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RE:我的大学(十二)——毕业论文始末(木儿稀)

发表于 : 周二 6月 29, 2010 11:42 am
云想衣裳
我很荣幸,刚好见证了你论文写作的起始过程,而一路走来,你积极的人生态度,你乐观的生活心态,也感染了我,让我觉得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都是生机勃勃的;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我们两人行,亦或郑重亦或诙谐,亦或鼓励亦或批评,亦或良师益友,亦或针尖对麦芒,那么多空间的抬杠,也无处不显示你像一个小老师对我的许多错误提出了真心的建议,而我,像一个电台的‘知心热线’,对你所有我认为的瑕疵也进行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教导,有时甚至是强迫你认同并接受我的修改方案;所幸的是,我从你的身上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而对比你以前的日志,我也看到了你长足的进步!我们梁老师老师说:学历代表过去,能力代表现在,学习才能代表未来!!所以,我希望你坚持,坚持学习的热忱,哪怕七老八十岁的时候,也能让学习这样的爱好,来活跃你的思维,来丰富你的生活!!!

我的大学(十二)——毕业论文始末(木儿稀)

发表于 : 周日 9月 05, 2010 1:38 pm
木儿稀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center border=0 twffan="done">


我的大学(十二)
——毕业论文始末

作者:木儿稀 编辑:清风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center border=0>











