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五月半,到江口看龙舟去(愚民)

发表于 : 周五 6月 25, 2010 1:15 pm
清风
明天就是大端午了,看来溆浦的大江口小江口双江口等等地方,都有一番精彩而热烈的龙舟赛啊!
其实,我对那样的场面是非常喜欢的,只是也久违很多年了,城里还不如我们乡下热闹呢---
看了愚民兄的文章,似乎置身于人山人海中,踮起脚观望那激动人心摇旗呐喊的龙舟竞发的洪流当中了!

五月半,到江口看龙舟去(愚民)

发表于 : 周三 9月 01, 2010 9:17 pm
愚民





























五月半,到江口看龙舟去





 


 


文章:愚民/编辑:云想衣裳


溆浦人过端午节,叫着过五月半。其来历说法有二:一是说屈原五月初五在汩罗投江后,噩耗是五月十五才传到溆浦来的。溆浦人听说汩罗人划龙舟、丢粽子,就把抬上岸的龙舟又放下河,重新划起来。当然也少不了还包一回粽子。其二说的是当年马援平五溪蛮,士兵们都想过端午节,可马援却要求大家乘蛮人过节之机,正好大举征剿。依计而行,果然,众蛮首正猜拳行令,遂一举平之。此后即到五月十五。溆浦人遂在十五补过端午节。这节,过到今日,我们就是初五小端午,一般也就是做些准备工作,包粽子的要去摘一种叫管叶子的东西,它大的有一尺来长,正面光滑,是包尖尖糍粑(三角粽子)和枕头粽的上好材料。划龙舟的要将龙舟检修一次,重新用桐油油一次,到初七八,就下水划起来。当然,这只是在自家门前划划,练习练习。

“五月里来五月中,五月是个看船工。老板打起黄油伞,抬轿递茶老长工。”这首叫《长工歌》的歌谣,可以看出溆浦人看龙舟是不管五月还有农事的。只要到了划龙舟的日子,就是还有薯没栽下去,老板也是要带着长工去看龙舟的。

当然,到了解放后,我妈他们还是要栽红薯的。要去看龙舟,就得天没亮就起床,一个人栽完三分薯藤才能去的。只有半山的雷老五是个讨厌的家伙,他总是一大早就完成了任务,早早就戴着斗苙,用竹片片软溜溜的挑着个大粽子,一路唱着《苦中娘》“五月好唱苦中娘,梳头打扮进婆房,阿婆问我做什么,哥哥接我去看娘。五月是个扒船忙,哪有闲工去看娘,快弄茶饭给哥尝,哥哥吃饱回家乡。送哥送到大门前,手攀大门哭涟涟,哥叫妹妹你莫哭,六月头上又来接”。

这个民歌说的就是一个小媳妇娘家母亲生病了,当哥的来接妹妹回家看娘,岂知阿婆说看船才是正当的忙事,不准回娘家看娘。哥也认为有道理,还是到六月再来接吧。

这一声逗人心魂的歌和他不时高声吆喝的“看龙船去啰——”,硬是让还在做姑娘的我妈和她的伙伴们急急忙忙地栽,有好多分不清头尾就栽了下去。


我到大江口看龙舟,已到了八二年,才改革开放,隔了十来年没划的龙舟,这次又可以划了。十乡八里的乡亲们满怀着喜悦和幸福,为打龙舟已是忙乎几个月了。说起这个打龙舟,溆浦人是有讲究的:首先,这木料就是要靠偷。这十乡八里的山上,早在一二月,到处就钻满了人,他们是来为偷料踩点的,看到中意的树就捆上红布条。到了晚上,一伙人就直接来到树下,三下五去二砍下来,去了枝,抬起就跑,上了路,后面的人就放封小炮仗,故意让山主听到,山主就假装来追,偷料的就在前面跑得更欢。他们认为这样的料做好的龙舟,下了水,也是会让人追着跑的。其实山主听到有人偷树做龙舟,也是很高兴的,这不光说明他家的树好,还说明他的家业也会象龙舟一样,力争上游,飞速发达的。其次,龙舟下水也是有讲究的。龙船做好后,要举行下水仪式,叫“关头”。关头时,全船划手手执桡片按顺序站立在船的两旁。旗手、锣鼓手骑在船缆之上,鞭炮齐鸣,祭师跪在船头,面朝江水,口中念有祝词,一手拿雄鸡,一手提利斧,一声吆喝,一斧将鸡头剁掉,反手抛入江中,人们旋即将猪头、鱼、粽子也抛入江中。此时,鞭炮齐呜,八名童男赤身摇动火把,围着龙船奔跑,称之为“跑火”,说是驱赶邪恶。而后,划手们齐声呐喊,将船连同旗手、锣鼓手一同举起,冲入江中。

