位产粮村,引种的油葵,又获大丰收。田野里,长满沉甸甸的玉米、金灿灿的葵花、绿油油的蔬菜和不知名的野花,一问,现在是丰衣足食,户户有余粮,全城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支书,人们戏称“县长”,出门办事包里装的也是红塔山。去年市政府引胥水河修建的12千瓦小水电通电了,通往乡政府的汽车路通车了,70%的户都买了电视机,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了。
依依话别,出城门,不禁几次回头,心里感慨万千,老县城焕发生机,正在勃勃向上。同行中,有人吟出一副对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老县城人甜蜜的生活:
白米细面,每日三餐,西装革履身上穿,长也称心,短也如愿,晚归妻儿话灯前,古也交谈,今也交谈。
依山傍水,瓦房几间,耕种几亩责任田,种也由俺,收也由俺,丰收靠俺不靠天,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烟雨江南
有幸下江南,在神往了好久“人间天堂”,“烟花三月下扬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之后,带着万般梦想,飞到江南。
远眺江南,烟雨空朦。那随风摇曳的垂柳,那醉眼迷濛的细雨,那天水一色的湖面,那碧绿点红的粉荷。婉若一袭碎花旗袍,手撑油纸雨伞,挽着小巧发髻,含羞带笑的妙龄女子,让人顿生爱意。
撑一支长篙,在江南的湖面且歌且行,看碧水连天,白鹭翻飞,船儿穿行于长街小巷,看青砖小瓦的阁楼,青石漫街的弯曲小巷,依水而建的民居小院,推窗就可见一水流过,沉醉其中,把盏问酒,才知诗人为何会吟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一任时光的磨砺,水乡江南依旧显露出隽秀和精致。
近观江南,温婉妩媚。亭台水榭,山水诗意,柳色如烟,碧池恬静。氤氲水汽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这样把江南渲染到了极致。
随处走走,在青的泛绿的河中、水面、屋后,不时会从石桥洞中驶来一支乌蓬船,船头站立着头戴兰印花方巾,身穿兰印花小袄的船娘,一根细细的长篙,慢慢撑开水面,迎着细风,衣袂飘飘,梨窝浅笑,间或与船上的人儿叨几句吴侬细语,似怕惊了水中的鱼儿一般。船尾一定会有几只肥黑的鸬鹚,站在竹架上,伸着长长的脖子四下张望,好一幅泼墨写意画。于是乎,我已感受不出是身在水乡还是沉浸梦中。
在江南,看到最多的就是水和柳,有水必有柳,远望过去,柳成荫、成行的地方必有汪水一渠,柳与水相生,水和柳相随,水在阳光下泛着阵阵鳞波,柳在和风中倩腰曼舞,似万松书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似西湖断桥上的许相公与白娘子,相互诉说着千年扯不断的柔情。
置身江南,不知身在何处,人在画中游,景在心中走。江南,芳华依旧,在离开水乡好久,可人仍在烟雨江南梦游。
第二篇
炎帝陵情思
身为炎黄子孙,曾拜谒过“人文初祖”黄帝陵,却未能到过炎帝陵,怀着对远祖的敬仰和亲情,一日,与友人欣然相约寻根拜祖。
驱车进入宝鸡市区,虽身置繁花闹市,心却已走进历史。不觉中灯红酒绿一晃而过,常羊山已在眼前。
下车买票登山,天淅淅沥沥下起小雨,拾阶而上,凉风习习,细雨蒙蒙,我们并不遮掩,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反而惬意异常,正应了“把酒临风,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极目远眺,宝鸡市区就在脚下,心中不由感叹大自然之伟大神奇,愈感到人的渺小了。
登极山顶,一片宽阔的广场,一座宏大伟岸的石牌楼把你迎进怀中,上面赵朴初手书“炎帝陵”三个大字,笔势遒劲有力,噢!这就是炎帝陵了,这就是炎帝庙了。心中不由一正,杂念全无,神情肃穆起来,连忙跺掉脚上的细泥,恭恭敬敬走入正殿,殿中正是我们的远祖-----炎帝。他款然落座,身披虎皮,手持谷穗,头顶太阳,一身凛然正气,美丽地七色鸟围绕着他飞翔。
相传炎帝其母姜氏,所处一个游牧部落,以渔猎为生,一日姜氏劳作于常羊山,觉身乏体困,枕卧于山石旁,忽梦一巨龙从天而降,与之交合,龙曰你已身怀龙胎,应多加保重才是。姜氏梦醒,面露惊愕。后怀胎三年,产下一子,人身牛首,浑身鳞甲,其状丑陋,姜氏忙丢弃于山谷间。次日放心不下,再去看时,小儿不但未亡,反见有九条小龙围绕嬉戏,喷水为其沐浴,头上牛角见短,身上鳞甲见少。姜氏急忙抱儿回家,三天叫娘,七天走路,后长成一英俊青年,体格健壮,被选为部落首领。当时天地混沌,草木不生,玉皇大帝派七色鸟送来一束谷穗,炎帝便手刨土地,种下谷种,然三年未出,炎帝听说东海蓬莱有太阳,照射可长庄稼,便乘七色鸟飞往蓬莱,抱回太阳。从此,教民稼穑,五谷丰登。