毕业论文已经完成好些天了,现回过头来写写我的论文写作之路,首先得感谢王颖老师给我的论文写作提供悉心指导和帮助! 作为大学里的最后一门考卷,毕业论文占8个学分。大三第二学期末我们确定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之前曾给我们上《空气污染气象学》和《边界层气象学》课的老师王颖,因为从她给我们上课时的言行态度,我觉出她是一个做事认真、负责、有耐心的人,而我平日里就喜欢和这类人交往、合作(这里用合作一词不免有自抬身价之嫌,但这只是为了说明我选择她作为我的毕业论文导师是因为我欣赏她做事的态度,仅此而已)。而后我打电话跟王老师说明此事,她当即表示:“你在我这做论文可以,但你要想好了,我对毕业论文很负责,管的比较严,如果到时候你做得不好的话,我是绝不会给你签字的。”她说这些话我并不感到惊奇,因为此前我选她作导师时,舍友就劝我不要选,“去年04级一同学,等答辩完后别的同学够把论文交上去了,而他的论文却被王颖一遍一遍的批下来。”但我还是执意选择了她,我要认真尽力做好我的毕业论文,也相信我能交出一份满意的毕业答卷! 大四第一学期末我们填报《毕业论文选题报告》,面见王老师时,她给了三个课题让我们选择(我们班选她作导师的还有另外两名同学),他们在做了详细斟酌和长远的现实考虑后(其实后来的事实证明,平日里连自己的论文都不可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何谈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和发展有什么帮助),选择了两个较为简单且有“钱途”的课题,而我鼓起勇气选择了最难得那个,课题名为《兰州地区大气扩散参数的研究》(在论文完成之后更名为《榆中地区冬季大气扩散参数的研究》,榆中是兰州市所辖范围内的一个县,兰大榆中校区就在此地),因为我相信我的fortran编程功底再经复习完备后一定能应对这篇论文里大量的用编程处理数据的要求,而且我也想挑战一下自己! 真正着手论文写作又是在这学期(大四第二学期)初的事情了,开学第二周大家都忙着找导师开始写毕业论文,可对我等很少接触学术论文的大头青来说,写论文好比老鼠啃天无处下口,脸上的茫然和无助顿时盖过了曾有的自信与激情。王老师似乎懂得我们的心思,给了我们一些别人发表过的学术文章,“这周你们就先好好看看这些文章,多看上几篇就知道该怎么写了”。接下来的一周,我几乎每天背着书包跑到教室上自习研读文献,但由于我专业基本薄弱加上慢性遗忘,大脑中存储的知识难以完全消化这些文献里深奥的思想理论,不过我还是囫囵吞枣地研读了十多篇论文,并按其中一篇的思想方法确定了我论文的大体思想和结构。 我论文的思想方法并不是太难,但数据处理却是一个大问题,需用fortran编程来处理大量数据,因此我又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将fortran教程粗略的研读了一遍。在做好这些基础准备后,我开始写fortran程序,此时已是3月16号。此前王老师提供了一份刘彦华师兄曾经写过的程序让我作为参考或者直接进行修改借用,但就我以前写程序的经验,觉得修改一个陌生的程序比自己写一个程序还困难,因此我并没有过多的参照他的程序,而是自己另起炉灶。万事总是开头难,我写程序也是一样,刚开始的时候不能直接入手写论文主体程序,而是先写一些短小的程序片段对自己不太成熟的程序思想进行分段验证。经过一星期的调试验证,3月22号我正式着手主体程序的写作,将之前写出来的程序片段稍做修改整合进主体程序,在此基础上又按照数据处理的理论方法将一步一步的理论公式写成程序,到4月4号清明节时第一批数据结果终于出炉。但这一结果很不理想,数据有错误,于是从4月5号起,我开始了一个多月的程序修改和调试,到五一长假时数据质量虽然好了很多,但还是不尽如人意,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数据预处理过程中滤波处理得不太理想。院里初定5月20号进行论文答辩,因此我也没有太多时间再去琢磨滤波处理方法以及编程,而从5月3号起着手论文的写作。同样,论文写作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学术论文的语言组织、行文结构和格式、数据汇图、结果分析等等,经过半个月的努力,终于在17号完成了论文初稿。此时又得到院里通知说是论文答辩时间推迟到 31号,我心里甚是高兴,按照王老师的要求,又重新开始研究滤波,因此从图书馆借了七本书回来寻找合适的方法,可因为我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等学科的基础太差,我几乎看不懂这些书,过了五六天还是没有任何进展,迫于时间原因,我又重新开始论文写作,但这一次按照王老师的建议我重新选取了一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这也就意味着得重新绘图和分析,到27号时终于将一份新的论文初稿交给了王老师。之后的三天正好是端午放假,可我没有出去玩,就连粽子都没有时间出去买(还好在端午前一天晚上我吃了一个舍友带回来的),每天除一日三餐之外,所有的时间我全趴在电脑前修改文章,而这几天王老师也没闲着,每个下午都在QQ上给我进行论文指导和修改,终于在5月30号下午我的论文通过她的评阅正式定稿。手里端着四份装订好的论文打印稿,满心的欢欣与激动,我近三个月的努力终于有结果了! 5月31号是毕业论文答辩,带着论文和费了两天功夫做成的幻灯片,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教室。我的答辩安排在下午,到我上讲台时,心里有点紧张,语速有点快,啪啦啪啦应着幻灯片的翻页,论文在我的口中简述了一遍,而后的老师提问中,张镭老师问了我一个让我始料未及的问题:“‘宏观资料’和‘微观资料’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名词可是我论文引言里介绍大气扩散参数计算方法时提及了的两个概念,也是王老师建议使用的,但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心里有点疑惑也有点紧张,因此对此问题的回答不是很圆满,最后得到的答复是“这两个词也可以这么用,但是使用不是太普遍,你回去后再好好查一下”。后来我问过王老师,她说这两个名词是她在一篇文献中看到的,但既然答辩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还是将文中的这俩“错误”改正了。之后的第三天王老师在我论文评语后郑重的签上“优秀”二字,可几天后我在学校教务处网站上查得我的论文成绩为良好,究其原因,应该是受论文答辩成绩“良好”的影响,但我已知足,因为我做这篇论文的初衷和目标都已达到! 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我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份满意的论文,更重要的是我得到了很多新的东西,就如学到了一些做科研的方法和态度,就如温习了好几门以前的功课,就如熟练了fortran编程,就如阅读了许多学术论文,就如学习了excle数据处理、origin软件绘图等等。并且在这几个月的努力中我也初次品尝到了做科研的困难和艰辛,这种困难和艰辛不光只是物质和身体上的,更多的还是思想和精神上的,就如明知道结果有错误,但又不知错在哪时,那种心里的焦躁和无助;就如数据处理过程中明知道要用什么方案来处理数据,但又找不到具体合适的方法时,那种心里的困惑和迷茫,而这一切让我始终铭记王老师跟我说过的一句话“你这一篇论文就遇到这么多问题,更何况我们做科研的要遇到多少问题,你们有问题了可以直接找我们问,而我们呢?能跟谁问?只能自己大量查看相关文献来解决”,正是这一句话,一直激励我在程序和论文写作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都能坚持高昂的斗志和充足的信心寻求解决之道。 论文在茫茫碌碌中收尾,而我对王老师的感激之情却一直在心头荡漾,从刚开始论文筹备工作到论文完成,每周二早晨她都在办公室耐心的给我讲解释疑,而到后来的一个月,更是每周两次,还有QQ上的指导和她私下里帮我查找资料,她在我的论文上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更何况她自己都事务缠身,忙得不可开交,有时还因过度疲劳而头疼。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这里再次向尊敬的王老师道声“谢谢!愿您在以后工作生活中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文学风网站欢迎你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center border=0>