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我的大学(九)——选择决定命运,人生路归国防(木儿稀

发表于 : 周二 7月 20, 2010 11:42 am
木儿稀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center border=0 twffan="done">


我的大学(九)
——选择决定命运,人生路归国防

作者:木儿稀/编辑:云想衣裳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center border=0>











选择决定命运。自有了独立判断能力以来,我做了四次比较大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将直接决定我的人生和命运······ 第一次选择是初中毕业我决然选择了读高中。我上初中那会,我们那流行上中等专科学校,并且中专毕业之后还能谋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尤其是临夏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就能直接进学校当老师,因此不管是考生还是家长,对这所学校可谓是趋之若鹜。我姐姐我比我高一级,学习成绩班中顶尖,经过一番周折,进了临夏师范,次年轮到我时,家人要求我也上这所学校。而我却鼓起勇气和家人做对,坚决不去那学校,我要读高中,而且是临夏州最好的高中——临夏中学。面对我的坚持,家人暂且同意了我的意愿,于是我在志愿上填上了临夏中学,同时考虑到家人的意愿,我也填了临夏师范。后来到了临夏师范招生面试,我在家人的一再要求下同父亲一起去临夏师范参加面试,但到了临夏市之后我们却首先奔赴临夏中学,在那里我们见到了负责招生的孔六霖老师,他看到我成绩那么高,便有意将我留下,于是我顺水推舟建议父亲将报到单(好像就是报到单,挺重要的,每人一份,作为招生入学的凭据)留下来,父亲采纳了我的建议,将单子交给了孔老师(那时我突然感觉父亲也是有意要我上高中的,因为他是主动带我去的临夏中学)。而后我们又去了临夏师范,但是已经没有了报到单,想参加面试都不行了,我们就去拜访一位亲戚,她是临夏师范的一名教师,在她家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我高中时最敬仰最喜爱的老师——杨老师,那时他在甘肃庆阳教书,而在我高一第二学期时,他被调到了临夏中学,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高三时又担任班主任,他便是她的爱人。此行结束,我忐忑不安的心也算平了下来,临夏中学录取通知书似乎已是我囊中之物! 第二次选择是高中毕业我糊里糊涂选择了兰州大学,详见文章:彷徨兰大路(上、下)。 第三次选择是进了兰州大学之后转为国防生。大一初入学,对大学的不满意加上对专业的不满意,再加之初来乍到不适应新环境,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本来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很困难,再加上这种负面情绪的和我不大喜欢这个专业,我对我的前途深感绝望,一个个念头在大脑中闪过,只想尽快跳出这死胡同。机会很快就来了,新生军训的时候,听教导员说学校计划从新生中选拔招收一批国防生,我几经犹豫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动下报了名,并且顺利地通过体检和面试,成为一名国防生,这也就注定了我以后的职业——军人。 其实军人并不是我的理想,相反对于这个职业,我有种与生俱来的怕。除了高考填志愿时头脑发烧想去国防科技大学外,似乎从没有要去部队的念头。病急乱投医,我不理智的选择了这条路,非但没能摆脱负面情绪,相反我很后悔那一时冲动的选择,甚至决择。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试图从这灰暗的境况中逃脱,但最终所有的努力无不以失败告终,我开始觉醒,不得不脚踏实地的为自己的现在及未来考虑,而此时大一已经结束,昏昏沉沉的一年,凄凄惨惨的一年,多科成绩都仗着老师的仁慈而侥幸躲劫。似乎前世欠下的债,后世是必须得还的,这一年在学习上欠下的债,我花了三年的时间来还,大二、大三、大四,虽然成绩每年都有提高,但终归还是因自身各种原因未能名列前茅,自己问责下来,只能找一只替罪羊来包庇自己的过失,而基础薄弱便是这只最肥大最理想的羊。 既来之,则安之。这是好朋友瑾常在电话里安慰我的话,我铭记在心,并用这句话来开导自己,而且在这句话里揉合进了达尔文物种进化论的理念,我开始信奉“与其试图去改变不可能因个人意志而改变的外部环境而让自己精疲力竭,还不如努力改变自己的心态去适应外部环境”。虽然心态上的改变让我自己轻松上进了很多,但改变自己并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易事,一些陈年旧习还是会在不经意间袭扰我的内心,时常一想起或别人提起大学毕业后工作的事,我心里还是很矛盾,而此时我将付之于常用的伎俩——逃避,不去想不去问,得过且过,这也让我有了一句看似临危不惧的语言——到时候再说。这句话在生活中被我发挥的淋漓尽致,不管遇到大事小事,我先来一句“到时候再说”(或近似的语句),而后自己在心里仔细掂量一下事情的轻重缓急,并作出相应的心理准备,等明了了事情的真相之后再做定夺,在别人看来这好比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究之这句话的成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周围很多人以讹传讹,原本一丁点的小事被这些人口耳相传,等我知道时就成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了,其结果却不了了之,这样的事多了,心也就难免会疲了。 作为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和其他学生都一样的,正常的上课,正常的娱乐,但因国防生这一特殊的身份,我们不得不肩负起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这就让我们在这硕大校园中成了一个特例显眼的群体,虽没有鹤立鸡群的殊荣,但也有鸭立鸡群的殊影,而且因这一特殊的身份,我们不得不抛弃了一些本属于我们的东西,却不得不捡起一些本不该属于我们的东西。日常周二、周五早晨和周末我们都要训练,这是最令人头疼的事,一方面是人的惰性使然,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校园里穿着军装“招摇过市”难免不让人产生鸭立鸡群的心理不适。而因为周末的训练,我们不得不把一些本应安排在周末的计划取消,这也让我们很是愤恨。话说“自古兵匪一家”,而国防生这个半成品的兵,在校园众多人士眼中似乎和匪近乎一样,这也得益于一群兄弟们仗着人多势众,打着团结的旗号惹是生非(其实很多事端并不是因我们而起,只是仗着人多势众就轻易拳脚还击了),而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且不说国防生名声扫地,就连肇事者自己都要背个冤大头的处分,许多结果累积起来也就让我们国防生成了许多人眼中的匪流。其实国防生惹事并不多,只是因为我们头上这个特殊的大帽子里揽进了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如我们之中的某某打架了,别人就会宣扬(有很多是恶意的)说“国防生又打人了”,人民的子弟兵打人民,当然成了大逆不道而备受关注,可是非国防生打架了又有谁会说“某某学院的学生又打人了”呢? 当然,特殊的身份自有特殊的待遇与之匹配,毕业国家分配和每年五千(自去年起涨成一万)的国防奖学金也算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了,其中前者成了许多人荒废学业的庇护伞,让大家心安理得的上课睡觉乃至逃课,致使国防生的挂课率居高不下,而后者则成了大家挥霍钱财的理由,手机、电脑、mp3一应俱全,毕竟这是在花自己的“卖身钱”,花着不心疼嘛,只是可怜的是每到月底就都叫嚣“啥时候发钱啊?活不下去啦!”这不,这些天大家又都开始喊了! 这些天大家喊的不仅仅是钱,更多的是分配工作和毕业事宜,毕竟这也是我们在大学期间的最后两件事了,怎样才能圆满的离开母校,并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是大家面对的头等大事。关于毕业分配,在这学期开学时,我们进行了单位意向征集,我作出了我人生的第四次大的选择——山东、河北、浙江,这是我大胆选择的三个去向,只是能不能成为现实,还须待半月后分配结果来证明了,也只有那时我才能知道这个选择对我的人生有没有影响,有多大影响······


文学风网站欢迎你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center border=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