黄帝率众居住北部,因蚩尤多次进犯,便联合炎帝,共同征服。从此炎黄二帝互相帮助,互通有无,联姻结亲,亲密无间,子孙繁衍生息,不断壮大,故我们成了炎黄子孙。
当时瘟疫流行,民苦不堪,炎帝上山,遍尝百草,为民除疾,后因误食断肠草而永卒。万民痛惜不已,每年祭拜。故炎帝也称“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
观仰完毕,久久不愿离去,顿以自己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自豪。连忙与友人一起净手洗面,伫立雨中,燃香秉烛,默哀掬躬。
想当年,炎帝于自身不顾,置生死于度外,以拯民众为已任,乐施于人,为万民世代所敬仰。于是感悟到,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是索取,而是奉献,奉献多大,快乐就有多大。
第三篇
山中有座城
山中有座城,名曰老县城,掩映在崇山峻岭之中,却让人想往了很久很久……
时值深秋,有暇几友结伴而行,欲探访老县城,余欣然前往,倒要领略处于海拔1800米之上的深山古城的万种风情。
登极秦岭梁,阵阵凉风扑面而来,放眼远眺,层峦叠嶂,绿树成荫,参天蔽日。间或一片枫树,正是深秋红叶,装点的整个山林分外妖娆,翠鸟声声,叫得人心旌摇荡。在峰峦起伏的山脚下,却有一大片川地则平如坻,呈船形自东西摆布,长约5公里,宽约1。5公里,其间可见民房错落,古松参天,向导告诉我们,那就是老县城了。
据说清初有一农夫于田中耕作,发掘出两尊石雕佛像,消息传开,万民俱颂,于是“坪以佛得名”而成“佛爷坪”。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满清王朝设厅于此,就有了“佛坪厅”的行政建制,民国初年,废厅建县,即佛坪县,1926年国民党政府迁县至袁家庄,于是佛坪旧址只留下了“老县城”的美名。
来至谷底,放眼望去,一马平川,四山环抱,一水北流。自古黄河东流去,此河却蜿蜒西流,这就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胥水河已属长江水系。漫步城西,一棵突兀而起的塔形古松耸立眼前,高约十丈,胸径近丈,三人环抱,方可触及,人曰“迎客松”,傲然向天。
走近城堡,细细察看,城墙周长1320米,呈长方形,城基用汉白玉石条浆砌,墙身用白灰沙土混合夯筑,坚固耐久,城墙外皮砌以巨大顽石,“基阔二丈,顶阔一丈”,是国内罕见的保存较完整的古县城遗址之一。城有三门,东门“景阳”,西门“丰乐”,南门“延熏”,城墙外,竟也有护城河绕流环行。那斑驳风蚀的城墙,记录着遥远的辉煌。
城内一街横贯东西,街道歪歪斜斜,随意而建,古建筑已所剩无几,只有一家三间清代民房仍杂居在白墙青瓦之间,显得庄严、深远。遗址遍地可见,衙门、司狱、书院、文庙、城隍款款在目,碑石、建筑构件、汉白玉石条横卧草丛,随处俯身,均可见当年之繁荣。城东北文庙前,有一建于道光22年的四角三层石塔格外引人注目,近前细观,全塔均用上好汉白玉精雕细刻而成。一层基座,顶层塔尖,雕成流水细瓦,中层四面,北面一窗,状如铜钱,南面一门,门上刻有“焚字楼”,门旁一副对联,上书“惜字凭心地,读书见性天”,古人尊师重教之风气可见一斑,对写过字的废纸竟也给予了如此高的待遇,心中不由肃然起敬。
坐在农家小院,任小鸡在身旁闲散,在老黄牛的哞声中与村人闲谈,知全城有40户人家,170余人散居于城内外,日作夜息,倒也清闲。市上领导考察老县城后,面对贫困、闭塞的村民感慨万千,指示有关部门尽快解决村民的脱贫问题。几年过去了,有关部门数进老县城,大力推广科学种田,用地膜覆盖的玉米竟然长得与平原无异,亩产达到800斤左右,小麦亩产600斤以上,洋芋、四季豆屡获丰收,莲花白一颗重达30多斤,由过去吃粮靠返销一跃成为全乡首位产粮村,引种的油葵,又获大丰收。田野里,长满沉甸甸的玉米、金灿灿的葵花、绿油油的蔬菜和不知名的野花,一问,现在是丰衣足食,户户有余粮,全城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支书,人们戏称“县长”,出门办事包里装的也是红塔山。去年市政府引胥水河修建的12千瓦小水电通电了,通往乡政府的汽车路通车了,70%的户都买了电视机,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了。
依依话别,出城门,不禁几次回头,心里感慨万千,老县城焕发生机,正在勃勃向上。同行中,有人吟出一副对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老县城人甜蜜的生活:
白米细面,每日三餐,西装革履身上穿,长也称心,短也如愿,晚归妻儿话灯前,古也交谈,今也交谈。
依山傍水,瓦房几间,耕种几亩责任田,种也由俺,收也由俺,丰收靠俺不靠天,不是神仙,胜似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