去年我家自已收了100多斤糯谷,过年打了糍粑,还留着一二十斤,准备过五月半。为了五月半包粽糍粑,我早在三月生楠竹笋的时候,就到竹园里捡了一大捆笋壳,早早就晒干放到我家的楼上去了。

因为要拜节,我们其实是在五月十三过节的。那些有对象的人家,父母包好粽子,捉一条大白鹅,用红纸打湿将鹅毛上涂上红,再将肉、鸭、瓶子酒等收拾成一个礼担。儿子则穿上新衣裳,担着这一担礼物,一路让鹅“江(方言读岗)里欠——江里欠”地叫着,上岳母娘家拜节。当然结过婚的也要拜节的,那只要准备一两只鸭就可以了。




这一年的五月半,大江口的龙舟应该是最热闹的了。

我到的时候,船已到了。沿河二十来个村五十多条船,先是在犁头嘴的屈原庙祭完屈原,然后起着悠扬的调子,“咚——咚——咚——”,不急不慢地一只只按指定位置排好,在河里走一圈,然后一齐停靠在湖南维尼纶厂下边的河滩上。然后是两只两只的比赛。大江口龙舟头高尾翘,船成梭子型,全长26-28米,有仓26-28间,尾部翘起呈燕尾状,尾高达2.8米,舵是独立的一把大桨,长达5.8米。一根粗竹缆把船从头到尾紧紧的绷起来,放在柱子的顶端,缆绳上悬挂着红蓝绿五色旗帜。桡子手共有48人、掌舵的3人、舞头旗的2人、坐头的(又称抢水手)2人、舞腰旗的2人、打锣鼓的2人、放铁炮的2人、吹唢呐的1人、舀水的2人。坐前头的桡子手,有丰富的划船经验和强壮的身体,叫头引、二引和三引。比赛开始,只听锣鼓“咚咚咚、咚咚咚”一阵紧似一阵,唢呐声是急切欢快;只见舞腰旗的男扮女装,拿着破蒲扇,穿着女人的红花上衣,扎条长长的假辫子,做出各种诙谐可笑的动作,逗引得两岸看龙舟的人哈哈大笑;铁炮装的是土硝,一般装一炮有六响或八响,一连响起来,惊天动地;艄公把艄紧紧靠在船帮上,一动不动,龙舟就如一条直线,嗖嗖地向前冲,这就叫“夹艄”;到最后关键时刻,艄公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跳起来,为龙舟加油助威,这叫“跳艄”;最后,快船要超过慢船船头,再掉头过来才算得胜,叫“包头”。此时,船上的、岸上的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铁炮声、呐喊声、吆喝声一齐响起,震天撼地。

划龙舟,溆浦人讲究的是一村一寨的荣耀,有“划完龙舟认亲家”一说。龙舟划完了,赢了的趾高气扬,大声炫耀。输了的也不垂头丧气,只是三个一堆,五个一伙,商量着来年怎么搞赢。高兴完了,就去认亲家。有父母早早就把礼担担到大江口来了的,做儿子的下了龙舟,吹完了牛皮,就接过父亲肩上的担子,一路高高兴兴地上岳母娘家拜节去了。

于愚讷斋

(图片来自溆浦网,龙舟为刘海滨摄)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